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就河北省高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對日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素質教育等方面對河北省高校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日語專業;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
21世紀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是以科技為基礎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時代。面臨這場國際競爭,各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作為交際的工具,外語就顯得更加重要。隨著WTO的大門向我們敞開,對我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學科綜合化、人才復合化和培養融合化已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作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語種——日語,我省的日語專業發展方向如何應對日趨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日語人才的培養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模式?課程如何設置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河北省日語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也和全國一樣,對外交往和貿易往來日趨頻繁。河北對日本的經濟貿易以及在文教衛生、工農業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也在逐年增加。其表現形式除了貿易往來、獨資、合資企業外,還有官方及民間互訪、互派留學生、研修生以及學術方面的合作研究等。這樣,河北就需要大批的日語人才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截止到上世紀末,河北省只有河北大學一所高校設有日語專業,迄今已有30余年的歷史。它一直承擔著河北省日語人才的培養任務。70年代初組建專業初期,單純把為國際政治關系服務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改革開放后,為適應國際交流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把學生培養成口語過硬,適應各種經濟談判、對外交流的翻譯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數量從開始的每年招收15人到后來的40人,直至現在80人左右。畢業生大多分配在河北的政府機關、高校、旅游局、企事業的外事部門,從事翻譯、教育、旅游、等工作。為河北與日本的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橋梁作用。
90年代中期,伴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外語人才更是炙手可熱。日語專業也連年升溫。面對著巨大的人才市場,這一時期,全國各地高校不分文科、理科,紛紛成立了外國語學院,就像雨后春筍一般。同時,除了英語專業外,許多學校還新開設了日語專業。河北省也是如此,于90年代末起,河北師范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經貿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相繼成立了日語專業。如果以每年平均每校30名畢業生來計算,那么加上已有的河北大學,河北每年的日語畢業生將達到230人左右,是以往的10倍還多。這樣,學生畢業以后的就業問題不得不令人擔憂。河北的狀況如此,全國其他地方的高校也一樣,日語專業突然增多,畢業生也隨之成倍增長。我們的市場雖然大了,但是同時競爭也在加劇,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日語專業人才已是當務之急。
據調查,河北各高校的日語專業,主要還是以語言文學方向為主。課程設置也是圍繞語言能力的提高而設置,兼顧計算機等公共課程。因為五所大學幾乎同時新上了日語專業,所以其課程設置等基本上模仿的是河北大學等日語專業的教學模式。現行河北這幾所高校日語專業課設置包括三類課程:(1)語言技能課;(2)專業知識課;(3)公共課。這種課程設置基本類似,談不上有自己的特色。語言技能課基本上采用綜合性大學或外語類大學的教材,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因而也是共同的,即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外語能力,使其適應各種交際目的的需要。課程內容也缺乏更新。現在的問題是新上的日語專業所模仿的院校正在試圖通過加進經貿、法律、科技等專業,以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外語復合型人才,而模仿這類院校的課程設置之時就更有必要重新審視現有的課程。從90年代中期開始,河北大學就增加了日本經濟專業,河北經貿大學也新加了經濟方向課程,正在探索新的模式,但從全省總體來看,基本上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人才培養模式上,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全新模式。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體系、教學方法等諸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國際潮流,又符合我省現狀的人才培養模式。這顯然已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滿足不了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不了未來日語人才所具備的素質、知識和能力的需要。這種辦學觀念急需轉變。
二、21世紀對日語人才的需求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知識經濟化、經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點。這就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有關人士指出,21世紀合格的外語人才應具有5個方面的特征: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扎實的基本功主要指外語的基本功,即語音、語調正確,詞法、句法、章法規范,詞匯表達得體,聽說讀寫譯等實際運用能力熟練。寬廣的知識面是指應多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除應具備人文學科的知識外,還應具有一定科學技術知識。如外交、外事、金融、經貿、法律、新聞、計算機等。一定的專業知識是指除外語專業知識外的某一復合專業知識,這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能力主要指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見解和創新能力。其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外語專業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外語專業在工作中的運用能力主要指能夠從事不同文化間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交際能力、協作能力、適應工作的能力、組織能力、處事能力和靈活應變的能力等等。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對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應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修養,提高政策水平和組織紀律性,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20世紀90年代末,一次有關外語專業畢業生需求的問卷調查顯示,國家部委、國有企業、外經貿公司、部隊和教育部門對單一外語類畢業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希望外語專業本科生具有寬泛知識的則占了66%。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對多年來的外語專業教育敲響了一次警鐘。據“2005年上海、長江三角洲名企優才洽談會”傳來的信息,精通日語、懂技術、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是各家企業的搶手貨,因為通曉日語的中國專業技術人員能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適應中國國情。目前,我國已成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軟件外包制造基地,僅北京2003年即實現對日出口1.5億美元,并且貿易額預計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2004年我國大約需要新增3750名日語軟件工程師,而每年對日語軟件工程師的需求量將會以大約1.5倍的速度增長。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許多學校對21世紀的人才在外語方面的需求做出預測,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對各自學校的外語教學逐步地進行調整和改革。日語的需求量雖然遠遠比不上英語,但面對的形勢是一樣的。事實上據市場調查,小語種的需求量相對來說比較走俏。因此,探討我省日語專業面向21世紀的改革和發展戰略,對于構建新世紀我省日語專業教育體系,培養高質量的日語專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日語又不同于英語,因為我國學生普及的是英語,將來各類專業人才的英語水平可能會大幅度提高,這對英語專業的畢業生是一個不小的沖擊,但日語人才卻不會有類似問題存在。所以培養出懂專業的復合型日語人才,將具有更高的競爭力。這也是日語的一個優勢所在。
