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在部署未來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特別指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這是一種有別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為今后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行政專家指出,所謂大部門體制,或叫“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范圍雷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國務院電子政務示范工程總體專家組成員汪玉凱指出:“中國即將進行的‘大部制’改革,是與我國經濟、社會體制發展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的。”
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計劃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部門設置多,實行條條管理。如當年的機械工業部下轄9個管理部門,有管常規機械的,有管電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飛機的……政府機構設置過多過細,管理對象與管理事務重疊,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協調困難的情況十分普遍。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確立,政府管理部門的改革調整也不斷深入。1982年至今,我國先后進行過5次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1982年國務院經過調整,100個部門裁了39個。1998年,再次大規模機構改革,國務院的40個組成部門,裁掉11個,僅保留29個。而美國是15個,英國17個,日本12個。我國的民航總局只管空中運輸,交通部只管水路和公路運輸,鐵道部只管鐵路運輸,而美國的運輸部包含了海、陸、空運輸,一些國家把郵電也放在運輸部管轄,這體現了“大運輸”的思維。美國農業部的職能大體涵蓋了我國的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多個部門的職能,體現出“大農業”概念。
實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減少政府部門之間職能的交叉重疊,政出多門,改“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這對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