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進入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發展階段,實施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全球化,提高國際競爭力必不可少的環節。文章認為我國企業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進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優化設計與構建,采用國際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方式,通過業務流程重組提高企業的敏捷性,建立新的績效評估系統,激勵合作伙伴間的協作。
關鍵詞:全球化;供應鏈管理;企業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以往那種企業與企業之間單打獨斗的競爭形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協同商務、協同競爭和雙贏原則為商業運作模式的,由消費者、供應商、研發中心、制造商、經銷商和服務商等合作伙伴組成的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或者是一個跨國集團和一個跨國集團之間的競爭。適應這種趨勢,全球化供應鏈管理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 供應鏈管理全球化
供應鏈管理全球化就是要求以全球化的觀念,將供應鏈的系統延伸至整個世界范圍,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費者需求偏好的同時,就其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在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與其供應商以及供應商的供應商、核心企業與其銷售商及至最終消費者之間,依靠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支撐,實現供應鏈的一體化和快速反應運作,達到物流、價值流和信息流的協調通暢,以滿足全球消費者需求。全球化供應鏈管理范疇較寬,是一種綜合性的、跨國跨企業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也是適應全球化下企業跨國經營的管理模式。
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具備如下的特征:
首先,全球化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以全球范圍內的消費者來驅動供應鏈運作,以消費者滿意為核心。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的觀點,將消費者服務定位為公司的核心,而且從戰略上采取消費者服務的思想,以消費者滿意度作為自己的績效標準,重視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并且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取得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認同,提升企業的業績。
其次,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型合作競爭理念。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是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對供應鏈全面協調性的合作式管理,它不僅要考慮核心企業內部的管理,還更注重供應鏈中各個環節、各個企業之間資源的利用和合作,讓各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博弈,最終達到“雙贏”。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的合作競爭理念把供應鏈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將每一個成員企業視為子系統,組成動態跨國聯盟,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共同開拓市場,追求系統效益的最大化,最終分享節約的成本和創造的收益。
第三,全球化供應鏈管理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是現代國際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與跨國戰略聯盟思想發展的結晶,高度集成的網絡信息系統是其運行的技術基礎,ERP(企業資源計劃)是其廣泛使用的信息技術。ERP由MRPⅡ(制造資源計劃)發展而來,ERP綜合應用了多項網絡信息產業的成果,集企業管理理念、業務流程、基礎數據、企業資源、計算機軟硬件于一體,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管理,把供應鏈上所有企業的制造場所、營銷系統、財務系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實現全球內多工廠、多地點的跨國經營運作,使企業超越了傳統的供方驅動的生產模式,轉向需方驅動生產模式運營,體現了完全按消費者需求制造的思想,通過信息和資源共享,實現以消費者滿意為核心的戰略。
二、 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機制
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的實現把供應商、制造商、獨家代理商、分銷商等所有環節聯系起來,通過供應鏈中各環節的信息網絡盡快把握真實的需求與準確的需求量,并把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情況及時反饋到企業的中央管理系統,并通過信息的實時共享,組織快速供應,使物流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品牌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當今,這種管理方式已在產業界制造出一個個“神話”,2006年,美國物流協會通過對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實現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其新產品開發的前導時間可減少2/3;可補貨產品的缺貨將大大減少,甚至消滅;庫存周轉率可以提高1倍~2倍;企業的產品可有20%~30%是根據消費者特定需求而制造。這些表明,供應鏈管理在未來對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適應市場變化將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可減少從原材料供應到銷售點的物流流通時間。全球化供應鏈管理能適應全球市場快速變化的形勢,供應鏈上的企業通過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實現在供應鏈的各環節上即時出售、即時生產、即時供應,也就是在需求信息獲取和隨后所做出的反應盡量接近實時及最終消費者,將消費者需求的消費前置時間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為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更大的份額創造條件。要實現這一點,必須通過供應鏈的企業共享信息,全方位對上下游市場信息做出快速反應,共同對外營造一種群體氛圍,根據需求來生產產品,并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
