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山崎延吉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農業教育家和農業實踐家。他關于農業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教育的思想具有鮮明特色,對日本的農業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山崎延吉的農業教育思想對于農業大國的我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山崎延吉;農業學校教育;農村社會教育
山崎延吉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農業教育家和農業實踐家,畢生致力于日本農業教育和農村振興工作,形成了系統的農業教育思想。著有《農村自治的研究》、《農村的經營》、《農村計劃》、《農民道》、《農村教育論》等著作。他創設了農林學校,組織了農會和農道講習會,發表了大量演講,以振興農業和農村,培養農民領導人才,堅持農業教育理論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在日本被尊稱為“農民之父”。
一、生平與教育略歷
山崎延吉1873年出生于石川縣金澤市一個士族家庭,因為少年時體弱多病直到十歲時才正式進入小學學習,高等小學校畢業后進入金澤專門學校繼續學習,后來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學習農藝化學科。
山崎巖吉選擇農業大學學習農科與他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在其回憶錄中,他談到:“自己對自己膽小的毛病進行了矯正,……但是生來不善于言談的毛病卻沒能夠改正,是一個與其說是內向不如說是表達不出自己想法的不善于表達之人。……于是愚鈍且不善于言談、生長于貧窮中的自己就定位于百姓的角色”。山崎延吉所選擇的學科是農藝化學科,為了撰寫畢業論文,他曾赴四國、九州、臺灣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大學畢業后,他沒能夠從事自己的所學專業,而是走上了與其理想不同的農業教育的道路。1897年9月山崎巖吉受到農科大學校長的邀請赴福島縣立蠶業學校任職,開始了其農業教育的生涯。1899年5月山崎巖吉又轉任大阪府立農業學校。其后,1901年9月他又被任命為新設立的愛知縣農林學校的校長,直到1920年10月退休一直擔任這一職務,長達十九年。在此期間,山崎巖吉為中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和社會農業普及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山崎延吉1954年7月19日于安城自宅去世,享年82歲。
二、農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農林學校的創設與農業學校教育觀
山崎延吉就任愛知縣農林學校校長一職后,立即著手完善學校的基本設施建設。他發動學校全體教職員工自力更生建立學校的實習基地、新校舍和實習林地。學校建設基本完成后,他不滿足于僅僅做好學校的管理工作,又將他的目光投向了社會,積極實踐他的將學校教育向社會延伸的理念,開展了許多服務于社會的活動。在服務于社會的同時主張將社會教育納入學校,認為農林學校的教育不應僅僅滿足于通過教科書來教以及僅僅由教師講授的傳統的教育方式,而應該聯系社會生活中的“鮮活人物”、講授社會生活中的“鮮活事物”。
山崎延吉在其農林學校管理工作中徹底貫徹了這一思想,他根據愛知縣農林產業的特點制定了學校校訓:1、正禮儀、知廉恥、涵養古代武士之風;2、立志貢獻于國家者應勤勞養身;3、趨利者易為其他誘惑所累,故應戒之;4、謹記團結一致乃成功之基;5、唯誠意為最要。山崎延吉把體現勤勞主義、精神主義的校訓作為農林學生品德培養的基礎,要求學生們背誦、牢記于心。該校訓的一部分在二戰后被修改為在農林學校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愛知縣立安城農林高等學校”的校訓,得以保存下來。從校訓中不難看出,山崎延吉十分強調學生的身心磨練、重視道德教育。他批判了當時修身教育的僵化做法,采取了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講授方法,并自己親自擔任修身課。他說“我所講授的修身課,并不是純理論的死的學問,其他的學校修身課都是講授教科書,而我則不使用教科書,而是針對于當時的各種問題向學生進行解說,以身示范使學生領悟。”為了徹底貫徹這一校訓,提高學生修養,發揚學校校風,他還于1903年制定了規定學校各種儀式的“興風歷”。這種密切結合學校各種活動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具體的實施中,開辦活動這一天學校也要向社會開放,通過這種方式來影響和帶動社會教育。興風歷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軍事訓練的色彩,反映了當時日俄戰爭后軍事力量不斷加強的社會現實。
