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日本在其經濟趕超過程中,面臨過引進外資與內資經濟平衡發展的問題,但能夠成功地實現民營工業騰飛,未發生外資壟斷的現象。對于天津開發區來說,發展外向型經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的問題。希望日本的經驗為天津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新思路。
關鍵詞:內資經濟;外向型經濟;日本經驗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天津開發區)組建于1984年,位于天津塘沽區的東北部,瀕臨天津新港,總面積33平方公里,是濱海新區的核心區域。天津開發區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作為天津對外開放的一項重大經濟發展戰略,為天津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天津開發區在發展內資經濟上存在一些問題。長期以來,雖然大力引進技術,卻沒有很好地培育出自己的技術能力;大量引進外資,卻沒有為本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營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很值得反思的。
一、外向型經濟主導天津開發區發展
天津開發區成立以來,利用外資規模及質量同步提升,對外貿易穩步發展。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天津開發區成為吸引國外投資者的熱土。
(一)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
至2006年末,天津開發區累計批準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4299家,合同外資金額261.3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50億美元。其中投資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有546個,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有23個。世界500強企業中,共有來自境外10個國家和地區的59個跨國公司在天津開發區投資,投資企業達129家。
(二)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
2006年,天津開發區實現進出口總值317.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9%,其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305.52億美元,增長25.2%。進口總值完成146.20億美元,增長27.5%,其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137.99億美元,增長27.3%。出口總值完成171.45億美元,增長23.5%。
(三)引進內資不穩定,甚至出現下滑
中央企業、外省市企業和市區工業東移已成為天津開發區引進內資的三個主要渠道。但內資進入開發區的速度不穩定。2006年新批內資企業883個,引進內資額367億元,企業數同比下降26.3%,資金額同比下降2.5%。內資企業的進口多(2006年進口增長30.1%),出口少,甚至出現負增長(2006年出口增長-3.2%)。
(四)重點企業對全區經濟發展帶動作用突出
2006年天津開發區有6家企業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比上年增加3家。另外,全區工業產值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194家,比上年增加28家,產值合計占全區的79.8%。以摩托羅拉、三星系列企業等為龍頭的電子企業群和以天津一汽豐田汽車為龍頭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強大力量。重點產品產量躍上新的臺階,移動電話產量突破1億部,轎車產量超過20萬輛。不過,2006年天津開發區百強企業中排在前10名的企業中,內資企業只有兩家。
二、發展內資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一)外商投資經濟的比重過高,加大了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和經濟發展的波動性
外資經濟的過高比重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外商投資企業產品的相當一部分是銷往國際市場,因此外貿依存度比較高,從而受國際政治經濟因素變化的影響較大。天津開發區近兩年來的外貿出口依存度均呈現不斷增大的態勢。按實際匯率計算,2006年天津開發區外貿依存度高達164.73%。外貿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的外向度和對外開放度,而過高的外貿出口依存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地區受國外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大。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必然會使地區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二)內資經濟的滯后發展制約了地區經濟活力的增強
截止2006年底,天津開發區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50億美元。但是與龐大的外資相比,內資利用不理想,剛剛過500億元(約66.6億美元)。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力同該地區內資經濟的發展程度有很大關系。單從直接的經濟利益方面考慮,發展內資經濟尤其民營經濟的直接效益最高。因為發展民營經濟不但可以增加就業,擴大經濟發展的受益面,而且稅收、利潤均在國內,民營經濟業主用所獲利潤進行再投資,有利于活躍地區經濟。而外商投資的利潤則大部分流到國外。天津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加之國有經濟比重又相對較高,因此這種所有制結構對開發區活力的增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起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
