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所有來賓為“5.12”四川大地震遇難的群眾默哀一分鐘。

在上海美術館大廳,擠滿了五六十歲的男男女女,他們相互之間握著手,擁抱著,合影著。美術館工作人員稱,這樣“鬧猛”的場景在美術館已多年不見了。在開幕式上的大多數觀眾也許不是美術愛好者,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知青。由大紅花組成的正墻面,營造了一種特有的氣氛,伴隨著六十年代特有的“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聲,《青春敘事·知青油畫邀請展》拉開了帷幕,一聲火車汽笛的轟鳴,使在場的所有知青心潮起伏,頓時上海美術館成為知青們歡樂與悲情的交集處。
在畫展的200余幅油畫中,有知青畫家當年創作并產生過廣泛影響的名作,如徐純中復制的當年陳逸飛與他一起創作的《金訓華之歌》、沈嘉蔚的《為偉大祖國站崗》、陳丹青的《給毛主席寫信》、李斌的《油燈的記憶·青春》、劉宇廉(已故)的《我們是光榮的兵團戰士》等,也有他們當中曾經在農村所畫的幾十件珍貴的寫生習作。又有由知青轉變為今天位居美術界、美術院校要職或旅居海外的名家如許江、何多苓、陳宜明、劉孔喜、尤勁東、劉廣海、潘蘅生、方昉、周國斌等以新的視角和藝術手法表現各自對知青歲月的感懷之作。
展覽分為“絕代風華”、“壟上春秋”、“山水有情”、“歲月留痕”四部分。此展由李向陽、李斌、夏文菁、王洪義共同策展,費時半年,其間得到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新民晚報、北大荒集團等的支持。同時推出作品紀念畫集,并刊發馮遠、許江、朱國榮、毛時安等的研究文章,我們特此選刊其中部分,并選登朱國榮先生的文章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