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企業是現代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的重要形式,但迄今為止,虛擬企業的產生動因未能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為此,文章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方法,通過建立相應的分析模型,探討了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并進一步運用博弈論詮釋了交易成本降低是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
關鍵詞:虛擬企業;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
一、 引言
虛擬企業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Lehigh大學于1991年在其《21世紀制造企業的戰略》報告中提出的。虛擬企業可視為由一些相互獨立的業務實體或企業借助信息網絡等技術的支持而組成的臨時性聯盟,每個成員企業各自在諸如設計、制造和分銷等領域貢獻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聯合起來實現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以把握快速變化的市場機遇。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經濟的發展,虛擬企業正日益成為現代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的重要形式。與此同時,虛擬企業也成為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熱點。
目前國內外已在虛擬企業定義、合作伙伴選擇、虛擬企業建模和信息系統構建等有關虛擬企業理論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對于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核心競爭能力方面進行解釋,其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本文試圖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對影響虛擬企業形成與發展的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剖析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
二、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著名經濟學家科斯在其經典著作《廠商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經眾多學者發展起來的。按照科斯等人的論述,企業在開展某些活動時相對于市場安排具有較低的成本,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通過內部管理開展某些活動比通過市場交易更經濟時,這項活動就由企業承擔,因此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出現會降低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交易成果的價格,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然而,交易成本的概念至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使用價格機制的成本,而丹姆斯特茲則把它定義為交換所有權的成本。新制度經濟學把交易成本概括為所有與制度或組織的建立與變遷,以及制度或組織使用有關的成本。威廉姆森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事前和事后兩種形態,前者包括起草、協商以及維護一項協議的成本,而后者則包括不適應成本、討價還價成本、管理機構建立和運行成本,以及保證協議安全生效的抵押成本。在對組織的理解和形成上,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其核心。當企業外部的交易成本低于其內部交易成本時,對于企業而言,最合適的選擇之一就是尋求外部合作。
三、 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虛擬企業產生動因分析
根據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主要由交易的不確定性、專用性程度及交易頻率決定。當資產的專用性程度、外部不確定性及交易頻率較高時,交易應由企業內部完成。反之,交易則應在企業外部進行。在專用性、不確定性、頻率三個參數中,專用性變量最為重要。
1. 交易的專用性。一項交易對于不同企業的通用性可用交易專用性參數K=q/Q來衡量,其中q表示企業對該項交易的需求量,而Q表示該項交易的市場總需求量。由此可知:當企業對一項交易的需求量一定時,交易的專用性與市場總需求量成反比關系,即市場總需求越小,越接近企業需求量,K值越大;市場總需求越大,K值越小。
交易的實現既可以通過企業來組織,也可以通過市場來組織,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交易的成本更低。一項交易的實現成本主要包括交易的生產成本和交易的轉移成本,而這兩類成本都會隨著交易專用性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實際上是交易的專用性決定了交易的實現方式。
2. 企業與市場的成本比較。設Cpm表示一項交易通過市場實現時的生產成本,Cpc表示該交易由企業自行組織的生產成本,則該項交易的市場生產成本比企業生產成本的節約額為△Cp=Cpc-Cpm。從前述分析可知,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K值越小說明企業對于這一種交易的需求相對于市場上的整個交易數量來說越小,所以把這種商品放到市場上來進行生產會更加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市場上生產的生產成本要低于企業中進行生產的生產成本,即Cpm 可見一項交易的市場生產成本總是低于企業自行生產成本,而企業仍然愿意把交易納入到企業內部的原因在于交易轉移成本的存在。交易轉移成本指的是交易成果通過市場轉移時存在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造成的成本,它包括為了避免風險而事前簽訂協約造成的交易費用,同時還包括由于敗德行為、逆向選擇等原因導致交易最終未能實現而造成的缺貨成本,以及賣方利用市場波動索取的超額利潤等。 設Ctm為交易的市場轉移成本,Ctc為交易的企業轉移成本,顯然可以假設它是相對較低且穩定不變的,則該項交易市場轉移成本與企業內部轉移成本的增加額為△Ct=Ctm-Ctc。當交易專用性K越大時,契約的專用性也越大,從而訂立契約的費用越大;另一方面,交易專用性K越大,市場的需求量越少,供給者也就越少,供給者索取的價格就會越高,而且一旦發生缺貨,其彌補的可能性越小,從而缺貨成本越大。