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中小企業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到目前為止,融資問題依然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瓶頸。文章從信貸配給理論出發,總結出導致中小企業貸款困境的根本問題,中小企業自身經營風險大和信息不對稱下的認知風險高。進而以這兩個根本問題為標準評價我國現有的各種融資方式。研究表明,各種融資方式在同時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上都各自存在著缺陷。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認知風險;經營風險
一、 引言
雖然我國從政策上提出要更多的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從金融上多給予支持,但是盲目的使用各種融資手段,或者從政策上自上而下的推動中小企業各種融資機制,即使在數量上有所突破,將來也很有可能帶來更多的銀行不良貸款資產。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都要從中小企業自身特點出發,從根源上分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所在,對于各種創新模式是否適合中小企業融資則要根據是否有助于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的角度進行評價。
二、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分析
信貸配給理論對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企業難以獲得融資的狀況進行了理論解釋。由于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使得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成為企業信貸融資的主要障礙。Baltensperger(1978)將市場中當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所有價格因素和非價格因素時其貸款需求還得不到滿足的情況稱為“均衡信貸配給”。
Stiglitz和Weiss(1981)從逆向選擇具體解釋了信貸配給的原因。銀行一般不了解借款者的風險情況,因此在該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高利率會激勵借款者選擇較高風險的項目,降低銀行的收益,使得銀行選擇一個低于市場出清的利率,在這個利率水平上,對貸款的需求大于供給,這樣信貸配給就存在了。Bester and Hellwig(1987)提出道德風險導致的信貸配給。道德風險則以主動違約風險解釋信貸配給的存在,主要由于銀行不能查證借款者的努力和借款者的還款能力,銀行也不能執行貸款合同,而且借款者在違約的情況下承擔有限的責任。在這樣的假定下,投資項目的結果取決于借款者的努力水平和激勵,而這兩者對于銀行來說都是不可觀察的,這導致了道德風險的問題。于是,銀行選擇低于出清市場的利率來最大化其收益。在這個貸款利率水平上,借款者的還款負擔會相對較低,這樣他們會選擇更高的努力水平。
可見,信息不對稱是信貸配給理論的前提,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要從解決中小企業貸款信息不對稱這個根源問題出發,探索適合中小企業的創新機制。本文的研究,將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大。中小企業自有資本數量小,管理上大多不甚規范,經營管理隨意性很大。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遭市場淘汰的概率更大,存續期較短。經營風險大是中小企業貸款最根本的風險所在。
其二,中小企業認知風險大。認知風險(Perceived Risk)是行為金融框架下區別于標準金融學中度量證券投資風險的一個概念,所謂認知風險就是將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納入到對證券的風險度量,這是認知風險與標準金融理論中風險度量概念的最根本區別所在(吳沖鋒,2005)。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認知風險實際上是對其經營風險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擴大。由于中小企業做為一個群體,在治理結構、財務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信息不透明,使得外界較難了解到單個企業的實質情況,導致中小企業融資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普遍的認知是中小企業整個群體的風險大,即便是較好質量的中小企業,外界也會對其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表示懷疑。由于這種認知上的偏見而使得中小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難以獲得融資。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就要從解決中小企業貸款中的經營風險和認知風險兩個問題入手。對于各種創新模式是否適合中小企業融資則要根據是否有助于解決降低認知風險和分散經營風險。
三、 對各種融資方式的評價
1. 信用貸款。指企業以自身信用獲得貸款,是標準的債務合約。在此模式下,企業和銀行共同承擔企業項目失敗的風險。而除了企業經營風險,中小企業信貸的高認知風險也是阻礙銀行為之貸款的重要原因。但在該標準債務合約下,無法降低認知風險,經營風險則只在企業和銀行之間分擔。
2. 抵押擔保貸款。本文將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歸為一類。在此類貸款模式中,抵押和擔保都為銀行提供了貸款違約時的追償機會,當企業無力償還貸款時,銀行獲得抵押物作為受償,或者向擔保方追償,可以彌補銀行的貸款資產損失。對于能提供抵押或擔保的中小企業,其認知風險也無關重要,銀行可以通過較低的抵押率或者要求信譽更高的第三方擔保來實現對認知風險的規避。因此銀行沒有承擔企業貸款的風險,企業以其提供的抵押物或擔保作為其項目失敗無法償還貸款時對銀行的補償。
但在實踐中,更多的中小企業是無法提供符合銀行要求的抵押物。對于擔保方式的貸款,實際上是把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轉嫁給擔保機構,使其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因此對擔保機構的要求很高。
3. 團體貸款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應用。團體貸款是向一個團體發放貸款的聯合債務合約,團體成員間互相擔保,當團體內的成員違約時,其他成員要承擔償還債務的責任。團體貸款的關鍵特征是貸款者之間負有連帶責任,其創立的目的,在于滿足那些沒有能力提供抵押的貸款者的資金需求(章元,李全,2004)。其主要優點可以歸納為通過利用貸款者之間所存在的私有信息建立橫向監督機制,緩解銀行與中小企業間信息不對稱,有效地解決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時所面臨的四大問題,即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審計成本和執行成本。

與標準債務合約相比,團體貸款對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在于,企業自發組成團體,團體成員間彼此了解互相信任,基于這種信息優勢,企業間自我篩選、橫向監督并督促合約的執行,代替銀行較高成本的對借款者的篩選和監督。在團體貸款方式下,多個中小企業共同組建貸款團體,以群體擔保來代替抵押,就意味著如果團體中有一個成員違約,影響到整個團體的還款以及未來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因此其他成員會對違約企業采取措施,證實違約企業的項目結果,對于欺詐行為的企業施以懲罰,大大降低了企業欠款的可能性,而對于項目失敗的企業,其他成員則為其承擔償還責任。在這種模式下,企業間團體成員的信息優勢降低了傳統貸款模式下的中小企業信貸認知風險,而聯合債務的形式則將多個企業的經營風險在多個企業和銀行之間進行了分擔。
