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債務危機問題日益突顯,高校負債總額巨大并且結構嚴重失衡,對高等教育事業-以及金融行業的發展與穩定造成了危害。國家財政投入相對不足,高校融資渠道狹窄以及高校內外管理約束機制的缺失是造成高校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健全高等教育辦學體制與投資體制,提高高校市場運作的能力,拓寬高校融資渠道,加強高校資金運作的管理,并且完善與高校投融資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法規是化解高校債務危機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高校融資;債務危機
中圖分類: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4-0033-04
一、我國高校債務的現狀與危害
1998年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入學比例急劇上升,高校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資金供給的增長卻沒有形成與高校規模擴張相匹配的速度,導致高校資金缺口劇增,對外債務如同滾雪球般越積越多。2007年3月,隨著吉林大學債務危機的曝光,高校一直隱而不顯的債務問題霍然浮出水面。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承擔著由銀行貸款形成的高額負債,而且期限結構不合理,債務危機已經形成,不僅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負擔產生直接負面影響,還可能對我國人才培養體系和金融體系穩定產生潛在危害。
(一)高校債務危機現狀
1、高校負債總額大。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過快,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缺位,高校大規模舉債。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的一項調研表明,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000億元~2500億元。2007年9月12日,教育部長周濟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高校債務總計約2000多億元。而在近期召開的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教育界特別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田淑蘭表示,目前全國的高校債務已經達到了2400億元左右。更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高校貸款規模已經達到4000億元以上,高校債臺高筑,危若壘卵,入不敷出已成事實。
2、高校負債結構嚴重失衡。債務危機不僅體現在總量層面,還表現在負債結構失衡帶來的壓力。首先,是負債來源結構不合理,高校的主要債權人是國有商業銀行。前幾年寬松的融資環境、國家對高校辦學政策的傾斜,以及金融行業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良好預期,使得高校成為了銀行眼中香饃饃。銀行對高校這種“質優”貸款的競爭結果在地區上表現為很多高校的貸款來源過于集中在某一家金融機構。其次,從貸款的期限結構來看,高校貸款的種類普遍存在短期貸款比例高,中長期貸款比例較低的現象,導致還款時間過于集中,從而形成巨大的還款壓力。
由于高校日常資金流量的平穩性,貸款的集中償還會在一段時期內對高校資金的平衡造成困擾。這種資金償付在某一時間區段上的不匹配又會對后續的資金平衡產生滯后影響。現金流量的斷源使得高校被迫陷入借債還債的惡性循環之中。
(二)高校債務危機產生的危害
1、債務危機產生的現實危害。高校債務危機首先影響到的就是教學質量的保障與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高校承擔的巨額債務已經影響了許多高校健康正常的運行,教學資源和試驗設施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更新,科研經費被迫一再縮減,科研活動不能順利開展。另外,高校負巨額債務運行必然加大學生及家長的負擔。我國高校的運轉經費來源主要有二:一是財政投入,二是學生交納的學雜費。由于我國高等教育不像義務教育,國家對高校運轉經費的投入只能是極其有限的一部分,剩下的高校的絕大部分運轉經費還只能靠學生交納的學費去填補。為緩解巨額債務負擔,高校提高收費標準是必然的事情,迫使近年來學雜費在高校收入中的占比越來越高。據資料顯示,擴招六年,學雜費在高校收入中的占比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6.01%上升到2005年的20.72%,漲幅超過4個百分點。2005年普通高校學費和雜費共計達到1553.1億元,分別比1992、2000和2004年增長34,4倍、1.6倍和15.3%,增幅比同期普通高校招生數高28.7倍、0.3倍和2.5個百分點。國家對于學費的收費標準一直都有明確的限制,因此,雜費等教育收費項目將是高校不斷提高收費標準的重要項目。換言之,學生家長將會成為高校巨額債務的最終買單者。
