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不是小事
在生活中大多被隨意丟棄的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這個可以說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一直以來,并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相應的重視。然而在“生態文明”越來越成為國家和全民共識的背景下,“塑料袋”成了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的主題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關心民生其中就有一個改善生存環境問題,“塑料袋”問題不是小事,事關環保和節能減排。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多用一個塑料袋,那將是一個多大的數字,造成的污染可想而知。
“塑料袋”將不再免費,可以呼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環境同樣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那么,就讓我們從現在、從身邊做起,“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籃子”,在傳統的工具中我們同樣可以找到現代的便利。
“漲價有益窮人論”
經濟學家茅于軾日前在做客“嶺南大講壇#8226;公眾論壇”發表演講時稱,他贊成提高高校學費,也贊成電費提價。他認為,中國高校里,窮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如果高校學費降低,是讓不窮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學費的人搭了便車。通過提高學費來增加更多的獎學金和助學貸款,才是解決窮人上學問題的最好辦法。
這樣的“漲價有益窮人論”看上去很有道理,然而敘述邏輯并不縝密。首先,提高學費不可能增加學生的獎學金,將提高價格的好處全部流入政府手中,進而形成所謂“補貼窮人基金”的可能性非常小。其結果必然是,窮人因漲價付出的要比因補貼獲得的多。
另外,學費越高大學的門檻也就越高,窮人的孩子爬過這道門檻的難度也就越大,如果連大學門都進不了,還談何拿高獎學金來彌補高學費的損失?尤其是當下“讀書無用論”一直很有市場,越是家庭窮困越是必須考慮讀大學的“投入產出比例”,這無疑會放大高學費的門檻效應。
總而言之,理論意義上的“漲價有益窮人論”,實在難以經得住推敲。
資源是大家的
幾名中國員工在德國一個港口城市就餐,由于吃剩下的飯菜太多被當地社會保障機構工作人員罰款。“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去浪費!”
錢是你的,但資源是大家的,此話聽來很平淡,樸實無華,但卻包含著一個深刻的做人道理。德國人給所有習慣大吃大喝的人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資源節約課。
是的,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有許多資源又是不能夠再生的。從這個層面上講,浪費資源就是犯罪,是一種恥辱,即使罰款也不足以彌補其過失。這種消費方式固然與我們的傳統觀念有關,但更多的是一些人沒有“資源”意識,消費似乎和“資源”沒有什么聯系,缺乏應有的資源憂患意識。
節約資源人人有責,浪費資源就是犯罪。我們不僅要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為艱”的古訓,還要時刻想到: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大家的。
“綁架”關注
廣州某男子受雇于人,表演了一場“跳樓討薪秀”,結果被以違反《治安管理法》有關規定拘留10天。
從頻頻以跳樓自殺相威脅,到不惜以犧牲尊嚴和羞恥為代價“跳樓討薪秀”事件背后,無一不凸現出制度保障的乏力甚至是缺位。正因為游離于制度保護之外,很多農民工的討薪維權行為,才逐步將弱者的無助、悲哀和憤怒“演繹”到了一個極致。甚至可以說,這將是他們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但當“跳樓討薪”成為一種例行表演的時候,作為一個公民惟一的感覺是情何以堪。一個人如果打算用跳樓以表示自己的意見或者抗議的時候,他是在用生命來綁架這個社會的關注。雇人跳樓是一種鬧劇,公眾的注意力不僅是被綁架了,而且還被欺騙了。
“義烏指數”與“面包圈”
在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利潤日益微薄的今天,包含“小商品價格、市場景氣程度、原材料成本波動”等指標在內的“義烏指數”讓全世界看清了中國小商品市場的水深水淺。
當然,現在還不能說“義烏指數”就是全球小商品市場的風向標,但起碼在供應量驚人的基礎上,我們已不再滿足于薄利多銷、“賣出去就好”,而是試圖對市場價格進行指導。這不僅是為了繼續繁榮義烏,而是對合理成本、適當贏利的正當防護,拒絕所謂的“低成本比較優勢”。
在世界經濟的餐桌上,小商品也許只是那不起眼的“面包圈”。假如你是“面包圈”的生產者,你如何才能賺到最多的錢?不是少用面粉,不是省略雞蛋,更不是克扣工錢,也不是夜以繼日地生產,而是在做出最多最好“面包圈”的基礎上,完善包裝、打出品牌,然后盡可能地告訴所有人,你是在做世界上最美味的“面包圈”。
法律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
近日,北京市瑞風律師所律師李方平,聯合7名律師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最高人民法院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刑法及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亟待修改》的公民建議書。
李方平指出,判處許霆無期徒刑適用的法律依據量刑幅度太僵硬,出現了刑罰斷檔現象,造成了適用刑罰上的不銜接。本案的關鍵不是定罪問題,而是量刑問題?!氨I竊金融機構只有無期徒刑或死刑兩檔刑罰,一條杠杠,上下就是天壤之別。這種嚴格的規則主義,顯然違背了罪刑相適應原則。”
“銀行的情況類似于誘導性犯罪,使一個原本沒有犯罪的人臨時產生了想占便宜的想法和行為?!比绻@個人一輩子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他一輩子都是好公民不會是罪犯,但銀行的錯誤使他成為罪犯。甚至,銀行整整一天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使許霆能夠提款171次,最終構成數額超級巨大的重罪。
僅靠公民自律,這是個有指望而沒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的制度環境本身漏洞百出,你讓一個人永遠自律,這是在要求人人做圣人,但畢竟99%的人都是普通人,所以法律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