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部分山區的功能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涵養被列為山區首要任務,突出了山區對保障首都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劃定以區縣為單位,尺度較大,而列入生態涵養區的五個區縣整體對生態涵養的功能是不均質的,因此統一的生態涵養政策與管理模式,一方面限制了有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增收困難;另一方面生態涵養的功能也不能很好落實,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保護。鑒于此,筆者提出建立生態鎮(鄉)試點的建議,即在鄉鎮一級行政單元上細分生態涵養功能(由于村級單位地域較小,且不是一級行政組織,在操作上較困難),設立生態特區,以更好地落實山區生態涵養的功能定位。
生態鎮的政策設計
本文所指生態鎮(鄉)不同于通常所說的生態省(縣、區、市)建設模式下的生態鎮或環境優美鄉鎮建設模式,而是對生態環境建設模式、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生態補償機制、財政體制等方面的重大變革,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在政策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完全生態涵養功能定位。生態鎮(鄉)要完全退出資源開采、工業企業等破壞生態或對生態環境有潛在風險的經濟活動;有條件的地方允許發展生態旅游或民俗旅游,但要控制旅游規模,完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措施。進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是生態鎮(鄉)的主要責任,從一般干部到農民群眾,絕大多數人的職責與任務即是植樹砌堤、護林保水、管護垃圾、治理污水等,真正落實生態涵養、環境保護的重要功能定位。
改革財政體制。生態鎮(鄉)不再設立稅務機構,切斷了財政收入來源,成為一級完全財政支出單位。所有經費開支均來自市財政預算,將轉移支付資金、生態林補償資金、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及各部門下撥的專項資金集中,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統籌用于生態環境建設與管護、各類公共崗位人員工資開支及其他公共服務支出。
農民就業與增收主要靠增加公共崗位解決。生態鎮(鄉)籌建生態環境建設總公司,負責全鎮生態建設工程的施工以及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運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等,吸納當地農民就業;在村組織設立護林員、護水員、管路員、衛生員、保安員等多種公共服務崗位,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旅游產業還可以解決部分農民就業。
統籌解決農民社保及公共服務。農民社保問題一方面由生態環境建設總公司解決,一方面由村組織解決。公共服務由市政府統籌解決,標準不低于全市農村一般水平。
鼓勵人口外遷。在農民社保、教育、住房、土地等方面,制定生態鎮(鄉)移民搬遷的扶持政策,通過教育移民、勞務輸出等多種方式,鼓勵生態鎮(鄉)農民向平原區、中心鎮、新城集聚。
配套績效考核。將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考核評價指標更進一步,取消對經濟增長方面的考核,主要考核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的實施及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主管理、公共服務及精神文明等方面。
生態鎮的認定標準及運作機制
全鎮95%以上的面積為自然保護區或國家森林公園的,可稱為強制保護型;資源開采型經濟占全鎮經濟總量90%以上,現已全部退出的,可稱為資源產業退出型;全鎮面積95%以上位于一級水源保護區的,可稱為水源保護型;全鎮面積98%以上為純山區的,可稱為自然保護型。
生態鎮(鄉)的運作機制可實行“市統籌、區管理、鎮落實”:
市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全鎮財政支出,并制定考核指標,對鄉鎮進行考核監督;
區縣政府負責鄉鎮干部管理及社會事業組織領導;
鄉鎮政府具體落實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及社會事業管理。
設立生態鎮(鄉)是在鄉鎮區域單元上落實生態涵養功能的重大體制與機制創新,是對生態補償機制的深化與拓展,是對山區生態服務價值的真正體現。2004年,我市實施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使我市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如果我市率先設立生態鎮(鄉)試點,將在全國開創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先河,為全國提供鮮活經驗借鑒,為探索建立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做出重要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