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政府牽線,6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和6個山區縣已正式結成對子,攜手發展。
5月5日,北京市區縣合作發展簽約儀式舉行,同時,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區縣合作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的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加快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步伐、率先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又一重要舉措。
簽約儀式上,東城與懷柔、西城與門頭溝、朝陽與延慶、海淀與密云、順義與平谷、亦莊與房山簽署了五年的區縣合作發展框架協議(2009-2013年),標志著我市“城鄉區域合作、互助共贏發展”的區縣合作正式啟動。
城區要素進山區山區資源補城區
生態涵養發展區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是實現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區域,也是全市推進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重點和難點。
隨著近年來政策傾斜力度的不斷加大,生態涵養區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目前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仍不夠協調,山區與平原、城區與郊區在經濟技術發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尤其是生態涵養區仍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薄弱地區和關鍵區域。
此次北京市政府通過開展區縣結對發展、優勢互補,推動全市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有力地促進了城區要素進山區,山區資源補城區,對于落實區縣功能定位,提升生態涵養區主導功能,促進山區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首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這次區縣合作是根據生態涵養區與城區之間發展條件的差異性、互補性、地緣因素及歷史淵源,以區縣為主體,自愿協商,開展“一對一”互助合作,合作期限初定五年。
西城區長張建東表示:“區縣合作是功能核心區與生態涵養區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我市城鄉一體化新格局予以的重任。將門頭溝區的資源優勢與西城區的產業、資本、人才優勢結合起來,一定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懷柔區長池維生代表生態涵養區對市委市政府近年來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說:“有幸與東城區結成對子,這將對懷柔區的產業升級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在講話中說,推動區縣合作、促進生態涵養發展區協調發展,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切實把區縣合作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拓寬思路,完善機制,全力推進區縣合作工作上新水平,為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為實現首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合作重點四大領域四類機制予以保障
記者了解到,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政府引導、市場推進,遵循規劃、落實功能,創新機制、利益共享的原則,北京市山區與城區結成6對合作區縣。同時,鼓勵其他區縣、園區之間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互助合作。鼓勵毗鄰區縣推動連接帶區域形成交通同網、旅游同區、環境同治,實現城鄉、區域之間的多方面、多領域合作。
現階段,結對區縣將重點在四個領域開展合作,可以概括為“3222”工程,即:在公共服務領域突出“三個開展”——開展院校合作、開展人才交流、開展勞務合作,產業發展領域突出“兩個促進”——促進園區共建、促進產業協作,生態建設領域突出“兩個加強”——加強生態合作項目建設、加強村莊生態環境建設,城市功能疏解領域突出“兩個引導”——引導總部經濟疏解、引導城區功能疏解。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促進區縣結對發展,我市將著力構建四類機制:
一是構建區縣合作的市場機制。在政府引導的同時,著力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握手,構筑區縣之間產業聯動、資源互補的互助共贏式合作模式。
二是構建區縣合作的區域分工機制。城區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的同時,將符合涵養區功能定位要求的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產業等向生態涵養區轉移,促進產業共同優化升級。
三是構建區縣合作的激勵機制。區縣結對合作發展絕不是區縣經濟的簡單求和與板塊拼湊,而是以提高生產力水平為目的,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關鍵在于建立以區縣為主體的合作動力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
四是構建區縣合作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生態涵養區等遠郊區縣有自身的資源優勢,但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管理水平等要素的注入。區縣合作應注重在生態涵養區的要素市場培育上下功夫,重視金融市場、產權交易中心、勞動力交易市場、人才市場等區域性要素市場和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縣之間資源優化配置。
同時,為使合作取得實效,我市將建立區縣合作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區縣合作發展工作。通過制定財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建立利益共享機制等促進區縣深化合作。結對區縣將共同編制《合作發展規劃》,市政府每年將組織各結對區縣簽訂《年度合作發展任務書》,同時,還將加強考核檢查,切實推進工作落實。
區縣合作內容一覽
順義與平谷:合力打造京東北環渤海重要經濟增長帶
山水相連、陸路相通的順義區與平谷區利用毗鄰優勢,著眼于環渤海和京津冀地區整體發展,抓住首都空間布局戰略調整和東部發展帶建設,開展發展臨空經濟和現代制造業、壯大都市型現代農業、促進勞動力跨區域就業、推進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合作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環境整治等領域的合作,促進汽車零部件企業向平谷區重點產業園區聚集,共同做大做強首都汽車產業,共同規劃建設京平沿線臨空產業輻射帶,合力打造京東北環渤海重要經濟增長帶。
東城與懷柔:產業對接謀雙贏
東城區與懷柔區將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城市功能疏解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產業發展領域,依托雍和科技園區良好的區位條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核心輻射力以及高端創意平臺的操控力,與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中國(懷柔)影視基地共同謀劃做強文化創意產業;以孔廟、國子監、雍和宮、鐘鼓樓以及胡同與四合院的北京民俗生活為基礎的文化旅游休閑產業與懷柔的自然山水生態養生休閑旅游緊密融合,借勢宣傳,合作開發旅游資源,實現旅游產業的互助雙贏。開展兩區教育、衛生資源的共建共享與交流合作,引導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設施向懷柔區轉移。
海淀與密云:共同打造高新技術綠色新區
海淀區擁有雄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科教資源,密云縣具有綠色環保和發展空間的后發優勢,兩個區縣在人才、資金、科技交流和園區共建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兩區縣將通過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基地的共建,推動研發、文化創意、后臺服務、新材料新能源利用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實現技術輻射和產業輻射,共同打造海淀區、密云縣高新技術綠色新區。
朝陽與延慶:合力打造國際化生態旅游名區
延慶是北京西部的重要生態屏障,延慶新城正在建設“國際旅游休閑名區”,朝陽區是“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節點”,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高,外向型經濟發達。通過合作,兩區縣攜手共建官廳水庫生態庫濱帶、媯河生態走廊,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延慶縣的旅游服務水平,共同打造京郊國際化生態旅游名片,為國際交往服務。在延慶縣的市級產業園區內合作建設共建基地,共同搭建資本平臺,鼓勵朝陽區大型企業集團與延慶縣的市級開發區開展合作,引導高端項目向共建基地流動。
西城與門頭溝:共同打造北京西部綜合服務基地
西城區和門頭溝新城同屬城市中軸線以西,地域臨近的優勢有利于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基地。促進在石龍經濟開發區內安排一定規模的產業用地作為共建園區,兩區共同規劃、合作建設,引導西城區總部型、會展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高端產業項目向共建基地流動。積極開展商務合作,擴大市場的雙向開放,建立資金、信息、項目交流平臺,定期舉辦針對性強的投資洽談會,引導企業通過參股等方式,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商務合作。積極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合作,廣泛校校結對、院院結對。開展“城鄉手拉手、共建新農村”活動,采取捐資、捐物、認建、認養、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亦莊與房山:共建面向京津冀區域發展的重要樞紐
房山區是首都西南門戶和重要流通節點,亦莊是京津塘發展帶上的樞紐,雙方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物流服務、產學研一體化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重點圍繞高教園區合作、市級開發區共建、文化休閑旅游、勞動力定向培訓就業等方面進行合作,促進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優化配置,加快房山生態建設和產業調整轉型,形成以亦莊、房山區為重要節點的京津冀地區網絡結構,共同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