第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可減少社會庫存,降低成本。供應鏈通過整體合作和協調,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時,也減少了供應鏈各個環節上的庫存量,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庫存成本的消耗。另外,供應鏈的形成消除了非供應鏈合作關系中上下游之間的成本轉嫁,從整體意義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業將更多的周轉資金用于產品的研制和市場開發等,以保證企業獲得長期發展。
第三,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可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在供應鏈伙伴的選擇中,注重合作伙伴對某項技術和某種產品所擁有的核心能力,選擇其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質量處于國際同行業領先地位。供應鏈管理就是通過這樣一種選擇和設計,借助網絡技術,使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區的供應鏈合作伙伴,在較大區域范圍內進行組裝集成制造(OEM方式)或系統集成,使制造出質量近乎完美的產品成為可能。如果構成產品的零部件由一個廠家生產,或由一些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廠家生產,則產品總體質量很難得到保證。第四,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可使企業組織簡化,提高管理效率。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需要Intranet/Extranet的技術作為支撐,才能保證供應鏈中的企業實時獲取和處理外界信息以及供應鏈上的信息,使企業高層管理者可以通過供應鏈中的企業內部網絡隨時了解下情,而基層人員也可以通過網絡知道企業有關指令和公司情況。因此,企業的許多中間協調、傳送指令管理機構就可削減,企業管理組織機構可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方向發展。組織結構簡化,層次減少,使企業對信息反應更快,管理更為有效,有效地避免傳統企業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
三、 實施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提高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
我國已經進入新一輪開放的發展階段,在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和貿易摩擦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變得迫在眉睫。要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生存必須進行國際化經營管理,那么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就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全球化,提高國際競爭力必不可少的經營管理模式。
第一,進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優化設計與構建。以往我國企業對供應鏈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供應商—制造商這一層面上,這只是供應鏈上的一部分,而缺少考慮整個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到最終消費者的完整供應鏈,更少考慮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性問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構建,就是在全球化范圍內怎樣選擇最優的供應鏈合作伙伴,同時將選擇好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有機地集成起來,使之成為相互關聯的整體。
第二,采用國際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方式。為了實現供應鏈管理,達到快速反應市場的要求,我國企業必須引入JIT(即時服務)、QR(快速反應)、ECR(有效客戶反應)、ERP(企業資源計劃)等先進的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思想方式。如QR即快速反應,是在JIT思想的影響下產生的,它是指為了獲得基于時間上的競爭優勢,必須開發敏感快捷的系統。因此它的目標是在信息系統與JIT物流系統的聯合下,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提供適當的產品。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EDI、條碼及POS的應用,使之成為可能。
第三,通過業務流程重組(BPR)提高企業的敏捷性。由于體制等原因,我國企業組織結構設置不合理,對市場反應能力弱,不能適應全球化供應鏈管理快速響應市場的要求,影響經營效率。為了使供應鏈上的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的多個部門協調工作以取得整個系統的最優效率,必須進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組織重構。根據供應鏈的特點優化業務流程,首先要分析企業現行業務流程、現行管理組織與管理模式存在哪些與供應鏈管理要求不相符的問題,然后選擇一些關鍵的業務流程作為開展BPR的重點,以關鍵流程帶動一般流程的重構,如可考慮銷售部門(接受訂單)或供應采購部門(發出要貨訂單)為核心實施BPR。
第四,建立新的績效評估系統,激勵合作伙伴間的協作。供應鏈管理不同于單個企業管理,因此建立優化的供應鏈,關鍵還在于建立一個新的績效評估和激勵系統。供應鏈上信息的高度集成與共享是實施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它與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協作程度緊密相關。然而由于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它們在協同運作時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影響供應鏈之間的協作關系,進而影響到供應鏈上信息集成與共享的實現。而且,我國企業現行的績效評價側重于事后分析,缺少對供應鏈的業務流程進行實時評價和分析,當發生偏差時其損失和危害已經造成,往往難以補償。再者,評價指標的數據來源于財務結果,在時間上顯得滯后,不能反映供應鏈動態運營情況。
參考文獻:
1.宋遠方.供應鏈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2-25.
2.韋艷.敏捷供應鏈管理: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寧夏社會科學,2004,(5):54-56.
3.王漢斌.供應鏈管理的功能及實現條件.商業研究,2005,(15):35-36.
作者簡介:藍慶新,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教授;高佳,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
收稿日期: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