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股東大會監督機制不健全一直是困擾世界各國的難題,日本股東大會“空殼化”問題尤為突出,近年來,“空殼化”的日本股東大會正在成為“開放活躍型”的股東大會。研究日本股東大會監督職能、運行機制、存在的缺陷,以及日本完善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背景及動向,將對我國加強和完善股東大會監督機制有所裨益。
關鍵詞:股東大會;空殼化;特殊股東;強化動向
自拉波特等學者將公司治理的研究視野轉向法律制度以來,學術界開始對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問題予以關注。大股東可以通過股東大會監督機制之外的手段向經營者傳達意愿,而對于中小股東來說,股東大會則是對經營者最終和最有利的監督機制。
一、日本股東大會監督與運行機制
(一)日本股東大會的監督職能
股東大會是股份有限公司定期或臨時召集股東以決定公司基本事項的必要機構,是股東們行使其合法權利的基礎,是由全體股東組成的公司最高決議機構(第230條10款至第253條)。根據目前日本商法規定,股東大會具體的監督職能可概括如下:章程變更、合并、交換、轉移股權、剝離公司、讓渡營業、解散公司等企業變動相關事項;董事、監事、會計監察人員的遴選、解聘;利潤分配決定權(對于設置委員會制度的公司而言,只有審閱利潤分配報告權而不再有決定權);董事、監事的薪酬決定權(對于設置委員會制度公司而言,該權力讓渡給了薪酬委員會)。如果股東大會能反映大多數股東的意愿,股東提案權、董事、監事的說明責任均清晰明了,那么這樣的股東大會就是充實且活躍的,否則即被視為“空殼化”。
(二)日本股東大會的運行機制
股東大會是公司內部治理監督機制的初始環節。股東大會作為委托人選任董事會和監事會,監事會監督董事會。股東大會將經營業務的權限與責任委托給董事會,董事會再把權限和責任委托給經營者,董事會負責監督、執行業務和經營決策。董事會選舉董事代表,每個公司中,包括董事長在內2~4個董事被授予代表公司的特殊權利,他們就是董事代表,由董事代表任命業務董事,業務董事再雇傭執行經理,董事、業務董事和執行經理統稱為經營者。經營者有向董事會履行說明責任的義務,董事會和監事會有向股東大會履行說明責任的義務。股東大會通過行使決議權參與公司的經營活動。
二、日本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缺陷與原因分析
(一)日本股東大會監督機制存在的缺陷
日本股東大會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空殼化”的,其監督機制存在的缺陷表現為如下方面:
1、股東大會流于形式
日本上市公司在股東大會之前常常召開模擬大會,預先設計好問題,并且做好答案。此外,在開會前收回委托書(或者是行使表決權的文件),預先確保表決所必需的法定人數。在正式股東大會上,沒有股東提出質詢,對股東大會議長的發言幾乎是隨聲附和:“沒有異議”,對股東大會議案幾乎都投贊成票,熱烈鼓掌一致通過,故股東大會也常被戲稱為“鼓掌大會”。
2、股東大會開會時間集中且短暫
盡管日本公司法規定,所有股東均有權對公司經營提出質詢,表達不同意見,直至改變公司決定。但是,日本很多公司在特定日期召開股東大會,如1996年占94%的公司(1757家)在6月27日集中開會,實際出席會議的不足總股東的1%(三戶等,2006)。其原因在于有的股東常常持有多家公司股份,難以逐一出席股東大會,有的股東認為出席決議也不可能有什么影響,索性缺席或者向公司提交委托書。即使出席會議有的股東也很少發言,一般會議時間很短,最長不過半天,最短僅數分鐘。根據日本警察廳1980年對335家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會議時間在10~20分鐘之間的占76.2%。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股東大會常常未對議案進行實質性審議就表決通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為戰略性決策機構的作用。
(二)日本股東大會監督機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多數中小股東只關注股價上漲和派發現金股利,而對企業經營狀況本身并不感興趣。可以說很多中小股東自動放棄了參與公司經營的權限,使股東大會決議事項輕而易舉地得以通過。因而,股東大會虛設問題成為一般國家共存的通病。日本股東大會虛設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3個方面:
1、過于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針對戰前日本大股東專橫跋扈和胡作非為的情形,日本由過去重視股東利益轉為重視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治理理念。但是,卻出現矯枉過正的局面,即在政府的支持下,經營者自解散財閥時開始,就把排擠股東作用當作首要任務。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過度重視為日后股東大會的“空殼化”和“特殊股東”的恣意妄為埋下了隱患。
2、“經理會”越俎代庖架空了股東大會
