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是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服務于人們對文化、藝術、精神、娛樂產品等的消費需求。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北京支柱產業,目標是打造中國“創意產業之都”。源于創意產業的創意農業,是有效利用自然、文化、科技等資源,將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的延伸。創意農業是首都郊區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一條新途徑,是首都城鄉和諧發展、富裕郊區農民的必然選擇。

創意農業的特點和內涵
創意農業是指利用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資源,發揮創意、創新構思,研發設計出具有獨特性的創意農產品或活動,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新的、優質的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市場與旅游市場。創意農業的興起是農業發展歷史的必然,是現代農業發展演變的新趨勢,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創意農業具有較強融合性、滲透性
創意是技術、經濟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產物,創意農業并非單指某一種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是新思想、新技術、新內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識、多學科、多文化和多種技術交叉、滲透、輻射和融合的產物,因此,具有較強的融合性、滲透性。
(二)創意農業具有較高文化品位
創意農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運用知識和技術,產生出新的價值,是創意靈感在農業中的物化表現。它是文化與技術相互交融、集成創新的產物,呈現出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特點,創意產品的價值并非局限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還在于它們所衍生的附加價值。通過創意,不斷創造出農業和農村的新觀念、新技術和其他新的創造性內容,其典型特性是生產者在田間“生產”文化,讓廣大消費者“消費”文化。
(三)創意農業具有較高附加值
創意農業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信息、知識特別是文化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價值產業。傳統農業的產出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而發展創意農業主要“消耗”人的智慧。創意農業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能夠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實現多環節增收;有利于全面提高產品性能、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為社會提供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創意產品和服務,科技和文化知識附加值比例明顯高于普通農產品和服務。
(四)創意農業具有一定規模
創意農業不僅僅是某個靈感突發,而是農業知識和農村社會文化傳播構成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形態以及營銷運作方式的創新。創意農業的發展需要生產和消費的結合、互動和相對集聚,形成創意農業集群化的環境。因此,必須有一定的產業規模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創意設計占據主導地位,處于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但目的是對周邊農民就業和農村繁榮發展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
此外,創意農業也需要通過現代管理手段,整合從研發到營銷環節的各種資源,才有可能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更快更好地創造出市場需要的產品并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北京郊區發展創意農業應當體現為首都城市功能轉型、為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的特點。
創意農業種類繁多,涵蓋了以現代農業、農村為代表的吃的、用的、玩的、觀賞的以及活動形式等,主要有觀光農園(開發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休閑農場(除觀光旅游、采摘果蔬、體驗農耕外,還可住宿、游樂)、市民農園(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參與耕作)、農業主題公園(按公園的思路來經營,結合農業生產、農產品消費和休閑旅游于一體),還有教育農園、森林游樂區、特色鄉村游以及鄉村旅游商品等。
郊區應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發展創意農業即在促使農業顯現其豐富的資源稟賦,并使北京郊區成為市民注重的高品質生活空間,創意農業的發展融合了內在與外在的文化創新觀點,它可以從技術、環境及產品等方面表現出來。以創意農業的形式來展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郊區特色產業的形成、開拓新的農業休閑旅游項目,還可以讓消費者更深層的了解農業的人文、科技內涵,體會到農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連結,進而關心、珍惜首都郊區的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環境,提高消費者購買鄉村旅游商品、創意農產品的意愿,帶動創意農產品的消費,并藉由農業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使消費者除了在購物上有新體驗外,從中并可追求深度的文化經驗和享受。
通過開展創意、設計的新生活體驗,展現文化設計與地方特色結合的體驗經濟,誘發更多的農業創意設計靈感和行動,進而帶動北京農業結構和農業技術的升級,活躍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擴展就業機會,開拓出適應個性化市場需求的、更加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發展空間。
北京郊區創意農業發展現狀