農林學校教育在山崎延吉的基本理念指導下得以蓬勃發展起來,授課內容淺顯易懂而且符合實際需要;授課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育而尊重自修自覺的教育,利用每日早晨和日間的課外時間開展普通學科學習,利用夜間對學習能力低的學生進行補習;在學習效果的檢驗上,采用畢業考試和提交畢業論文相結合的方法。此外,對于學生的實習要求也很嚴格。以農科實習為例:針對農科一年級學生設置了“練習實習”;對二年級學生開設“試作實習”;三年級開設“模范實習”;對于短期的講習生則開設特別農場。學校還設置了樣本園、果樹園、育苗圃等,作為對于農家副業的各種制作活動的基地。每年還實行“參觀旅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現實中的耕種、養畜、經營上的知識。
除了以上措施以外,農林學校從明治末年開始面向小學校教師開辦農業講習會。這是根據山崎延吉的“日本的大半為農業,從事小學教育的人必須對農村的生活、農民的心理、農業的概況有所了解”的設想而開辦的。講習會的活動進入正軌之后,農林學校又創立了真正以農業教師培養為目的的農業補習學校教員養成所。這一養成所成立于1918年,設在農林學校校園內,由山崎延吉擔任所長。該養成所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農業教育的領導者。農林學校每年還以養成所為會場召開青年大會和老農座談會等,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使農林學校成為了農村文化和農業技術的中心。
在農業教育管理方面,身為校長的山崎延吉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確立了三個辦學方針:一是教育必須秉承勤勞主義;二是教育不應該封閉于學校之內,而應該延長于社會;三是必須創設良好的環境。他對于當時普遍重視智育而厭惡勞動的空疏無用的教育深感憂慮。為了遏止這一不良傾向,培養真正的有志于農業的人,他大力倡導校訓中所體現的“穩健踏實的校風”,并力求“教育的社會化”。在農林學校的運轉開始進入正軌之后,立即著手為本縣的村落和郡鎮服務,邁出了“教育社會化”的第一步。這樣,愛知縣立農林學校在校長山崎延吉的領導下,向社區農村的人們及其他參觀者開放,并將其教育及基地向學校外部擴展,使學校所在地碧海郡由一個野狐出沒的新開發地變成了被譽為“日本的丹麥”的發達地區。
(二)農村社會的振興與農業社會教育觀
山崎延吉的教育理念導致了他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積極改善,也引發了他對農村振興的關注。1904年前后,山崎延吉召集了全縣各種協會組織開會,向他們表明了農林學校為農村振興服務的信念。1908年在他的代表作《農村自治的研究》中,他詳細介紹了農村自治的具體方法,同時從東部地區開始了遍及全國的“興村跋涉”。
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后日本的近代產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使得壟斷資本進一步集中,社會貧富分化加劇,農村逐步變為由極少數的富裕地主階級和絕大多數的赤貧的零租佃農構成。僅僅依靠農業不能夠生活的農民不得不出外做活,成為了工廠和礦山的廉價苦力。日本的總戶數中,農戶所占比率由1904年的64.38%,減少為1919年的53.06%。到明治末年,農民的負債額已高達七億四千六百萬日元,日本農村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陷于極端的困苦之中。因此,救助農村的凋敝、保護中小農民的呼聲日漸高漲,“農村問題”開始被上升到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的高度來對待。
