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總體狀況正在改善
聯合國協會世界聯合會千年計劃負責人杰爾姆·格倫透露:最新的《未來狀況》年度報告顯示,世界的總體情況正在改善,但仍然面臨著犯罪、環境惡化、高風險發展,以及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加等問題。
全世界的人們變得更加健康和富有,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在提高,他們更加愛好和平,彼此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同時平均壽命也越來越長。而與此同時,這個世界也在變得更加腐敗、擁擠和危險,氣候不斷變暖。數字鴻溝正在消失,收入差距卻在全球范圍內拉大,失業率也在持續增高。
盡管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都在增長,但收入差距依然巨大:全世界最富的2%的人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財富,而最窮的50%的人卻只擁有全球財富的1%。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字,1955年出生的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是48歲,到2025年出生的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將達到73歲。全球人口正從高死亡率和高生育率向著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發展。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可能再增加28億,之后開始下降,到2100年,全球僅有55億人,比現在少10多億人。不過,這些預測可能會因為今后50年科技的發展而改變,原因是人的壽命和生育年齡都可能會延長。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1970年全世界15歲以上的人中大約有37%是文盲,如今這個比例已降到了18%以下。1999年到2004年間,未接受小學教育的兒童數量減少了2100萬。
全球變暖成為關鍵議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在2000年到2004年間,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超過了最壞的估計,如果各國政府不采取新措施,到2030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比2000年增加25%到90%。
持續的全球變暖造成的一個影響是海平面上升,住在沿海地區的超過6.34億人的生活將因此受到威脅。
據國際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統計,過去十年來,全球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數增加了兩倍,達到20億人,每年因災害直接影響的人約有2.11億。這個數字是過去十年受戰爭沖突影響的人數的5倍。
過去,當人們用盡了某地自然資源后,他們就會遷移到新的有更多資源的地方去。對于住在中國和印度的人口來說,這個辦法已經不再適用,因為他們的水資源和土地幾乎已被消耗殆盡。到2025年,將有18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其結果可能是大規模遷移活動大大增多。人們必須開發更多的淡水供應,而不只是靠核定價格的政策來重新分配資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嘗試大規模的海水淡化措施,同時在2.4萬公里沿海的荒地開展海水農業項目,以生產生物燃料、人類和動物的食物以及造紙用的紙漿——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省出更多淡水用于其它地方,另一方面還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邁向技術和人類聯系的新時代
聯合國的未來預測專家認為:如果信息技術按目前的發展水平繼續下去,在25年之內,可能會出現一臺具有人類大腦的所有加工處理能力的電腦。再過25年,可能會出現一臺具有所有人類大腦的全部處理能力的子代電腦。
同時,超過10億人都同因特網相連接。隨著手機和電視相結合,以及因特網的發展,電子設備的價格將下降,從而加速全球化的進程,使得人群可以迅速地形成和解散,人們可以協調行動,并分享從股市內情到有感染力的新思想的各種信息。
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信息:世界缺少240萬名醫生、護士和助產士,各國政府和衛生機構可能會越來越依賴遠程醫療,讓病人進行自我診斷的生物芯片傳感器,以及其它自動體系來減輕人們因為長壽而帶來的各種問題。
同今后25年將發生的情況相比,過去25年中科技造成的不同尋常的影響力似乎微不足道了。現在人腦和電腦的相互聯系使思想可以驅動軟件。
一些專家預測,分子制造和立體印刷將最終允許人們“復印”以前向全世界運送的高科技產品。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那么將大大改變世界貿易。
實現千年發展目標將重點培訓決策者
聯合國制訂的千年發展目標稱:這項目標可能需要花費1350億美元,并且工作重點是培訓決策者。
各國的決策者們在決策理論和實踐方面沒有接受過培訓,也很少有人知道先進的決策軟件可以幫助他們進行科學決策。以決策者為對象的道德和決策培訓可能會帶來全球決策質量方面的巨大改善。
決策者除了需要在如何決策方面進行培訓以外,還設定地方、國家和國際優先問題的程序進一步發展。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各種嚴峻的挑戰在本性上都是全球性的。如果有關全球性的復雜問題不能通過目前的各種體系獲得有效處理,那么我們就需要新的決策體系。因此,決策者應該考慮建造具有適應力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因特網等全球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