2006年北京市提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北京文化、科技、教育基礎雄厚并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郊區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有著潛在優勢。幾年來,北京郊區以創意為理念、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手段、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支撐,積極開發創意農業產品,取得了積極成果,彰顯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活力。懷柔橋梓農業公園、密云魚街、門頭溝櫻桃園、大興古桑園,平谷桃木工藝品、大興玻璃西瓜、延慶豆塑畫、門頭溝麥秸畫等極具特色和活力的農業新產業、新產品成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亮點。
(一)創意農業形式各異
北京農業發展的潛力所在不是產量的增加,而在于質量、品種、特色與品牌,在于將創意理念與農業資源的結合與整合。朝陽區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將生態循環農業的設計創意做成一個年產值幾億元的大產業;懷柔區中天瀚海的設施茶,向品茶一族提供了足不出京就能品嘗親手炒制的“北京龍井和毛峰”;昌平區小湯山農業園區利用科學技術將南方生長的水果引種到北京,呈現給北京市民北京產的香蕉、火龍果;平谷區通過科技手段將桃樹培育成盆景裝點居室等等。一個個新的農業產業閃亮登場,創造出了超出傳統農業幾倍、幾十倍的價值。北京郊區的鄉村旅游業更是紅火,延慶縣柳溝村利用傳統的豆腐加工技術,迎合市民追求安全、養生的需求,創意出遠近聞名的豆腐盛宴---“火盆鍋”,一年迎接八方來客近40萬人;順義區萬科農業園將土地租給城里的市民,圓了城里人“鄉下有我一分田”的農夫夢,農民也實現了從生產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二)創意農產品開發
通州區的熏蚊草、平谷區的桃木工藝品、延慶縣豆塑畫、大興區的玻璃西瓜和彩色甘薯、門頭溝區的蝶翅畫等依托北京當地農業資源而創意設計的農業旅游產品成為國內外觀光游客的摯愛,更成為了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奪目名片。
(三)創意農業品牌打造
一些區縣依托資源優勢,突破傳統思維模式,以創意為理念,通過打造品牌,將資源的特色、優勢盡情發揮,成為消費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區域農業品牌,引得消費者競相追逐。如:懷柔板栗、門頭溝櫻桃、大興西瓜、平谷鮮桃、通州花卉、昌平蘋果、房山磨盤柿等。許多產品經過廣告策劃設計人員的精心打扮,成為人們饋贈的絕佳禮品,如:樂平太空西瓜、櫻桃園的櫻桃、德清源的雙黃雞蛋、昌平的富士蘋果、平谷的生日鮮桃等等已經創造了遠遠超過產品僅供食用的價值。北京三元公司、百年栗園公司、德清源公司、天翼草莓園等企業已經成為極具市場知名度的寵兒,他們的成功,同樣來源于一個個成功的創意。
總之,通過創新思維、創意設計,這些農業農村資源被注入新的產業元素,成為郊區產業發展、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郊區發展創意農業的建議
(一)政府應鼓勵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政府在創意農業發展中將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現為制定創意農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政策導向,搭建平臺,為創意農業產業提供發展空間和物質條件,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要使創意農業成為推動郊區新農村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功能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著力點之一。在創意農業發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郊區創意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要搭建平臺,推動創意農產品與消費市場有效對接,如:經常舉辦創意農業發布會、主辦休閑農業創意大賽等。發展創意農業更重要的是緊緊圍繞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將創意融入農業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之中。要鼓勵農民充分利用既有農業資源,發揮獨特創意、創新,開發具有生產、生活、生態內涵并富含地方特色的創意產品,藉以提升農業產品的價值,增加農民收入,活躍農業經濟,創造優質的消費市場和就業機會。
(二)創意農業必須形成規模效應
應該把載體建設作為發展創意農業的一個重點,積極推進創意農業園區建設、創意農產品開發,使創意農業成為首都城市功能的一個新亮點。各區縣在發展自己創意農業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協調發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改變追求數量忽視質量、品牌的落后觀念,努力培育有自己特色和創意的區域創意農業品牌。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創造財富的新機會。要認真研究如何把創意轉換成經濟價值并形成規模。
(三)創意農業的關鍵是構筑產業鏈
發展創意農業的核心是要構筑創意農業的產業鏈,并盡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規模,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只有促進創意成果轉化為經營資源,通過向傳統產業的滲透和產業鏈的整合與延伸,進行深度開發,才能充分獲取創意農業的產業效益。目前郊區創意農業缺乏的是一條符合市場規律的完整的創意農業產業鏈,因此,必須提高創意農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使創意農業對推動郊區經濟發展、增強農村創新活力、提升城市消費和文化產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推進以研發設計為主的創意農業項目建設和創意農產品的開發
如:利用花卉種苗基地等等產業基礎,籌建“創意花卉園”, 在觀賞花卉的同時,對其他特性如食用、藥用、做香料等方面進行開發和研究。要贏得廣闊的市場就需要注入新的創意。向廣大群眾傳播花卉文化,提升人們的花卉消費意識和花卉欣賞品位,也應作為花卉產業的題中之意。圍繞這個主題,開展相應的講座、現場表演、各類評比,都能深挖花卉的文化內涵,提升花卉產品的藝術附加值。
(五)培養專業創意開發團隊
要大力培養農業創意開發的專業團隊,從項目策劃、價值分析、市場定位、設計建造、招商營運方面,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運用創意產業的專業技術,開發具有知性之美的體驗農業產品。同時善用農村的文化資源,對之進行深耕細作式的發掘,不斷拓展創意農業,形成一個創意涌現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格局。
(作者單位:任榮,北京市農委;劉樹,北京市農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