(三)兩大產業群的產業鏈在本地的延伸有限
天津開發區兩大產業是電子和汽車。而這兩大產業都靠摩托羅拉、三星、豐田等外資企業支撐,其產業鏈也都是與之配套的外資零部件企業。外資企業在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上主要是國際聯系,地方化和本土化程度比較低,技術擴散有限。這主要表現在某些關鍵性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要么通過其國際市場供應鏈來供應,要么在全國范圍內采購。另外一種情況是隨著核心企業的轉移,與之配套的相關企業也隨之轉移,從而引起與當地企業的生產聯系較弱。而民營企業規模比較小,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導致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的要求,無力在較高層次上參與水平分工。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在產業鏈中永遠處于低端,就不能實現產業集聚。
(四)缺乏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市場體系
海外私募股權基金遠涉重洋來天津開發區投資,其目的就是想通過投資高成長性企業,推動其快速上市,實現投資的退出和高額回報。因此,他們在對象的選擇上要求很高。而開發區中小企業的產業形態要留住私募股權基金是有難度的。天津開發區缺乏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相結合的企業融資模式,如多層次的股權融資市場、企業債權市場、創業投資公司和基金、交易所。因為缺乏多種類、功能齊全的金融衍生工具,無法滿足企業多樣化的需求,很難發揮出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三、日本均衡發展外向型經濟與內資經濟的經驗
(一)日本實施外向型經濟戰略中雖然以出口主導為主,但引進技術是關鍵,這為日本發展民族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后日本政府實施了“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其目標是通過積極引進歐美先進技術,建立出口主導型產業結構,為日本經濟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在利用外資方面,據統計,日本在1955年至1964年的9年中,引進外資總額為33.5億美元,其中,國外貸款26.5億美元,股份投資6.9億美元,分別占引資總額的79%和21%。可見日本在經濟趕超時期引進外資的主要形式是間接資金,而間接資金引進的明顯效果,就是保證利用外國借款購入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并有效地控制外資直接經營控股。在引進技術方面,1950~1965年間,共引進了7404件先進技術,其中,甲種技術3533件,乙種技術3874件。通過技術引進,日本消除了與先進國家技術方面的差距,并完成了現代工業化過程。從1950年起,國民生產總值每年以10.9%的速度遞增,到1961年,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成為名符其實的經濟大國。
(二)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經濟政策作了不同的調整
在戰后經濟恢復階段,對于外資是非常歡迎又極為慎重,對直接投資一般要經過政府嚴格審查,而且對投資也有一定的限制。1950年制定的《日本關于外國資本的法律》中提出:“應盡量避免非生產性目的的外資引進。一切不能對獲得外匯做出積極貢獻的產業部門,應由國內資本經營”。并且提出,引進的外資必須符合下列標準:一是必須直接或間接有助于改善國際收支;二是必須直接或間接有助于發展重要產業或公用事業;三是必須是對以前的有關重要產業或公用事業的技術合同繼續執行,或進行調整變更所必要的。此外,對審批也作了較為嚴格的控制。在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日本逐步放寬對外資的控制,分期分批實行國際資本流動自由化。1967年時規定鋼鐵、造船、繅絲、摩托車制造等17種行業為第一類自由化產業,外國投資者在投資企業中可擁有100%股份;醫藥、機車、電視機等33種行業為第二類產業,外國投資者可擁有50%的股份;礦業、石油業、電子計算機等7種行業為第三類產業,外商在這類產業中投資應加以嚴格控制。隨著時間的發展,到70年代中后期,第一、二、三類產業內容有所變化并大大增加了其產業內的行業種類。到80年代中期,日本內資經濟國際化程度已大大提高。
(三)促進內資企業發展,必須重視扶持中小企業
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日本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制度和政策。日本政府2002年10月發表的《加速改革綜合對策》以及其后公布的《加強改革計劃》和《當前的雇傭與中小企業對策》中,都提出要強化“中小企業安全網”。這方面的政策措施有:一是健全與中小企業相關的金融安全網。對于有能力、有創新精神的中小企業經營者,擴大無擔保融資額,解決對中小企業的“惜貸”問題。對于挑戰新領域的中小企業,從技術和資金上給予支援;二是強化面向中小企業的“擔保安全網”。根據《民事再生法》,已獲得“再生計劃”認可,正處在重建過程中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協會為其出具擔保,擔保率高達80%。原則上以應收貸款債權做擔保;三是建立“中小企業恢復活力支援本部”,從金融方面為中小企業恢復活力提供支持,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四是根據“產業再生法”,發揮“中小企業地區復興協會”的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到2005年11月末,全國的“中小企業再生協會”為7900家中小企業提供了咨詢服務,其中,為1146家中小企業恢復經營活力提供了具體幫助。
