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地區是歷史上首都北京重要的能源基地,曾經為首都的現代化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以煤炭、砂石和石灰為代表的資源開采業曾經一度成為該地區的主導產業。長期的資源開采,礦產資源呈現加速衰減的趨勢,開采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由于對資源開采業的過度依賴,這一地區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產業結構單一、城市化進程緩慢、水土流失嚴重、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嚴重失衡......根據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包括京西地區門頭溝、房山兩區等在內的京郊六區縣被賦予“生態涵養發展區”新的功能定位,房山更兼具城市發展新區的歷史重任。隨著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特別是伴隨首都經濟結構和城市功能定位的戰略性調整,兩區原有的以采礦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已經很難適應首都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對這一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全面調整。加快實現從“老礦區”向“生態區”的轉變,推進京西礦區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事關首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加快京西礦區經濟轉型,發展替代產業,再造產業發展新優勢,也是資源開采為主的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在首都經濟發展進入了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階段,京西地區在礦山關閉后的經濟發展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但也是實現產業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如何順應北京市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建設首都西南生態屏障,搶抓新的發展機遇,發展替代產業,實現產業轉型,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