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我國新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擴大公允價值運用范圍這一事件,基于會計準則制定和監管機構在新舊會計準則過渡時期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從會計信息的需求與供給的角度,分析會計信息披露各方對公允價值運用的態度,探討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初步運用公允價值的經濟后果。
關鍵詞:會計信息供求博弈;新會計準則體系;公允價值;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
2006年,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并從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在堅持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前提下,引入“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并在許多項準則中加以運用。這一重大變革必然成為造成新舊會計準則體系下財務會計信息差異的重要環節,本文基于新會計準則頒布實施這一重要事件,關注上市公司在2006年年報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補充披露的信息,分析我國會計信息的需求方、提供方和監管方對公允價值運用的態度,以及我國運用公允價值會計中存在的相關問題,考察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初步運用公允價值的經濟后果。
一、 會計信息供給與需求的博弈關系
在一個管制的會計信息市場上,存在著會計信息的需求方、供應方和管制方,這些行為主體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動,相互之間的博弈既受市場機制的制約,也受契約關系的約束,從而形成了會計信息的披露機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會計信息在加工和傳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由于交易各方可能的利益沖突導致了高額交易費用的形成,會計信息在市場契約、債務契約、報酬契約和稅收契約等契約條款的形成和簽訂(Watts和Zimmerman,1986)以及資本市場的信號傳遞機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Scott,1997),同時也受到了市場力量的嚴格制約。

在會計信息的需求方面,決策有用性是財務報告的首要目標(FASC No.1,FASB 1978),相關性和可靠性這兩個質量特征成為界定決策有用性的主要依據。對于投資者而言,會計信息必須能夠同時與多個產權主體的經濟決策相關,能夠反映計量對象價值的瞬間變化,洞察公司的未來現金流數量、時間和不確定性的需求。從決策有用觀的角度來看,在保證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同時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比單純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更有意義。
資本市場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受限于監督、觀察成本等原因引起的管理層道德風險和投資者的逆向選擇問題,使人們普遍關注加強投資者保護機制。盡管市場機制能夠自我調節會計信息的供需關系,但政府出于調節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會計計量模式的經濟后果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等考慮,具有規范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提供更相關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有助于投資者正確定價,形成投資決策。出于約束內部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的考慮,也需要慎重運用不確定性較高的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以降低代理成本,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因此,從監管者的角度出發,會計準則的制定應該綜合考慮“信息中立”和“經濟后果”兩個方面(劉小年,吳聯生,2004)。
再者,信息提供方生產和傳遞會計信息,既受市場力量的驅動,也是由于股權契約、債權契約、報酬契約和稅收契約對會計信息的要求。管理層出于提高企業和自身在資本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的考慮,有選擇有利于披露比歷史成本信息更相關的公允價值信息的動機。但同樣出于自身或企業利益的考慮,管理層并不希望向投資者披露企業的全部相關信息。公允價值會計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成為管理者為達到某種經濟目的而操縱盈余或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一種手段。
二、 新會計準則體系下運用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
為了做好新舊會計準則過渡時期會計信息披露工作,2006年11月28日,中國證監會于下發了《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證監發[2006]136號,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2006年年報中詳細分析并披露執行新會計準則可能發生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及其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并以列表形式披露重大差異的調節過程。
對2006年年報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數據的統計結果表明,按照新會計準則調整后的股東權益比原制度計算的股東權益增加3 045.88億元,其中2 886.14億元屬于少數股東權益在財務報表中列示方法的調整而導致的增加額,而非真正的股東權益增加,剔除后股東權益凈增加額為159.74億元,每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平均凈增加0.11億元。

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的13個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項目涉及公允價值的運用,其中包括“擬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房地產”、“股份支付”、“企業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商譽的確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權益”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表1描述了年報中新舊會計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的披露情況。
三、 政府監管者對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運用公允價值的態度
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引入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并進一步擴大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是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標志。
“在經濟全球化和會計國際化趨勢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會計、審計標準問題,早已突破了以往的技術范疇,越來越為政界、經濟界、金融界、各利益階層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越來越與貿易、金融、經濟甚至政治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王軍,2006a)。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遲遲得不到歐美國家的承認,盡管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但在國際上一直遭遇反傾銷訴訟的困擾,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涉案最多的國家,涉案金額高達30億美元。歐盟在2004年對外公布的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初步的評估結論認為,中國在歐盟制定的五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標準中只有一個達標。在四個未達標的標準中,沒有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準則體系也名列其中。因此,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打開了與歐盟會計對話的大門,促使歐盟認可了中國會計改革成果,為中國爭取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掃除了一大障礙”(王軍,2006b)。同時,由于存在活躍的經濟市場是公允價值運用的前提條件,新會計準則體系擴大公允價值運用范圍,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