對于一般相互持股的A和B兩個公司來說,如果A公司董事長在B公司的股東大會上對提案投反對票的話,則B公司董事長也會在A公司的股東大會上投反對票。這樣,相互持股公司就會失去相互信任,雙方董事長不得不辭職。所以,相互持股公司一般都相互投贊成票。對于相互持股的6大企業集團來說,股東大會均由穩定股東所操縱,其組織形式為“經理會”。“經理會”對公司高級職員任免、制定經營發展戰略、籌集發展資金、成立新公司、改組與合并企業等重大事項擁有最終發言權。可見,“經理會”作為一種非正式協調機構替代了股東大會,使股東大會僅僅是一種例行的法定程序而已。
3、“特殊股東”嚴重干擾了股東大會
考察日本股東大會不能不提及“特殊股東”。“特殊股東”的日文是“總會屋”,是指擁有企業一定數量股票,并擁有提案權的特殊股東,他們專門在股東大會進行搗亂,或者從公司方面領金以阻止股東正常發言。為敲詐目的而在股東大會上進行干擾的稱“在野特殊股東”,受雇于公司,為企業利益而對股東大會進行操縱的稱“執政特殊股東”。美國和歐洲的股東大會也存在類似于“在野特殊股東”的現象。但是,沒有像日本這樣將破壞股東大會作為職業的“特殊股東”。其原因在于歐美企業決不給敲詐者送錢。日本企業相互持股對社長的監督、牽制很小,只有在股東大會上,社長才會接受尖銳提問,特別是業績惡化的時候,接受嚴厲的責問。有的“特殊股東”自恃所掌握的公司丑聞對公司進行威脅。經營者為順利召開股東大會,不得不采取向“特殊股東”提供金錢、物品等姑息手段。另外,一些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有意壓低股票分紅。于是,企業在股東中收買一些人,讓他們在股東大會上壓制大部分希望多分紅的股東,由此出現了“執政特殊股東”。
1975~1981年,日本有5200~6300個“特殊股東”,他們中很多人是暴力集團的成員,1981年企業向“特殊股東”提供的利潤竟然高達1000億日元(平田,1983)。“特殊股東”的存在嚴重地干擾了日本股東大會。使一般股東的發言受到壓制,導致一般中小股東對股東大會失去興趣。因此,日本股東大會很難起到對經營者的監督和牽制作用。
三、日本完善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背景及動向
(一)日本完善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背景
日本企業股東大會的“空殼化”受到越來越大的譴責,近年來,要求強化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改革呼聲日益高漲,具體表現為如下3個方面:
1、公司丑聞引發民眾對股東大會無效率的不滿
1990年末泡沫經濟崩潰后相繼爆發的公司治理丑聞自不待言,進入21世紀,日本公司丑聞事件依舊持續爆發。如2000年的雪印乳品中毒、三菱汽車公司隱瞞產品質量,2002年的東京電力隱瞞原子能發電故障,2004年鐘紡株式會社弄虛作假,2005年福知山線脫軌,2006年村上法人內部股票交易等等。這些事件表明,日本公司治理丑聞呈現了一流企業和高層經營者也被卷入其中的新特點,從而遭到日本社會各界一致的強烈譴責與非難,民眾開始對股東大會無效率問題興師問罪,為避免突然發生的公司丑聞引發股價下跌,要求加強股東大會透明度和追究說明責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2、重視股東利益的治理理念要求強化股東大會監督機制
1990年美國新經濟的空前繁榮,給一直過分重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日本帶來了強烈的震撼與示范效應,日本學術界和實務界紛紛思考和討論“公司是誰的”這一問題,開始逐步向重視股東價值、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理念轉變。為實現這一目標,確保股價上漲,提高股東持股的資產增值,強化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監督機制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3、社會活動型股東敦促股東大會行使職能
1996年日本律師、會計師、稅務代理師等成立了屬于社會活動型股東的“股東監察員”,社會活動型股東不只是站在股東立場上,也站在市民立場上,擔負起監督企業的社會性責任。他們在股東大會上積極發言,提出質詢,如果董事會不能給予圓滿答復,質詢會發展為股東訴訟。除了行使股東權利之外,社會活動型股東還采取發動市民游行示威等形式,對于企業違法活動進行有組織的揭露、抗議與追究。
(二)日本完善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動向
在上述各方面的壓力下,為完善股東大會的監督機制,日本于2001年11月修訂商法,2003年4月開始正式施行,在如下6個方面完善了股東大會的監督機制:
1、分散股東大會的召開日期
為使更多股東參加股東大會,很多企業將召開股東大會的日期提前,也有的企業選擇周六或者周日召開,股東大會召開日期集中的比例明顯下降。這表明對“特殊股東”的遏制取得了成效,企業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投資者參加股東大會。
2、延長股東大會的開會時間
