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 晴
車窗外,山谷的風,清涼清涼的,悠悠地吹著。車窗內(nèi)“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深情的歌聲飛揚著。穿過二郎山隧道,沿山崖迤邐而行,遠處山尖云霧飛動,雪光晶亮。哦,好奇麗的風光喲!
佇立大渡河邊,眼望河上輕搖的鐵索,俯視嘩嘩奔流的河水,我的心中充盈著崇敬與激動:73年前,那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zhàn)不就發(fā)生在這橋上么?
我踏上微晃的鐵索橋,手撫鐵索,緩緩而行,任風輕拂著面頰,心中卻在追溯著瀘定橋滄桑的歲月。
川西的瀘定縣城,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的一隅,守著川西高原最深陷的那一片峽谷,蜿蜒的大渡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西有“天府第一峰”貢嘎山俯視,東有高聳的二郎山回眸。藏、羌、彝等少數(shù)民族世代在此生息繁衍。公元1705年,康熙一道皇令,數(shù)萬民工,揮汗大渡河。一年后,一座長100余米,寬近3米,高10余米,13根鐵鏈上橫豎鋪就木板的鐵索橋就橫貫大渡河上了。從此,人們遠離了驚險,告別了依靠笮橋、溜索與牛皮船渡河的歷史。從那時起,瀘定的鐵索橋上,就走過排排戍邊的兵勇,走過隊隊通商的馬幫,走過代代治邊的官吏。也就從那時起,瀘定橋就成為內(nèi)地通向康藏的門戶,擔負起連接漢藏民族的重任,傳遞著漢藏人民的情誼,讓川西的人民走進了近代文明。
搖搖晃晃地行走在橋上,腳下的河水混濁而湍急,咆哮著發(fā)出隆隆的響聲。電視劇《長征》中紅四團飛奪瀘定橋的火光又浮現(xiàn)在眼前。摸摸兩旁粗大而冰涼的鐵索,我無法想象當年的22位勇士是如何冒著密集的槍林彈雨,在沒有一塊木板的懸空鐵索上怎樣匍匐前進的,只知道那是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一樣年輕的生命,為了一個共同的愿望,勇往直前了。73年過去了,他們英勇無畏的壯舉早已定格在晃動的鐵索上,他們的豐功偉績早已鐫刻在橋頭的豐碑上,他們的精神與氣概早已傳承給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
顫巍巍地走過鐵索橋,來到橋西頭,康熙帝親書的“瀘定橋”字碑靜靜地立于此。回首望望,東西兩端的橋頭堡早已經(jīng)成為商店,掛滿了旅游紀念品和出租照相用的仿制服裝與刀槍器械,濃濃的商業(yè)氣息替代了遠去的硝煙和號角聲。來往的游者忙碌地挑選紀念品,忙碌地戴上八角帽,穿上灰布軍服,扎上皮帶,挎上“手槍”,“咔嚓咔嚓”地留下“紅軍”的風采。仰望巖壁,紅四團當年的指揮所,早已依山筑起一座廟宇,膜拜的人群,把香火續(xù)得旺旺的。登上觀音閣眺望,橋在河上搖晃,河岸的瀘定縣城高樓林立,琳瑯的現(xiàn)代商品,豐富的土特果肴,信步悠閑的人流,演繹著一派溫馨而和諧的景象,讓這座峽谷里的紅色縣城,洋溢著濃濃的現(xiàn)代都市氣息!
瀘定橋啊!300年來,你那13根碗口粗的鐵索,雖歷經(jīng)風霜雨雪,卻依然吊臥在洶涌的大渡河上,向世人講述著英雄的故事!你雖是一座鐵索與木板的簡單結合的鐵索橋,但卻是漢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在這崇山峻嶺間挽下的一個民族情結,留下的一處精神驛站,鑄就的一座心靈豐碑!今天,來此游覽觀光的人們,無不為你深厚的歷史意蘊和崇高精神風范而感動啊!
瀘定橋啊!今天我走進你,撫摸你,聆聽你,我才真正讀懂了你……
四川省隆昌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