日本政府為了改善農村的凋敝狀況積極推行了農業改良政策。把農會作為主要的推進機構。1900年制定了農會法,農會可以接受政府的補助金,1910年山崎延吉作為干事成立了帝國農會。政府于通過農會的一系列活動推進農業改良。盡管愿望良好,但是卻未能夠被農民充分理解和接受,于是政府便強制實行。這一方面表明了農民缺乏進取心的缺點,但也說明的政府的僵化和性急的一面。山崎延吉批評政府不了解農村的實情,無論采取怎樣的行政政策都不可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山崎延吉在這一時期之前就寫就了《農村自治的研究》一書,并根據這一理論開始了他的興村跋涉的活動。在這本書中,山崎延吉就國家、城市和農村的關系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城市……是國家引以為驕傲之處。打一個比喻的話,城市是國花……為了維護它,就必須對它的根進行保護。……如今要想得到健全的城市則必須得到健全的農村。實際上農村對于都市之花來說相當于其根須。”強調沒有僅僅只是城市繁榮和興隆的國家,欲使國家興隆必須努力振興其根即國家的組成部分農村。為了振興農村他一再堅持他的“自治的形式”、“自治的機構”、“自治的手段”、“自治的信條”等主張,并不斷地跋涉于日本全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物價高漲,米價飛漲更為明顯,引發了1918年的米騷動。1921年又爆發了農村租佃紛爭。工商業界勞動爭議也在高漲,政府于1922年實施的自耕農創設政策并沒能取得顯著效果,接著便進入了1927年的金融大危機,1929年更是被卷入了世界經濟危機的中去,農村的衰落進一步加劇。日本政府1932年7月召開“時局匡救議會”,緊接著8月召開“救農議會”,但是卻沒能夠進行根本性的體制改革,而只是打出了“農山漁村經濟更生計劃”或“自力更生運動”。
山崎延吉在這種急劇變動的社會形勢中,1923年9月辭去了帝國農會的工作,開始了正式的演講活動。演講的主題從興村的農村自治問題到農業的經營、農民道的問題。他的農村計劃的基本主張是:制定計劃使居住于農村者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稍微能夠滿足,并能夠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在1927年寫成的《農村的經營》一書中闡明,農業只有依靠很好的經營才能夠實現。農業經營發展了才能夠占據經濟上的優勢。作為農業經營的四個支柱,他認為是“合理性、組織性、共同性、自主性”。
在他的演講的另一主題“農民道”的論述充分體現在1930年的著作《農民道》中,首先他強調農業的尊貴。他說:從生命中創造出生命的僅可能存在于農業生產中。“所以,能夠為宇宙大生命的旺盛做出貢獻的只是農民”。至于何為農民道,他認為:“農民道是大和魂在職業上的表現,是活動中明確表示和闡明了的。所以我大和魂的表現就是農民道,其活動就是農民道”。他進一步指出農民道與以忠孝為基礎的武士道相同。“農民決不是生產稻米的機器,也不是飼養動物的道具,必須是立足于與武士道并無二致的農民道的國士,是以專一奉公為己任的陛下的忠良臣民。”
山崎延吉以此理念為基礎不斷到各地演講,他為了振興農村極為重視教育的力量。在上述《農村計劃》中他將“行政、教育、經濟”三方面作為支柱,繼《農村自治研究》后而寫成的《農村教育論》(1914年)則系統地論述了振興農村的教育應如何構建。
他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看作農村教育的三大要素,將這三點聯系起來考察,認為教育必須是經濟性的、實用性的、平民性的。他認為。在農村教育中,內容的充實、優秀教師的選拔、設備的充實、實習場地的設置、補習學校和學徒學校的開設更為重要。并強調“應根據地方、根據民眾、根據民眾的進步程度來實施”。他主張農村領導者培訓應貼近農村現實。并提出了學校改革建議:1、整頓和改革初中學校和女子學校;2、增設和改造職業學校;3、設置和擴充講習所。根據他的建議,當時日本的中學校和女學校一般為每縣二三所就可以了。農村的多數初中學校可以改造成實科中學,高等女學校可以改造成實科女學校。尤其是可以建立最簡單最平民化的講習所,選擇一個或數個科目,用適合當地民眾的方式、在他們方便的時候,采用巡回講習的方式。在他看來這才是真正適合農村狀況的教育方式。
顯然,山崎延吉主張的教育改革立足于農村,目的是培養農村的人才。為了徹底實現他的農民教育理想,他與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發起了“國民高等學校”運動,組成了“日本國民高等學校協會”。1926年2月,他在茨城縣組織成立了“日本國民高等學校”,該校的目的在于:訓練和培養農村青年,使之養成皇國農民的信念,了解自己的本職工作,明確自己前進的道路,教授他們應該采取的方法,以貢獻于農村的振興和農民的文明。山崎延吉將愛知縣立農林學校的教育推廣到當地農村,再通過國民高等學校運動實行適合農村實際狀況的農業教育。山崎延吉指導了山形縣立自治講習所、櫪木縣上野原農學校、山陰國民高等學校等其他農民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工作,積極培養皇國農民的領導者。