團體貸款在解決貧困的貸款者缺乏資產抵押,只能以個人信用作為擔保的實踐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世界范圍內,雖然它產生還不到半個世紀,但因其驕人的還貸率,已被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所效仿。而團體貸款的創始人,孟加拉國的穆罕默德·尤納斯教授(Professor Muhammad Yunus)及其所創立的孟加拉鄉村銀行(也稱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也因此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目前,我國也正在積極的進行試點和推廣團體貸款工作。但是,團體貸款對團體組成的要求較高,團體內部要求信息比較對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長期的互相信任。因此,具體的團體貸款業務開展上,我國尚需要多做理論的探索和實踐的檢驗。
4. 中小企業貸款平臺。所謂中小企業貸款平臺,是由政府牽頭,以政府承諾、政府信用和政府協調來彌補信用缺失和建設市場,防范長期風險,國家開發銀行作為開發性金融機構,再聯合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等,提供風險分散機制。
目前,貸款平臺的模式在各地都有一定的推廣,典型模式如陳曉紅(2007)的“鳥巢模式”。雖然各地貸款平臺的具體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基本模式是:地方政府通過與開發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簽訂協議確定合作關系,建立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借款平臺機構,統一向開發銀行打捆貸款,平臺機構承擔對中小企業借款申請的審查、核實,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條件具備的可由借款企業聯保互保),開發銀行通過商業銀行委托貸款,將資金發放至各用款企業。
貸款平臺的運行,將中小企業的風險在政府、擔保機構、平臺機構和銀行之間分擔,化解了由單個擔保機構或者單個金融機構承擔全部風險的問題,而平臺機構則代替銀行承擔了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責任。
雖然貸款平臺的構建具有風險在多方機構之間進行分擔的優勢,但是它存在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1)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從而造成了大量的隱性財務負擔。在目前各級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政府能提供的補償基金往往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從而制約了貸款平臺的運行。(2)在貸款平臺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政府負責建立融資平臺,由融資平臺負責開發、篩選中小企業項目和向開發銀行推薦,并且負責組織貸款申請的上報和貸款的統借統還。這一機制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政府與貸款平臺機構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使后者無法完全在市場機制下進行運作。如何激勵貸款平臺發揮本地信息優勢,按照市場機制選擇借款企業,是該模式下亟待解決的難題。
可見,這種自上而下的貸款模式在運營過程中自身存在著風險,且諸多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這種模式并不能惠及更多的中小企業。
5. 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Asset Securitilization)是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某種結構上的安排,將資產重新包裝為新的流動性債務證券,并施以信用增級(Credit Enhancement),對資產中風險和收益要素進分離和重組,進而轉換成在金融市場上可轉讓金融工具的過程。資產證券化具有信用風險轉移創新,提高流動性創新和信用創造創新的作用。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分散涉及更多的參與主體,使風險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進行分配,以便釋放以前集中在銀行或發行貸款的金融機構中的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將風險和收益分散并轉嫁給最適合吸收相應風險的市場參與者。

然而,針對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目前我國還沒有起步,學界對此的研究也還很欠缺。資產證券化的優點是可以大規模吸引外部投資者,充分分擔貸款風險。對于出售方式的資產證券化能最大限度的分擔貸款風險,但同時也造成了資產證券化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尤其當證券化的標的資產是中小企業信貸時,由于標的資產自身的風險較大,證券化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也會更大。因此證券化的方式對信用環境要求更為嚴格,且需要對中小企業貸款資產的信用風險合理量化,對資產出售中介的資產分檔和定價要求較高,一般都為較大的金融機構,因此在緩解中小企業信貸的認知風險方面沒有任何優勢。可以說,證券化的方式對于分擔經營風險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在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過程中,對于減少認知風險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獲得優質信貸資產方面沒有優勢。因此,對于中小企業貸款資產證券化的方式目前還有很大爭議。
四、 本文結論
本文從風險分擔的角度,探討了我國目前存在的各種融資方式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適用性。抵押和擔保是傳統的債務合約,為大部分中小企業融資設置了明顯的障礙。團體貸款的信息優勢,對于緩解那些缺乏資產抵押的貸款者只能以個人信用作為擔保的貸款困境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團體貸款對團體組成的要求較高,團體內部要求信息比較對稱,因此具體的團體貸款業務開展上,我國尚需要多做理論的探索和實踐的檢驗。對于貸款平臺的方式,雖然能將風險在諸多機構之間分擔,但這種自上而下的貸款模式在運營過程中自身存在著風險,如委托代理的問題,且諸多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這種模式難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業。而對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研究已表明存在著資產出售過程中的效率損失,尤其對于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資產出售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更為顯著。
可見,中小企業融資的難題急需要創造新的融資機制,而這需要從中小企業的根本問題入手,研究能降低認知風險和分散經營風險的創新融資機制,為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提供政策依據。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吳小瑾,彭佳.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創新.財經(網絡版),2007年10月.
2.吳沖鋒.行為金融:認知風險與認知期望收益.中國管理科學,2005,(6).
3.章元,李全.關于“團體貸款”的建議.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9).
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60056013)。
作者簡介:高雅琴,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張小濤,博士,天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通訊作者。
收稿日期:200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