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個九寨溝,原來的藏民是“靠山吃山”,以原始性破壞自然為代價。1984年建立自然保護區,發展起生態旅游后,所有藏民都變成了生態系統的維護者,大面積的森林靠自然力全面恢復,旅游及相關產業收入達幾十個億。
北京有個門頭溝,永定河穿境而過,永定河的許多支流遍布全境,還有北京最高的山峰靈山分布在此。門頭溝的文化可以上溯到“北京人”時代;近代又是北京市的老革命根據地,特別是作為北京城市發展的能源基地和資源基地,為北京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資源開采淡出歷史舞臺
門頭溝地區的礦業開采歷史悠久,作家陳建功小說中“過了三家店,連家雀都是黑的”的形容曾經是礦業開采時期門頭溝的最好注解。門頭溝區發改委陳剛毅副主任介紹:九五期末的1998年,門頭溝區共有采礦企業470家,相關從業人員近5萬人。全區10個鄉鎮中7個鄉鎮采礦企業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門頭溝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始于2004年,北京市對門頭溝區的功能定位是建設“生態涵養發展區”,市政府要求到2010年全區達不到國家標準的煤礦企業全部關閉,非煤礦山企業關閉90%。為服務首都建設大局,落實區域功能定位,區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努力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區”的戰略目標,針對資源開采的關停并轉正式拉開序幕:原有的254家煤礦,現已調整為7家,非煤礦山由167家調整為不足60家,采砂企業全部關閉。
調整的決心是巨大的,調整的力度是空前的。作為一個地區主導產業,礦山關閉給地區和人民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陳剛毅分析了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三方面問題:
一是替代產業發展問題。長期以來,采礦產業在門頭溝區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比較明顯,資金、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聚集程度較高,造成全區產業結構單一,替代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相對較長的培育過程,形成支柱產業尚需時日。
二是農民就業增收問題。歷史上,采礦企業在解決地區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在新舊產業交替的轉型期,農村剩余勞動力、煤礦企業下崗礦工、城區失業回流人員和新增失業人員四大就業人群相互作用,給全區勞動力就業形勢帶來了巨大壓力。
三是群眾基本生活問題。門頭溝區是產煤區,也是燃煤區,煤炭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由于山區公用設施比較落后,煤炭仍是山區農村家庭生活的主要能源,迫于生活需要,一些農民很有可能會重新進行私挖盜采或上山砍樹,山區生態環境很有可能又會遭到新一輪的破壞。
“解決三個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找到適合區域發展的替代產業,一旦培育起了新的替代產業,農民增收和群眾生活問題也就可以隨之得以解決,區委、區政府領導對此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陳剛毅指出,根據區域功能定位,分析區域的優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雖然痛苦但卻勢在必行。門頭溝區對替代產業進行了重新的研究,并確定為加快構建以旅游業為主導,生態農業、都市工業、現代服務業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
旅游主導:替代產業發展的重要選擇
為什么將旅游業作為主導?或許我們可以從門頭溝區旅游局張久振局長對區旅游資源及特色的分析上找到答案。
門頭溝具有世界惟一性的“三山二寺”旅游資源:這里有北京最高的山——靈山;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植物園——百花山,生長著1750多種植物物種;有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妙峰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拓寺;有全國三大戒臺之一——戒臺寺。
說山論水在門頭溝、讀山聽水在門頭溝,宛若一幅流動的山水國畫,構成了門頭溝獨有的四大旅游特色: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靈山、一路景觀花相隨的百花山,和鑲嵌在九曲十八彎的永定河上,六座錯落有致的水庫構成的自然風光特色;以皇家風范與民俗相結合的潭拓寺、戒臺寺、妙峰山為主的民俗宗教文化特色;以坐在高高的古堆旁、遙遠的四合院里,品味爨底下、靈水、趙家臺等古老傳說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特色;以走在鄉間的小路山,四季瓜果都飄香的門頭溝特有鄉村果品為特征的農業觀光旅游特色。
