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之于其他區更加艱巨,因為房山經濟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程度更高,依賴資源開采就業的農業人口比重更大。
“北京的樓有多高,房山的坑就有多深”,這是房山區制磚業對北京城市建設貢獻的真實寫照,也反應了房山因為資源開采對區域土地、生態、環境等造成的極大破壞程度。

產業轉型的“高新”良方
“房山的產業結構已經到了非調整不可的時候了,這是歷史使命和必然。”沒等記者開口,房山發改委主任崔山就直率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因為房山的經濟結構與首都經濟結構要求相悖、與房山可持續發展的實際相悖、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適應。房山從過去六七十年代首都經濟龍頭老大的地位,快速地滑落。我們自己也在反思,找經濟發展受阻的原因,其主要是房山的經濟結構不合理,長期依賴于資源型產業的發展。長期依賴也對區域造成幾大危害: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勞動技能比較單一”。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區發改委任職,崔山就曾對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探討與研究,由于當時對資源開采,一方面認為抑制是方向,另一方面制磚業、非煤礦山開采以及煤礦、水泥等資源型產業卻在快速擴張,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
進入廿一世紀,經過認真縝密的研究,區委、區政府下定決心把結構調整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提出不管遇到什么困難、資源型產業都要大踏步有序退出,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房山區“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一是堅決有序退出資源型產業,而且要加快退出;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根本上轉變房山的經濟發展方式。
資源開采業轉身高新技術產業,跨度是否太大?崔山認為,如果從解決當前的就業壓力考慮,是要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多又處于中低端,要特別注意避免今后還要進行調整的問題,房山區經濟結構在不斷的發展和不斷的調整中前進,經濟發展質量和速度可能會受到影響,難免走在首都經濟的后面。只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高端產業進入、創造高端就業崗位,勞動力才能逐步走出低端就業的現狀,才能實現跨越發展。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房山確定了石油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機電裝備制造、都市型工業、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等五大產業。去年,良鄉經濟開發區已經和中關村科技園區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良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目前,房山區政府又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五年合作協議,重點對房山工業園和規劃的竇店4.75平方公里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實現產業對接。
崔山表示,房山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正處于最艱難、最痛苦的時期,正在考驗著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決程度,也是迫切需要市里面大力支持的時期,房山既是發展新城,又兼容生態涵養保護的區域功能,是首都西南的綠色生態屏障。房山面臨的是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最大的難題是資源型產業退出后的就業問題。
經過測算,資源型產業的退出,直接影響了房山深山區10萬人、淺山區和丘陵地帶16萬人,共計26萬人的生活和就業。過去倚仗資源養活的這些人,隨著資源型產業的退出,生活出路何在?
崔山指出,針對深山區和淺山區,房山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對深山區,在區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在山區外新建了2所、擴建了2所寄宿制學校,實現山區中學全部搬遷到平原,完成了山區中學的搬遷工作,市發改委也給予了支持。希望通過教育移民,讓山區孩子在上中學時就走出大山,用孩子的一雙小手將父母的兩雙大手帶出大山。
對深山區的10萬人,僅靠教育移民遠遠達不到搬遷目標。結合房山的新城建設,區里制定了4.5萬人的搬遷規劃方案:計劃在新城建設中安排2.6萬人,在新城周邊再安置1.9萬人,今年將全面啟動示范區起步建設。同時通過發展山區替代產業和生態環境建設,幫助留在山區的人生活就業。
對淺山區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區政府決心建設一所占地200畝的職業技術實訓基地,通過聘請各個技能、工種的技師對勞動力就業進行實業培訓,對不同就業愿望的人群開展技能培訓,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對技能實訓的需求。在培訓的過程中同時要注重轉變他們的擇業觀念,這個基地不僅滿足山區搬遷人口的就業需求,同時也面向平原地區和城區就業人口。
“示范區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僅靠房山的財力遠遠不夠,這迫切需要得到市發改委給予大力支持”。崔山表示,解決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房山區經濟活躍了、產業發展順暢了,經濟發展的質量速度真正實現又好又快了,房山的就業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高新技術轉型之“困”