2、高校債務危機的潛在危害。高校債務危機產生的危害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加重了學生家長的負擔,它還可能將通過一系列反應對高校和金融體系產生潛在的危害,對社會各個方面造成更為深遠的消極影響。首先,直接的問題就是債務危機可能導致高校破產。隨著高校債務問題越來越顯露,有的大學已經在虧損運行,連債務利息都無法償還,而且大學債務的責任人缺位,非常類似于過去的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盡管事實上存在著國家對高校的隱形擔保,但在國家財政對高等教育直接投入增長有限的情況下,高校甚至是某些教育部重點高校的破產也并非危言聳聽。再者,高校債務問題蘊含著巨大金融風險。巨額負債形成了放貸銀行的不良貸款,直接損害到銀行的正常經營。國家審計署向社會公布的對中國農業銀行2004年度資產負債損益情況的審計結果顯示,中國農業銀行部分信貸業務存在潛在風險,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高校形成的債務風險。當前高校貸款普遍以學費收費權作質押,而學費收入屬財政性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旦高校貸款到期不能償還,銀行難以真正實現對收費權的質押權利。這些因素都將對銀行體系的資產安全產生潛在的風險,高校債務危機對金融市場的穩定也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我國高校債務危機的主要成因分析
形成我國高校債務危機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國家財政投入不足、高校風險意識淡薄、管理弱化、銀行盲目授信放貸等等。但筆者認為,高校經費來源不足與資金的管理運作缺陷是造成高校債務危機最重要的原因。
(一)高校經費來源不足
1、國家財政投入相對不足。根據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國家承諾于2004年以前,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實現4%的目標。但這一目標始終沒有達到,一直在2.4%~2.8%之間徘徊。盡管國家預算內教育經費在不斷增長,而且顯著快于GDP的增長速度,但財政收入增長量的70%被用于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高等教育支出甚至出現負增長。當然,義務教育是一國發展的根本,強調國家對高校的投入并不是要否定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一國的教育發展中同等重要,但切忌顧此失彼。一旦高校資不抵債,最終也只能由國家財政埋單。
2、高校融資渠道狹窄。在我國,由于高等教育絕大部分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承辦,一旦高校缺錢,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就成為補充高校資金來源不足的不二人選。這種單一的債務融資方式使其抗風險能力非常弱,面對巨大的債務壓力,造血功能嚴重不足的高校只有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和學雜費收入。相比于國外高校的經費來源渠道的多元化,除了政府財政撥款之外,通過市場化運作向社會融資已經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途徑,如發行教育彩票和債券、進行校企合作、爭取校友捐贈等方式,而我國高校過分依賴于銀行貸款,只有少數的上市公司,如北大青鳥、大紅鷹等通過舉辦高等教育而讓學校成為資本市場中的主體,也出現了新東方等這些比較成功的教育企業上市,但這樣的市場化其實也只是資本市場對高等教育的反哺,對于整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并沒有強大的推動力。
(二)高校資金管理運作存在缺陷
1、內部監管機制不健全。2006年,國內先后爆出了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挪用資金炒股的問題,大學參與證券市場的投資,給學校帶來不是資金收益,而是巨大的損失。同時,近些年高校大興土木,圈地擴建,耗資巨大修建豪華圖書館、體育場甚至校門的新聞屢屢出現,不斷向人們揭示高校在資金管理運作上的諸多問題。這固然與目前對高校評價體制有一定的關系,“211”、“985”工程的評選對硬件設施會有一定的要求,以及各大高校之間的相互攀比,都成為高校“亂花錢”的誘因。但是,高校內部對于資金管理機制的弱化,才是造成這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及資金濫用的根源。高校內部對于資金的管理存在兩個主要問題:首先是內在約束機制不足,缺乏有效監督控制體系;其二是高校在進行資金運作時風險意識淡薄,高風險、盲目的投資使得高校債臺高筑。