反之,交易專用性K越小,契約的通用性越大,從而訂立契約的費用較小,同時市場需求量較大,供給者也越多,價格會比較接近生產成本,而缺貨成本也會比較小。從交易費用和缺貨成本這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時,交易的轉移成本與交易專用性是正相關的。 3. 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由前述分析可知,交易的生產成本和轉移成本共同決定了一項交易的實現形式。設Cm=Cpm+Ctm表示交易通過市場實現的總成本,Cc=Cpc+Ctc表示交易通過企業實現的總成本,則市場實現與企業內部實現總成本的差額為△Tc=Cm-Cc=△Ct-△Cp?!鰿t、△Cp與K的關系如圖1所示。 當企業將一項交易市場化所獲得的生產成本的節約額△Cp大于由此造成的轉移成本的增加額△Ct時,△Tc<0,即△Ct<△Cp,則企業會把該項交易外化,通過市場來實現交易,從而降低交易實現的總成本。反之,當△Cp小于△Ct時,△Tc>0,即△Ct<△Cp,則企業會選擇自行組織該交易。當兩者相等時,企業的內化和外化過程會達到一個均衡狀態。這個均衡狀態在圖1中反映為△Cp與△Ct兩曲線交點E。 圖1 企業產生動因分析示意圖 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總是在尋找能夠降低成本的途徑。當虛擬企業產生后,對于組建和運作虛擬企業來說,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尋找合作伙伴的成本、談判簽約成本和履約成本等。為了組建虛擬企業核心企業(盟主)必須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但由于不同企業具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核心企業必須花費時間和費用對潛在的合作伙伴進行交流與溝通。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核心企業可借助信息網絡平臺,通過網上招標和多智能體技術等來尋找合作伙伴,從而降低尋找合作伙伴的成本。談判簽約成本是指合作伙伴協議的達成需要經歷所有合作伙伴的討價還價過程,如任務分配和利益分配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核心企業可通過網絡與談判決策支持系統或基于多智能體的自動談判同合作方進行在線談判,從而減少傳統談判簽約成本。履約成本包括組建與運作虛擬企業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成本,如組織與管理成本、契約修訂成本和信息交流成本等。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管理觀念的變化、法制和聲譽市場完善及信息流動順暢,使得企業間誠信度比以前更強,企業之間機會主義行為減少,從而核心企業監督合作伙伴及修改契約的次數減少,即減少了相應的交易費用。再者,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間信息交流的成本大為降低。 另外,虛擬企業運作方式可減少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虛擬企業組織是各個成員企業核心能力的有機結合,其運作的規模經濟效益更加明顯,這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市場上進行生產的生產成本。綜上所述,虛擬企業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由此,虛擬企業使圖1所示企業邊界發生明顯的變化形成如圖2所示圖形。一方面,虛擬企業使得交易的生產成本節約額增加,原來的△Cp曲線由△Cp0向右到達△Cp1曲線的位置。另一方面,虛擬企業使得交易的轉移成本增加額△Ct大大降低,從而使△Ct曲線由原來的△Ct0向下移到△Ct1。這樣相互變動的兩條曲線形成了一個新的交點E1,這個點即為新的均衡點,此點即為虛擬企業的邊界。E0′E1′即為虛擬企業產生后,企業邊界移動的距離。從圖2可以明顯地看出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力來源于聯盟所帶來的生產成本節約和交易轉移成本的降低。 圖2 虛擬企業產生動因分析示意圖 四、 基于交易成本組建虛擬企業的博弈分析 虛擬企業交易成本的降低還可用博弈模型來進行解釋。假定核心企業尋找合作伙伴、與合作伙伴談判及履約的交易成本為C1,合作伙伴尋找組建虛擬企業的核心企業、與核心企業談判及履約的交易成本為C2。如果核心企業與合作伙伴能成功組建虛擬企業,那么核心企業從虛擬企業獲得的收益為(1-w)R,合作伙伴能從虛擬企業獲取的收益為wR,其中w為收益分配系數。核心企業與合作伙伴的保留收益為R1和R2,且(1-w)R>R1,wR>R2。核心企業與合作伙伴企業均為風險中性。表1為基于交易成本組建虛擬企業的收益矩陣。 表1基于交易成本組建虛擬企業的收益矩陣 從表1可以看出,當交易成本C1和C2均很大,且(1-w)R-C1 五、 結語 在網絡經濟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尋找合作伙伴的費用、合作伙伴之間談判與簽約的成本及履約成本都大為降低,從而使得虛擬企業作為一種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經濟組織形式,其組建和運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并顯示出了自身的競爭優勢。本文運用交易成本理論,通過建立相應的分析模型,探討了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并進一步運用博弈分析模型,詮釋了交易成本降低是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虛擬企業產生的動因還可以從核心競爭能力,價值鏈和集成理論角度作進一步解釋,這還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Nagal R,Dove R.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2.陳劍,馮尉東.虛擬企業構建與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江資斌.基于多智能體的虛擬企業協同生產高級計劃研究.長沙:中南大學,2007,(1). 4.羅煒,唐元虎.合作創新的交易成本分析.科學學與科技管理,2001,(6):5-6. 5.Williamson O 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199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572060),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20040533057)。 作者簡介:高陽,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資斌,管理學博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08-03-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