高新技術之于房山應該是產業轉型較好的選擇之一,但轉型期間的難度之大、問題之多,也是目前房山區存在的客觀現實。作為承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房山區兩個市級開發區,良鄉經濟開發區與房山工業園的發展制約與困惑,也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良鄉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92年,規劃面積240公頃,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二期110公頃土地已基本轉讓完畢,華素制藥、新興集團、紅都制衣、帕爾普、杜邦、助野襪業、優視隱形眼鏡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公司的入駐,使其形成了生物醫藥、新材料、機電為主的支柱產業。開發區于2007年底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簽署合作協議,將利用開發區三期130公頃土地合作共建良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三期的開發建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其中涉及了兩個行政村、一個學校和養老院的整體搬遷,這些使三期工業用地的開發成本大幅上升,甚至達到了130萬/畝的成本,搬遷后可用于工業的用地僅剩1千畝左右,這無疑是橫亙在與中關村合作進程中的最大障礙”。良鄉經濟開發區副總經理史軍對開發區的未來不無擔心?!澳壳伴_發區正在與中關村就共建信息平臺進行合作,但如果在工商登記、稅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的政策不能與中關村享受同等待遇,合作共建將變成一紙空文。如在稅收方面,中關村園區入駐企業所得稅‘三年免征、兩年減半’的優惠政策,就是其他開發區所不具備的”。
房山工業園于2002年年底組建,是以房山區城關街道辦事處為開發主體的工業園區。有毗鄰燕山石化的地緣優勢,市里將其產業定位為石油化工新材料。園區的開發也是伴隨著城關街道的小城鎮建設而起步的,這種低起點與管理體制的先天不足嚴重制約了園區的發展。
“雖然定位為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但房山工業園并不具備發展這一產業的條件”,園區開發公司總經理劉金祿一針見血。“去年位于通州的中石化催化劑企業想進入園區發展,如果這一項目成功入駐,無論對于進一步強化園區定位,抑或對整個區域的財政貢獻都會有質的飛躍。然而伴隨小城鎮建設起步的工業園,由于園區眾多的居民生活區穿雜其間,化工企業引入園區必須與居民區保持1500米距離的剛性條件難以滿足,最終項目與工業園失之交臂”。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兩個開發區已經上演了無數次。史軍和劉金祿均認為,改變這種現狀,除對現有支持政策進行調整外,拓寬融資渠道、拓展發展空間也是當務之急。

劉金祿指出,房山工業園雖為市級開發區,但投資主體卻是房山區城關街道辦事處,作為街道下轄的企業,這一平臺很難集聚園區急需的人才、信息、技術、市場等發展要素,在搭建投融資平臺,拓寬投融資渠道上更是舉步維艱。園區的起步是依托開發銀行的3000萬元貸款啟動,所有的開發建設資金全部為園區通過銀行渠道籌集,而入駐園區企業創造的稅收卻歸屬城關街道,街道只返還一部分資金用于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實際成了一個只投入沒產出的主體。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投入資金僅依賴街道加銀行貸款,這遠遠滿足不了園區發展的需要,無論從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軟環境營造上都無法與其他市級開發區相提并論。
同時,由于房山工業園起步較晚,知名度較低,先期也急于招商引資,引進了眾多的小企業,這使園區發展的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中石化催化劑廠引進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了解,房山工業園總面積為241.43公頃,現有的企業及居民生活區已經占去了絕大部分,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非常有限,園區現已向市里申報了后期500公頃的開發計劃,但時至今日仍無實質性的進展。
相比房山工業園,良鄉經濟開發區的現狀略好一些,但形勢也不容樂觀??繀^政府幾十萬元資金啟動的開發區,屬自主滾動開發模式,投入資金主要為三部分:土地出讓收益、稅收、區財政補助,不足部分再通過銀行融資,而真正來自政府的投入非常少,開發區投融資的渠道非常狹窄。這種開發方式,造成開發區在初期引進企業上喪失了自主選擇權,進駐了一些不是非常符合園區發展的企業,也沒有充分預留一二期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史軍認為,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開發區啟動時沒有制定好長期發展的規劃,由此也造成了引進企業的門檻較低,發展方向并不是特別明確。沉痛的教訓使得開發區對三期開發慎之又慎,需要研究如何將有效的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與中關村的牽頭,就是希望借助中關村的資源優勢,吸引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入駐,再通過五百強企業的中下游配套企業將這塊區域做大做強,但現有的發展空間以及開發的成本,也使得開發區非常為難。
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兩個開發區的現狀應引起政府、社會等各個層面人士去關注、重視,也進一步凸顯了房山區轉型高新技術產業的困難,房山區應該對自身發展的癥結進行綜合的分析,并通過各種渠道去爭取支持與理解,只有將區域發展的體制理順,制定好相關的配套政策,才能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的態勢才能形成,開發區“高新技術倍增極”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