四、天津開發區的發展對策
(一)為改變對境外資金和技術高度依賴的狀況。讓更多的內資企業參與國際分工
10年來,天津開發區已在吸收國際投資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外資已成為開發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未來發展中,要變更單純性的擴大開放,從以進出口和吸引外資為主要目標的外向型經濟向提高內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的方向發展。為此要實施三結合:一是吸引資金與引進先進技術相結合。堅持引進與自主研發共同發展,引進技術、資金和消化吸收相結合,擴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也要盡快建設一批技術研發中心和試驗基地,加快培育與發展自己的品牌,實現由貼牌生產向品牌出口商品的轉型;二是引進具有較高水平的一般制造業和更多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今后應該在吸引外資方面注意引導性,通過外資實現天津開發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要鼓勵跨國公司在天津開發區設立區域性總部、經營性總部、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營運中心和采購中心和財務結算中心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產業配套能力;三是引進工業項目與天津開發區龍頭產業相結合。開發區應該積極重視吸引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水平、產業關聯度高、能夠擴大就業的跨國公司的投資,并以此為重要手段積極推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發展,使開發區成為國內吸引國際資本多、制造業優勢突出、貿易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的,產品面向國際市場的現代化、國際性開發區。
(二)在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同時,必須注重提高內生發展能力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天津開發區管委會應積極轉變行政職能,推進法治管委會、責任管委會、服務管委會建設,打破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剛性,強化對企業和個人的產權保護,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如配套基礎設施、良好的市場環境、符合市場經濟的政企關系、更高的政府效率、靈活的勞動力市場等;二是積極鼓勵天津開發區內企業走出去,到環渤海其他地區發展,提高開發區在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向東北亞地區發展,在參與東北亞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競爭中,不斷提高適應和應用國際市場與國際規則的能力;三是以建設創新型開發區為中心,把現代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天津開發區產業升級的方向,打造開發區創新點。通過產品配套和服務、通過人員流動和正式及非正式的交流,使本地企業獲得外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擴散效應、市場信息和與國際市場對接的效果。在天津開發區實現部門錯位、產品錯位、功能錯位,通過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制造業基地,形成一批主導優勢產業鏈,實現鏈式發展,以整個產業鏈參與國際競爭。只有這樣,在本地產業進入全球分工、健全本地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形成某一產業的聚集效應。
(三)建立直接融資渠道,打造民營企業融資基地
努力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募集重點產業建設資金,積極推進天津開發區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充分激發、調動市場、企業和民間資本的活力和主動性,壯大民營經濟,增強市場主體的自生能力,構筑低成本商務環境。國務院把天津的金融改革創新列為了首要任務,而拓寬直接融資的渠道和模式也是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的第一項任務。天津建立與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定位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的目標中包括把天津打造成中國民營企業融資基地,探索破解民營企業融資困局路徑選擇和制度改革。要改變過去國家和銀行在給予資金支持的時候看的不是企業的未來,而是其歷史表現的做法。今后,民營企業將真正的獲得和國有企業同等的地位和被投資的機會。應發展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相結合的企業融資模式,如發展多層次的股權融資市場,努力開發企業債權市場,推動創業投資公司和基金的發展,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交易場所。只有開發出更多種類、功能齊全的金融衍生工具,才能滿足企業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充分發揮出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責任編輯:吳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