摘要:教學法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文章提出了探索式教學法,并結合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這一教學實例對其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探索式教學法;中職;數學;應用
在我國職業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專業技能備受青睞的今天,有些職業學校的學生重視職業技能與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數學等基礎課的學習,認為只要技能學得好就行,由此產生了輕視數學甚至厭惡數學的心理。而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時間主要是在課堂上,因此,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就得從改變數學課開始。這就要求中職數學教師利用好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與趣味性。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使用探索式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為例進行闡述。
“探索”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運用探索式教學法,遵循“建立情境→提出問題→探索發現→猜想驗證→尋求規律→實際應用→問題推廣”的模式,力爭在每個環節都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挖掘他們潛在的智慧,從而達到既讓學生掌握知識,又培養學生思維與探索能力的雙重目的。
(一)建立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使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主動探索。在本節課,筆者通過大數學家高斯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學生自主進入角色。
在復習了數列、等差數列的概念后,筆者講起神童高斯的故事:高斯10歲時就能很快算出“1+2+3+4......+98+99+100=?”以這個有名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好勝心理。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得出這些加數組成一個等差數列,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二)提出問題
哈爾莫斯(P.R.Halmos)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個性差異,有層次、有階段地提出問題,同時遵循適時、適中的原則。教師以學生熟悉的鉛筆為題材,提出本節課的重點問題:一個堆放鉛筆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層放一支鉛筆,往上每一層都比它下面一層多放一支,放10層共有多少支鉛筆?11層呢?100層又是多少支呢?
(三)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過程。所謂自主探索可分為兩種:一是主動探索,說明學生自己要學;二是獨立探索,說明學生自己有能力去學。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同時給學生提供獨立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情感投入等表現,要科學合理地給學生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生繼續探索的信心;發現不足,改變自己的探索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學生探索。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0層一共放多少支鉛筆?即:“1+2+3+4+5+6+7+8+9+10=?”。三分鐘后,每組選一位學生發言。以下是課堂摘錄。
學生1: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部加起來。
教師(啟發):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呢?
學生2:高斯計算的時候是首尾配對的,這10個數也可以首尾配成5對,每對和為11,所以和為:11×5=55。
教師(夸獎):很好,這組學生很善于歸納類比。
其他學生也紛紛表示贊成學生2,此時不少學生感覺方法已經出來了,就是配對。
教師(趁熱打鐵進一步提出問題):11層能不能配對?(學生產生疑惑)
教師:再好好想想看!
學生3:是啊,不能配對。
學生4:五對半啊!
教師:“五對半”,這位同學不拘泥于形式,有創造力。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配對的?
學生4:配成5對,還多了6,而6剛好是首尾配對數和的一半,因此可以看成半對。
教師:太精彩了,同學們都能夠積極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兩個問題的算法:
在此過程中,考慮到職校學生的基礎,教師先從簡單特殊的情形入手,使學生經過思考能夠接受和理解,從而層層遞進,循序漸進,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
(四)猜想驗證
此時大部分學生已經了解了算法,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100層該怎么算呢?不少學生很快就得出:
教師表揚學生猜想合理,善于應用類比。隨即追問:如果是“1+2+3+4......+n=?又該怎么算?此時學生經歷了猜測的嘗試,并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自信心大增,紛紛表達自己的猜想:
教師趁熱打鐵展地開本節課的問題:設等差數列{an} 的首項為a1,公差為d,如何求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Sn=a1+a2+a3+a4……+an-1+an=?
(五)尋求規律
該環節采用以教師的點撥為核心,學生的參與為輔助的方法。因為這一環節主要是問題的升華,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Sn=a1+a2+a3+a4……+an-1+an(1)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尋求規律。通過上述計算、觀察、猜想、驗證總結出:等差數列求和的關鍵是配對,進一步發現與兩端“等距離”的兩項的和是相等的,即:
a1+an=a2+an-1=a3+an-2=……
如果把和式倒過來寫成:
Sn=an+an-1+an-2……+a3+a2+a1(2)
將(1)、(2)兩式左右分別相加得出:
2Sn=(a1+an)+(a2+an-1)+(a3+an-2)+……+(an-2+a3)+(an-1+a2)+(an+a1)=n(a1+an),
教師進行總結:這種求和的方法叫倒序相加法。并展示新的問題——能否用a1,n,d來表示Sn呢?提示學生要用到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學生紛紛投入運算,幾分鐘后不少學生推導出
(六)實際應用
教師先講解本節例題,再用多媒體展示練習。練習是數學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練習,學生可以進一步掌握公式的應用,并在使用中熟記公式,理解概念的含義。變式練習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例如,對于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做以下變式。
變式1:一個堆放鉛筆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層放一支鉛筆,往上每一層都比它下面一層多放一支,最上面放了80支,一共有多少支?
變式2:一個堆放鉛筆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層放一支鉛筆,往上每一層都比它下面一層多放一支,一共有7260支鉛筆,要放多少層?最上面一層是多少支?
變式3:一個堆放鉛筆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層放一支鉛筆,最上面一層放120支鉛筆,已知這個V形架上一共有7260支鉛筆,且每一層與下面一層支數的差是一個常數,求這個常數。
(七)問題推廣
總結回顧公式的推導過程,分析公式的特點。再次展示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兩種形式:
讓學生分組討論:(1)通過公式的推導,你發現等差數列還有哪些性質?(2)如何準確地記憶這兩個公式?通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把結論加以深入和一般化。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將猜想驗證和邏輯推理相結合,從特殊到一般,始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一步步地發現知識,進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應用探索式教學法,組織并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一步步發現數學知識,自主提出問題,探索數學規律,猜測和尋找結論,從而使學生充分參與和體驗知識和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實踐證明,探索式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及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張曉杰,葉云龍,等.論數學教學與創造性思維培養[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2]張萍.《數學分析》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探索和實踐[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
[3]鐘善基.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數學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諶小平(1981—),女,江西高安人,中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職校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蔣賢海(1979—),男,江西南昌人,助教,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建模、制造業信息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