與此同時他還大力開展“全村學校”的指導工作。所謂全村學校就是指以一個行政村為單位,對全村村民進行講演的教育形式。根據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時間進行,力主在各地推廣這一方式。他受到了全國各地的邀請進行“全村學校”和其他的“農道講習會”宣講活動,足跡遍布日本全國。
山崎延吉1916年在三重縣鈴鹿郡石藥師村開設了“我農園”,1929年5月,又在這里建立了農民教育塾,命名為“神風義塾”。目的在于立足于日本民族的本性,以皇國和農民之道義為經,以農場經營的真實勞動生活為緯,訓練和培養農村青年,使之成為具有雄偉豁達之氣魄和健壯身軀的愛國農民。主要是以不能夠接受官公立學校教育的中產階級以下的農民子弟為對象,主要教授他們自耕農、佃農的生存道路和發展道路的知識,使他們能夠承擔起農村建設的任務。作為每天的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就是古神道的修習、武道的磨練和農場的實習,學習期限為一年。可以說也就是在這些教育機構中山崎延吉的農民教育理想才能夠在不受任何外來約束的情況下得以完全實現和實踐。
山崎延吉對于農村中的女子教育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1930年隨著安城女子專門學校(現在的安城學園女子短期大學)的成立,他成為了該校的校長,直到1943年一直擔任這一職務。他還擔任過日本青年館和修養館的評議員,在地方青年的教育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三、農業教育思想的評價
山崎延吉自己取雅號“我農生”,來源于他的“我生于農,我長于農,我志向于興農”的信條。山崎延吉是終生貫徹了這一理念的農業教育實踐家。作為士族家庭的后代,他繼承了明治時代有識之士的志向,奉行農民才是武士道精神的繼承者,是國家的擎天立柱之信念,在這一點上,他與近代日本著名農業教育家橫井時敬的主張有些相似之處,也是近代日本農業教育家普遍擁有的主張。
明治后期日本近代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由于其生產形態和農民自身進取心的欠缺以及日本實質上的“工商立國”政策,使得農業產業近代化的速度緩慢,農村不斷地處于衰退之中。在這一社會形勢下,山崎延吉指出了對振興農村十分有效的道路,出版了《農村自治的研究》,在《農村計劃》中提出了農村振興的具體措施,明確了農民應始終予以貫徹的道——《農民道》,并且通過其他著書闡述了他的興村理論和農村教育論,并且堅定地予以實踐和力行。山崎延吉的理論受到了傳統的農本主義的強烈影響,尤其是進入昭和時代以后,在其一直奉行的皇國主義中又增加了軍國主義的成分,他十分強調這種混合的精神主義,并將它作為其農村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在這一點上,很顯然他的思想受著時代的制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作為對當時的國家政策它并非毫無批判地接受,他始終堅持立足于農村的實際,立足于農民的實際生活來展開它的理論和實踐他的理論。在這一點上毫無疑問,他的思想的積極性是顯而易見的,應該值得予以高度的評價。
在山崎延吉的興村理論中,他十分重視農民教育,在《農村教育論》、《全村學校》等著述中鮮明地闡明了他的教育理論,并通過農林學校、國民高等學校運動、神風義塾、全村學校、農道講習會及其他演講活動來予以踐行,積極致力于更多的農業農民指導者的培養和農村的振興。在其中所體現得他的教育理論雖然在精神主義的方向性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但其將生產(勞動)和教育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上來看,無論是從學校教育的立場還是從社會教育的立場來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山崎延吉在農林學校的教育實踐也與二十多年以后在美國興起戰后又被引入日本的“社區學校”的理論和實踐一脈相承,這也是山崎巖吉對日本教育的一個重要貢獻,對于今天的農業山區和漁村的教育改革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山崎延吉的興村跋涉不僅遍及日本全國,也到達了當時被日本占領的殖民地朝鮮和中國臺灣,從1908年到1931年總計進行了4928回演講,其后又繼續他的長途跋涉,直到1954年實際上進行了15000余次講演。為日本農業教育和農村振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他被譽為日本歷史上的“農民之父”。
責任編輯:崔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