三、河北省日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和建議
高校學科建設,要以更高的角度,更寬的視野來考慮學科和專業建設的“優勢、特色、創新、重點”。通過分析河北省日語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在充分了解社會需求的情況下,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明確日語學科定位,注意“復合型”人才培養
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新時期,各外語院校、系都在規劃未來,尋找各自的位置。因此,定位非常重要。它包含幾層意思,包括辦學層次定位、培養目標定位、規模效益大小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以及面向市場的定位問題等等。研究和確定定位要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則,從本校的師資隊伍、生源、專業狀況、就業市場、地區需要等具體條件出發。根據河北的情況,目前可以進行的模式有:日語加語言學、文學,這是傳統的、目前使用的模式,各校都可以保留;日語加專業方向,河北大學和河北經貿大學實驗的是日語加經濟的模式。其他院校除此以外也可以考慮日語加新聞、法律、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旅游、國際政治、計算機應用等等,總之,要利用本校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優勢;日語加英語,也就是雙語模式等等。但無論實驗和推行何種模式,日語專業的優勢是日語,要在基本不降低專業日語水平的前提下探索適合本校和本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切記不顧實際條件,盲目追求市場效應,效仿他人,否則將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
(二)進一步更新拓寬專業設置。優化課程體系
專業的更新與拓寬要以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指導,以學校現實基礎為起點,遵循逐步建設、注重質量、鞏固升級的方針,在原有的基礎上,注重創新知識、邊緣學科知識、交叉學科知識的加入,并充分考慮加入WTO后的產業結構和行業人口的變化,適度拓寬專業領域,逐步實現文理滲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質的目的。在優化課程體系上要把加強日語語言實踐能力放在首位,在減少部分語言理論性課程基礎上,增加應用型知識課程,達到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目的。由于任何一門課程的設置在教學計劃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設計好每門課程,按照教學大綱和計劃落實課程內容、保證課程的質量和效果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因此,課程建設應該是學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根據未來日語專業發展的方向,一般日語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中除各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外,設有各種語言基礎知識、語言技能、翻譯基礎知識等專業基礎課程,這些課程是體現日語專業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高年級學生除繼續學習相關日語課程、日本文化知識、進一步提高日語水平外,還應跨系學習一定數量的選修課程,以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的。選修課一部分可以是學校根據定位指定,一部分可根據個人志趣選修。不過,無論是日語基礎語課程還是公共課、選修課程,在建設過程中均要從學校的師資和辦學條件出發。未經論證盲目開設課程勢必影響教學質量。在課程設置上,還可以采取壓縮課時的做法,實行“彈性學時”,做到減時增效。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拓寬知識的空間,提高學生的應用和交際能力。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也要把握好內容的質與量,注意教學內容在教學整體中的作用,力求內容新,切合需要。我們的日語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陳舊和更新緩慢的問題,學校應給與人力財力支持并依靠基層教學單位抓緊逐步更新,以滿足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辦學效益的需要。在日語專業課程內容上可以適當增加文化、國情、科技、經濟、國際政治等方面內容,盡量體現現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最新信息成果。所以優化課程體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編寫。由于教材是反映教學內容的主要渠道,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應加強管理,使教材能較好地反映語言規律和其它必要知識。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有電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外,還應注重計算機應用的培養,使學生在加進專業傾向或雙語的同時,再增添一個翅膀。這也可稱之為“一體兩翼”,一體指的是日語,兩翼分別是專業傾向(或英語)及計算機應用。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畢業后才能飛的更高更遠。
(三)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的培養
在基礎知識上,要求具有寬厚性、系統性。寬厚的知識基礎,不僅使我們培養的日語人才具有更寬泛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培養其創造性。在學習能力上,要求具有能動性、持續性。鑒于傳統的日語教學中主要運用大量的機械思維,較少運用辯證思維,學習方式單一刻板,因此,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日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具備了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的能力之后,才能形成創新精神,為以后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道德品質上,要求具有全面性、發展性。對日語專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國際意識的培養也不容忽視,這是他們未來在紛繁復雜的國際交往中做出創新貢獻的保證。
單一語種的教學模式,早已經落后于時代。21世紀對復合型日語人才的需要迫使我們改變教學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時代的潮流把我們對日語人才的培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河北省位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內環北京、天津,構成京津冀經濟區。對外貿易、國際交流頻繁,日本是我省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培養高質量的日語人才是我們教育部門的重要責任。所以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完善。
四、總結
單純注重語言的教學模式,早已經落后于時代。21世紀對復合型日語人才的需要迫使我們改變教學理念,去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信息時代對外語人才的多元需求態勢,復合型人才的內涵得以不斷拓展,沒有獨立思維與創新素質的“空心人”將難有立足之地,而創新型復合人才將逐步主導市場需求。創新型日語人才首先是合格的日語人才,然后必須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真正做到:課程設置要復合型,培養目標要實用性,教學改革要有創新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一條適應時代需求,為社會認可和歡迎的、符合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規律的路子。
責任編輯 楊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