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人保集團”)上市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近日,保監會正式批準人保集團募集總額為100億元次級債的申請。
人保集團此次并未透露其募集次級債務的目的,但市場人士認為,從短期來看,保險公司發行次級債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公司償付能力或者加快機構擴張速度,但是最終目的則是為了上市。]
在人壽、平安回歸A股后,同樣已在海外上市的人保集團于今年年初啟動了A股上市計劃。春節前夕,人保集團曾透露,其成立了推動上市的工作小組,全權負責集團上市籌備等工作。
人保壽險從去年初的4家分公司到目前已經擴展至29家分公司。“人保壽險要一下子鋪開全國的分支機構,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沒有資金投入是不行的。”人保壽險內部人士表示。
東方證券保險分析師王小罡指出,去年保監會提高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標準(警戒線從100%提高至150%),財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也可能是人保集團考慮的一個方面。事實上,根據人保財險去年的中報,其2007年上半年保費與資本比率已為3.99倍,接近保險法規定4倍的上限,也亟須補充資本金。
而人保集團今年要通過結構性擴張,通過重組、收購等方式介入銀行、基金等非保險領域,對資本金的需求也較大。人保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人保集團要使用資金事項很多,目前暫時還沒有具體的使用計劃。”
近年來,保險公司上市潮迭起。繼中國人壽在國內首先發行15億A股以后,國內第二大保險公司平安保險也很快回歸A股市場。同時,其他保險公司也紛紛另辟蹊徑,選擇了發行次級債的融資方式,次級債一浪高過一浪。
自2004年中國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次級定期債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來,泰康、新華、人保、太保都不同程度地募集過次級債券。而泰康人壽兩度募集次級債券,融資額達到17.4億元,兩次發行次級債券的目的均是為增加其償付能力。2006年,人保集團在香港上市時曾對外宣稱,公司擬發行本金總額為人民幣20億至50億元的定期次級債。此次保監會批準的人保集團100億元10年期可贖回次級定期債務,遠遠超過原來的預想。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改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水平的途徑有幾種,即股東增加資本金、發行次級債、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收縮業務等。在不愿意收縮業務和暫時不上市的情況下,通過股東增加資本金和發行次級債成為了可行的選擇。
市場人士分析,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保險業的快速擴張,保險公司資金實力已經成為其未來能否快速發展業務的關鍵,發行次級債券已經成為中小保險公司籌資的一種重要方式,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快速擴充保險機構的資本實力,達到機構擴張甚至未來上市的目的,但是潛藏的風險也難以回避。
人保集團旗下包括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中介等子公司,而人保財險已在4年前在香港上市。以財險“發家”的中國人保壽險業務仍然是一塊“短板”,壽險能否有好的盈利能力是影響集團上市的一個重要因素。
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一位教授表示,一般來說,保險公司增強償付能力主要有上市融資籌措資本、增資擴股、財務再保和發行次級債券等4個途徑,由于財務再保成本相對偏高,上市和引資更非一蹴而就的事,所以,近年來,新華人壽、太平洋人壽等公司都通過發行次級債來補充償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