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具體方法,以及合作辦學的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培養出更多的適應國際環境、了解和掌握國際慣例的實用型技術人才。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方法;實踐意義;推廣價值
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在引進整合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大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步伐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學校的教學改革也在不斷拓展和深化,國內許多高校都在廣泛開展涉及學科創新、教育理念更新等方面的中外合作辦學研究。高等學校的國際合作辦學已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培養方法
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模式其目的是使學生不僅能夠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能適應國際競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需要。這樣的人才要具有國際觀念,包括關心地球、關心人類、適應變化、勇于創新、自信自強等。必須教育學生改變自我中心主義,克服狹隘民族主義,樹立向全球開放的觀念,為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類問題,推動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而努力。還要具有國際意識,包括理解意識、相互依存意識、和平與發展意識、正義感等。基于以上要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包括獨立思考能力、競爭參與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跨學科知識的交融能力等,既能與外國人和睦相處,尊重外國的風俗和宗教信仰,又能維護中華民族尊嚴和法律權威。
構建新的語言環境,開設相關的國際知識課程學生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是實施合作辦學的基礎。同時,學生還要熟悉一定的WTO基本規則,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國際旅行常識和相關的國際商務知識,包括國際時事、國際經濟貿易、金融、法律等知識。
開設適應國外教育體系的獨立專業課程由于合作外方通常要求我國開設的課程需滿足其相應專業的教學要求,因此,要使合作辦學在國內現有教學體制下得以開展,在計劃初期實施單獨招生、開設獨立的有針對性的專業課程就顯得十分必要。
對合作辦學班實施以選課制為基礎的學分制實施學分制的目的,一是使中外合作辦學盡可能直接與國外教育體系對接,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有關學分問題的分歧;二是通過在局部實行這樣的體制,摸索、總結成功經驗,改進不足,以點帶面,進而逐步向其他正常教學環節拓展,最終實現在全系乃至全校推廣實施。
實踐意義
從宏觀上講,我們希望通過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借助國外先進的辦學觀念、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帶動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同時為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人才的需求,培養既熟悉國際經濟運作,又熟練掌握外語、科技知識,了解各國國情、法律、文化的創新人才。從微觀上講,我們引進國外大學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可以在人才培養模式和知識結構的定位上取長補短。在學校管理運作方面,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新的運作方式、市場理念以及管理思想,為推動學校內部的教學與管理體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的實際運作,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能夠在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充分溝通思想,能夠從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廣闊視野中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成為具有世界通用能力的中國人。
中外合作辦學,填補了國內高校許多專業甚至學科的空缺,能夠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提高了國內教師的國際競爭力。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經驗,一方面可以在國內培養出高水平的國際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我國的整體教育水平。通過合作辦學,國內教師可以獲得出國考察、學習、培訓的機會,開闊視野,掌握雙語教學技能,了解國外的教學模式。中外合作辦學還可以引發我們對現有教育的反思,改變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觀念和做法,促進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
推廣價值
合作辦學所開設的專業和課程比較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外方教師的課堂教學多采用案例分析、互動式教學方式,對我國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選擇與國外有較高知名度以及在職業教育領域有經驗的大學進行合作,可使國內學校的辦學競爭力得以提高。同時,可以利用外方成熟的辦學經驗興辦國內空缺的新專業,加快相關學科建設速度,突出辦學特色。
推廣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內急需并在國際上具有領先水平的成熟課程和外文原版教材,可以逐步建構起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使國內學校在專業、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教學中應注重案例教學的應用,及時更新教學參考材料,采用互聯網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引進市場手段進行項目推廣。
中外合作辦學的推廣,不僅可以補充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而且通過有機的嫁接與合成,有助于我們建立起新的教育體系,如選課制和學分制,有利于我國教育市場化和開放化,增強我國教育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使教育為我國現代化服務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很多外方教師都具有雙文憑或多種崗位資格證書,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其師德修養、敬業精神、工作責任心、教學水平與專業實踐經驗,尤其值得國內教師學習和借鑒。而原版教材的許多內容都與國際接軌,內容新穎、實用,時代性強,學生可以從中學習、了解國際最新的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陶林,申俊龍.關于中外合作辦學近十年來的研究綜述[J].中醫教育,2006,25(4).
[2]康書生.中外合作辦學提供產品的性質與市場分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6(2).
[3]陳屏.中外合作辦學管理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
[4]陽金萍.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證體系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3).
[5]張華英.引進教育資源,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本科生的培養模式[J].高等農業教育,2004,(11).
作者簡介:
薛小強(1976—),男,山東煙臺人,南京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先進制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