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前市場上盛傳房地產企業IPO和再融資的審核工作已經停止,在“2008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房地產發展態勢報告會”上,中國證監會發行部三處負責人發表演講時否認了這一說法,“房地產企業,目前已經不存在暫停上市審核的情況,也應當不會再出現限制房地產企業的狀況。”
目前,證監會對地產企業IPO、再融資、買殼上市等均按照正常程序受理、審核,和其他行業相比沒有任何特殊之處。且今年以來,已有兩家企業IPO通過審核,目前 IPO在審企業5家;今年已經有4家實現再融資132億,還有3家已經過會,正等待發行窗口,目前受理在審的還有15家。這位負責人提示了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審核重點。其中,房地產企業首發過程中凡募集資金用于囤積土地、房源,或用于購買開發用地等,將不予核準。
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在其博客中分析:2008年房地產行業最基本的特征是錢少地多。潘石屹比對了多家同業公司的財務情況后提出,2007年全國新商品房的銷售額為2.9萬億人民幣,從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來看,1-11月份交納的土地出讓金就有9130億元人民幣,全年的數據應該超過1萬億元。一般出讓金占地價款的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是農民的補償費和拆遷費。如此推算,去年開發商買地所花的資金超過了3萬億元。也就是說去年開發商買地的錢超過了全年的銷售收入。去年房地產企業大肆擴張,不斷圈地,在市場上一而再、再而三創造‘地王’,造成了‘面粉價格比面包價格還要貴’的不正常現象。
針對這種不正常的現象,證監會的負責人說,證監會一直保持與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溝通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境內上市房地產公司有120家,占上市公司總量的7.5%,從去年初到今年2月末,房地產類公司融資578億元,占市場融資總量的6.7%,但這來自資本市場的578億元資金,僅相當于去年全國房地產業實際完成投資總額的2.3%。
總體看,房地產上市公司在全國地產行業中占少數,5萬家房地產公司中只有約120家上市。相對未上市的企業,上市公司規模實力較大,透明度高,經營比較規范,且資產負債率普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特別是,房地產上市公司存貨周轉率和土地開發進度比未上市企業高,囤房囤地不符合上市公司追求均衡穩定收益的機制。
這位負責人認為,資本市場發展至今,有條件推動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一批優質企業做大做強,此舉也有利于改善行業金融支持結構,有利于提高行業規范運作水平,有利于快速將土地轉化為居民需要的住房,平衡供需,防止房價過快上漲。
“如果國內有一大批萬科這樣的房地產企業,那么這些企業群體在整個住宅市場發展中將起到與宏觀調控目標一致的功能。”他舉例說,萬科、保利、招商地產等均通過 IPO實現了逐步做大做強。而中糧地產則在2004年通過借殼實現上市,參加股改后,很快申請發行籌資,并成功籌資13億元。目前,中糧集團已經在醞釀更大的資產整合、資源注入計劃。中糧地產、泛海建設的控股股東通過資源注入幫助上市公司進一步發展,市值規模均可能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