股東活躍的發言、質詢和公司耐心地解答,延長了股東大會的召開時間,如2004年股東在股東大會上發言的公司占45.5%,對議案提出質詢的占27.0%,比十年前(14.2%,8.7%)有大幅度增加(瀕田,2005)。每年召開股東大會的平均時間逐漸延長,表明股東大會已被看作是公司和股東們新的交流機會。
3、活躍股東大會的召開形式
在股東大會上,為便于加深股東的理解,在陳述營業報告時借助適當圖表、幻燈片等手段,使股東大會成為可視化的股東大會。2004年召開可視化股東大會的公司占47.2%。此外,為鼓勵更多股東參與,營造股東與經營者直接對話的種種機會,提供有利于股東做出投資判斷的信息,在股東大會召開之后,有的公司還召開座談會、經營報告會、決算說明會、帶領參會股東參觀工廠,有的公司向參會股東贈送禮品、餐券,還有的公司舉辦聯誼會、宴會、欣賞音樂會等活動項目。這些活動統稱“聯系投資者活動”,簡稱“IR活動”,2002年實施了“IR活動”的公司已達1073家(佐久,2004)。
4、簡化股東大會的運行方式
為簡化股東大會的運行方式,日本允許召集股東大會和行使股東決議權時使用電子郵件(商法第232條第2款、第253條)。為方便個人股東行使決議權,2005年以后允許使用移動電話投票制度。以電子化方式行使決議權的企業迅速增加,由2001年的不足50家增加到2006年的500多家(日本公司治理評價研究會,2006)。此外,只要具有決議權的全體股東同意,可以省略繁瑣的召集手續,以書面或電子方式就可以召集股東大會(商法236條)。股東大會召開日前8周(過去是提前6周),股東即能以書面或電子化方式向股東大會提交提案。特別決議法定人數也由要超過發行股票總數的2/3,下降到要占全體股東的1/3以上(商法第343條)。
5、取締和根除“特殊股東”
為活躍股東大會,在1981年修訂的商法中規定,禁止向“特殊股東”無償提供利潤,如有違抗將被處以6個月以下監禁,并交付30萬日元以下罰金。該商法出臺沒有成效,向“特殊股東”提供利潤事件更加變本加厲,數額增加,1997年的野村證券及第一勸業銀行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證明。為此,日本法律加重了對利潤行賄罪和利潤受賄罪的懲罰:處以3年以下監禁,并處罰300萬日元以下罰金,另外還增設了請求提供利潤罪。警察當局也積極配合逮捕和取締“特殊股東”,企業也決意從這種惡劣做法中擺脫出來,使徹底根除“特殊股東”這一社會毒瘤成為可能。根據警察廳的調查,全國“特殊股東”由1983年的1700人急劇下降到2005年的350人。
四、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日本經過商法修訂和采取一系列措施,過去“空殼化”的股東大會正在成為“開放活躍型”的股東大會。日本股東大會監督機制的完善給我國帶來了很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值得我國借鑒。
1、確立既重視股東利益,又重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治理理念
近年來,日本機構投資股東和社會活動型股東之所以能在股東大會上發揮積極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改變了過分重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治理理念,確立了既重視股東利益,又重視利益相關者的治理理念。要想解決我國股東大會虛設問題,借鑒日本的這一經驗,確立正確的治理理念是合理和必要的。
2、嚴厲打擊與取締“特殊股東”
很多情況下,我國股東大會議案基本上體現的是大股東意志,大股東通過所控制的董事會將自己的意志變成事先擬好的股東大會議案,在股東大會上利用多數表決權通過議案,客觀上剝奪了中小股東的發言權。我國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的恣意妄為雖不同于日本“特殊股東”的操縱,但是,對于大股東出現的利用控制地位虛假出資、抽逃出資、關聯交易等不合規之舉,僅靠嚴格規范是遠遠不夠的,這方面我國應該借鑒日本商法、警察廳、企業三方聯手加強打擊力度的經驗。
3、吸引中小股東參與股東大會
我國中小股東忽視自己的股東權利,對股東大會何時召開、會議決議內容、公司經營等不予以關注,而是將全部眼光投向股票轉讓獲利,使股東大會成為少數股東的“碰頭會”。對此,日本簡化股東大會運行方式和“IR活動”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有利于增強中小股東出席或關注股東大會的吸引力。
4、加速股東大會電子信息手段的運用
2004年我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網絡投票工作指引》,明確規定我國上市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實行網絡投票。但是,自首旅股份首次實施網絡投票至今,股東們對網絡投票熱情不高,股東大會虛設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日本施行電子方式運行股東大會,可以降低成本,克服時空的制約條件,有助于加強股東的參會意識,為我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有鑒于此,我國應該繼續堅定不移地加速推行股東大會電子信息化工作。
責任編輯:楊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