如此豐富又各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和距市中心25公里、距蘋果園地鐵站7公里的區位優勢,以及阜石路、蓮石路,即將建設的長安街延長線、地鐵6號線等形成進入門頭溝的便利交通網絡,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和投資商目光,門頭溝蘊含著發展旅游的巨大潛力。
旅游能不能形成主導產業,答案是肯定的。具有眾多的先天條件,為什么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張久振認為,門頭溝曾經錯失了發展旅游的眾多機遇,道路、景區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成為門頭溝發展旅游的重要制約,而這些,僅靠門頭溝區自身的財力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在京郊眾多景區都為難以承載游客而痛苦時, “硬件”不“硬”的門頭溝卻出現了客源量不足的尷尬局面,這種局面帶來的后果是門頭溝賓館飯店數量有限、服務檔次不高以及旅游中介服務較少等諸多“軟肋”。
“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門頭溝產業結構的調整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門頭溝也規劃了眾多旅游項目,然而要真正實現旅游大區向旅游強區的轉變,還需圍繞這一平臺,將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鏈條進一步完善”。
張久振指出,與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合作,堅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門頭溝旅游相關產業的開發建設,無疑是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的重要條件,滿足這一條件,需要門頭溝區根據自身優勢設計好一些符合企業進入的旅游項目,而項目真正落地的前提,則需要良好的硬件基礎和優惠的政策保障。這一鏈條的根本是硬件的建設和政策的支持,這些都需要市里給予足夠的重視、研究,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傾斜政策加以扶持。
張久振認為,發展旅游產業,輔以有利便捷的交通條件、有吸引力的招商項目、配套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政府服務效能和管理,才能具備投資者進入的吸引力,才能使門頭溝的旅游業迸發活力,也只有這樣,旅游產業成為區域主導產業才有可能實現。
溝域經濟: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旅游業被確定為主導產業,農業如何實現與旅游業的一體化發展。”這一新課題在采訪門頭溝區農委主任劉永強時被他一再提及。“現階段門頭溝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是在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下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路上要把握生態涵養與地區發展的矛盾,根據溝域發展的特色,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山區土地面積分散、農業資源多樣、生產要素零散,必須搭建一個能夠融合多種生產要素的發展平臺”。劉永強認為,在現有的資源空間條件下,溝域經濟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關乎著門頭溝產業結構調整成敗的基礎,也是過去以資源為主的深山區如何培育替代產業的關鍵所在。根據農業資源分布狀況,針對山區特點規劃溝域經濟是發展門頭溝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旅游與農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經過多方征求意見、論證實施方案,最終全區上下形成共識:以108、109國道為軸線,建設一條生態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快捷的百里旅游觀光生態農業走廊風景線,輻射帶動18條次溝域產業發展,形成“走廊帶溝域、溝溝有特色”,旅游景區、農業園區、鄉村旅游、特色商品等多種生產元素鑲嵌其間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實現這一目標重點是做好統一規劃,突出溝域各自特色,實現差別發展和互補發展。劉永強向記者描繪了溝域經濟發展的圖景:沿108、109國道,根據各自特點,按自然風光旅游溝域、民俗文化展示溝域、都市農業發展溝域、生態治理示范溝域等4種類型,劃分為休閑農業及民俗風情觀光帶、自然山水觀光帶、古村落文化展示帶、特色林果采摘帶、古道商旅文化展示帶、宗教寺廟文化展示帶、商務運輸服務帶,重點建設靈山生態山水體驗溝域、百花山高山植物休閑觀光溝域、龍門澗京西峽谷風光旅游溝域、珍珠湖峽谷風光旅游溝域、九龍山休閑觀光旅游溝域、爨底下民居文化休閑旅游溝域、妙峰山民俗文化休閑旅游溝域、趙家臺佛教文化旅游溝域、韭園古商旅文化展示溝域、馬欄革命歷史遺跡旅游溝域、沿河城軍事文化休閑旅游溝域、東山京白梨種植溝域、田莊紅頭香椿種植溝域、大村薄皮核桃觀光溝域、北嶺生態溝域、葦甸生態科普旅游溝域、達摩生態溝域、煤窩生態溝域等18條溝域。