但是,與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相比,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準則制定者認為,我國應該創造一個既堅持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在運用公允價值的問題上,也表現出審慎的態度。首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強調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在我國會計計量中的主導地位;其次,新準則對公允價值運用設定了嚴格的限制性條件。
四、 新舊會計準則過渡期間會計信息披露以及公允價值運用的分析
1.上市公司對新會計準則體系擴大公允價值運用的態度。2006年年報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數據顯示,運用公允價值引起股東權益發生增減變化的項目中,“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目受到的影響最大,而之前受到市場廣泛關注的房地產類上市公司由于大多選擇歷史成本作為后續計量模式,“擬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房地產”實際上對股東權益變化的影響遠沒有預期的大。第22號準則《金融工具的披露和計量》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并按準則規定對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進行計量的規定是屬于強制性的,持有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對準則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項目,必須披露新舊會計準則的調節差異。而第3號準則《投資性房地產》一方面對公允價值模式的運用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性條件,另一方面也賦予上市公司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后續計量模式的權利,是否選擇用公允價值作為后續計量模式,是上市公司衡量自身情況之后所做的選擇。
根據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披露的信息,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共有14家表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模式,其它大部分公司都表示繼續采用歷史成本作為后續計量模式,還有一部分對是否采用公允價值模式持觀望的態度。
按照《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對投資性物業的定義,擁有大量持有型物業的上市公司若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大幅提升凈資產總額。在目前凈資產賬面價值普遍被低估的情況下,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價值,進而會在股價上有所反映。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大多數公司仍繼續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并強調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還不充分。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投資性房地產》準則并不強制滿足條件的企業必須使用公允價值模式,而一旦選用了公允價值模式就不能轉回成本模式??紤]到監管者對公允價值的運用態度穩健,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保持謹慎觀望,繼續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但不排除以后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可能性。
其次,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必然帶來投資性房地產的價值增長,而收益的增幅卻受限于宏觀調控、資金短缺等因素。如果凈資產收益率因選用公允價值模式而下降,上市公司未來考慮增發股票或發行可轉債可能受到影響,以資產收益率為業績衡量指標的股權激勵方案也可能受到影響,成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的限制因素。
第三,準則規定,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而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賬面價值,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上市公司一旦改變房地產計量模式,對于當期利潤將產生巨大影響,對于這部分利潤的所得稅納稅義務,稅務主管部門還未有明確具體的處理方法,因此所得稅問題也可能是上市公司繼續采用成本計量模式的因素之一。
2.采用公允價值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模式的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分析。我們對在2006年年報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中披露了采用公允價值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模式后的股東權益差異調整數中的14家上市公司的關鍵財務指標進行分析,表2對這些財務指標進行了描述。
除深發展A(000001)外,其余13家公司(占93%)的每股收益在0.007元到0.13元之間,平均為0.051 8元;有10家公司(占70%)的每股凈資產在0.14元到1.80元之間,平均為1.907 9。我們估計,可能的確有部分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模式是出于和國際慣例保持一致、減小其境內外財務報告差異的考慮。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部分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來達到粉飾業績、操縱利潤的目的,利用政策的某些靈活性來實現其特殊經濟目的的可能。
表2擬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財務指標分析
五、 結論和討論
本文分別從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者和提供者角度,分析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公允價值運用的初步情況。監管方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進一步擴大公允價值運用范圍、加快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同時,主張順應我國國情,“謹慎適度選用公允價值模式”??紤]到監管者對選用公允價值模式持相對穩健和不鼓勵的態度以及公司對未來增發股票或發行債券、股權激勵方案以及所得稅義務等因素,大多數上市公司對公允價值的運用也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擴大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我國應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變化的需要,表明了我國在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決心。但是,公允價值的運用有賴于發達完善的市場和監管機制,在我國市場體制尚待進一步完善,不能排除存在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調節利潤的動機,又缺乏更完善的監管機制的情況下,對公允價值運用持審慎的態度,完全是應對我國國情所采取的必要步驟。
參考文獻:
1.中國證監會.證監發[2006]136號《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2006-11-2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劉小年,吳聯生.會計規則的制定目標:信息中立還是經濟后果.會計研究,2004,(6).
4.王軍.解讀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特點.中國財經報,2006-08-16.
作者簡介:路曉燕,博士,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講師。
收稿日期:200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