劉永強指出,今年將重點打造妙峰山、爨底下、趙家臺、北嶺四條溝域,推動溝域經濟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通過全面規劃、大力扶持和重點建設,把該地區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產業發達的現代都市型山區農業生產基地和展示窗口,成為廣大市民休閑旅游的勝地,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為引進社會資本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生態修復:旅游產業發展的物質保障
“生態修復區別于生態恢復,修復將促進生態環境加快形成,是門頭溝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物質保障”。門頭溝區科委副主任田軍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直指問題的本質,恢復多是強調自然的力量,通過多年的封山育林,使植被慢慢恢復,要恢復到原生態,一般需要30年以上的時間;修復是在自然恢復的基礎上,輔以人工的手段,通過植物先鋒物種的引進、水土的涵養,經過五六年的時間,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大概需要十五六年,生態將恢復到原有的自然狀態。
門頭溝是國內最早提出“生態修復”理念的區域。門頭溝區生態資源豐富,生態破壞類型也極為典型和多樣,如果不將因資源開采造成破壞的山區生態進行恢復,并且加以科技的手段盡快修復,向世人展示門頭溝優美秀麗的風光將難以實現,發展旅游經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深諳此道的門頭溝區政府于2005年9月與市科委簽訂了 “北京市生態修復科技試驗區”協議,門頭溝成為了北京市唯一一個生態修復科技實驗區。
如何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與單純的修復生態不同,從一開始,門頭溝就將生態修復放在兩個著力點上,一是著力于重塑京西綠色屏障,營造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居環境;二是著力于培育生態修復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種植、養殖、產品加工以及生態觀光旅游等,充分展示其集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生態建設管理和生態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建設理念。
田軍向記者展示了生態修復與產業結合的成果:在煤礦廢棄地,徹底告別了原有的采煤作業,建立了種植薄皮核桃、養殖肉雞和蘑菇基地;在采石廢棄地,建立了金銀花種植基地;在廢棄石灰窯,對被破壞山體依據地質特點不同分別采取了掛網噴附、魚鱗坑種植等技術,將石灰窯及周邊改造為可供游人休閑健身的娛樂場所,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在采砂廢棄地,結合水源豐沛、林果豐富的特點,將其改造為特色觀光采摘園。在公路邊坡,改變門頭溝多年開礦和修路造成的山體裸露的“馬賽克”斑痕,恢復自然景觀;對生態退化系統,探索水生物、植物在生態系統恢復中的作用,改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高山植被種類;對永定河,采取清淤治理、上游河床濕地重建、主要支流清水和萬畝灘涂改造經濟林、田措施,為永定河重新為京城輸送飲用水打下基礎;對溝域、小流域治理,針對不同的地貌特征進行了封山育林育灌、節水設施和集雨設施建設及生態自然恢復、經濟林改造轉化、旅游開發等。
為開展生態修復提供更多科技支撐,幾年間,區科委召開了兩次國際會議和一次國內生態修復的高層論壇,邀請國內外頂尖的生態學專家為門頭溝區的生態修復建言獻策,門頭溝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大城市區域生態屏障恢復的典范。多年的探索實踐,門頭溝生態修復工程初步形成了一套適用于我國北方、尤其是山區的生態修復技術標準體系,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家生態修復科技綜合示范基地”。
“滿目瘡痍皆不見,生機盎然遍青山”。田軍表示:門頭溝區下決心恢復退化甚至嚴重破壞的生態系統,通過生態修復,露天展示優美的京西自然生態系統和原生態古村落,這無疑對于做大做強門頭溝旅游,將門頭溝打造成北京乃至華北的“九寨溝”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