2、外部約束體系缺失。高校內部在資金管理運作體系上存在漏洞的同時,我國對于高校投融資以及資金運作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也相應欠缺,雙方的共同作用才導致了嚴重后果。根據《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及其相關解釋,對于高校融資行為的法律規定中有一些欠妥甚至矛盾之處,高校介入資本市場存在法律盲點,高校融資的一些實際操作也與相關法律法規有悖。例如,根據《擔保法》的有關規定,高校授信是難以落實抵押擔保措施的,但實際上,銀行向高校大量放貸是依靠政府的隱性擔保完成的。本屬于商業領域的借貸已經涉及到了政府,事實上也是如此操作的,但對于這樣的借貸行為及其性質仍然沒有出臺確定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保障。這些制度和法律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融資易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三、化解我國高校債務危機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辦學與投資體制
毋庸置疑,國家和政府作為高等教育管理的主體和舉辦主體之一,有責任對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經費保障。但如果將國家和政府作為唯一的舉辦主體和投資主體,那么高等教育投資將成為國家難以承擔的重負。因此,辦學體制多元化,辦學機制靈活化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高校債務危機問題的必然要求。從具體方式上看,應加大高等教育私有投入的比重,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加快民辦高校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加強國際合作辦學的力度,吸引外資來支持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從總體上看,應盡快完善我國高校的辦學體系和投資體系,高校辦學與投資應實行主體多元化。此外,也應充分調動社會投資主體投資辦學的積極性,形成多種力量投資辦學的新體制和新格局。
(二)將外匯儲備注資作為化解高校債務危機的新思路
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萬億,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過高的外匯儲備會引發資產風險,過多的外匯債權意味著本國資源外流嚴重,具有較高的機會成本,會影響競爭力的提高。而動用外匯儲備對高校進行注資,對于防止教育貶值和提升人力資本以及夯實能力儲備而言,不失為一個戰略舉措。因此,應充分發揮外匯儲備對于國內經濟的支持作用,將外匯儲備注資作為財政缺位的有效補充。外匯儲備注資高校在能夠找到法律的支撐,同時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在法律層面上,央行對于外匯儲備具有持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責,同時《教育法》也支持金融信貸手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操作上,高校能直接運用外匯儲備,從而具有成本優勢和靈活性,直接引進世界一流教授,加強公派留學生力度,使高校能夠有能力全面實施“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外匯儲備對高校注資不失為財政撥款不足的有益補充,可以將其作為化解高校債務危機問題的新思路。
(三)提高高校市場融資能力
綜合國外許多高校的實踐經驗,高校經費來源除了政府撥款以外,通過市場運作向社會融資已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途徑。高校要通過多渠道實現融資規模效益,在銀行借款之外,還可以進行校企聯合辦學,可以同時解決高校資金不足和畢業生就業問題,還要加大教育開發力度,實現科學技術的有償服務;另外還有諸如建立大學基金會、發行教育債券或教育彩票、股權融資和信托融資、發展校辦產業以及與企業進行互利合作等。此外,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社會募捐機制也不失為高校融資的一計良策。在這種募捐機制中,可以包括有面向全社會的公益型高教基金,也可以通過挖掘與整合校友資源,充分發揮校友對母校社會資本的融資功能,構建校友對高校發展的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等。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市場化運作的成功經驗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國可以以民辦高等教育為高校市場化的突破口,率先進入資本市場進行有益的嘗試,利用資本市場的發展帶動民辦高等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融資空間。
(四)加強高校資金運作管理
對于高校自身來說,應充分提高風險意識,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融資模式。各高校可以成立專門的信貸資金管理組織機構,對學校的融資項目進行考察分析和論證,建立最佳信貸資金組合,降低信貸風險。并且根據資金需求和收入情況合理安排貸款結構,優化長期、中期和短期貸款的比例,對貸款的投放時間、數量和順序進行合理科學的安排。同時財務部門必須配備高素質的專門人員做好貸款資金的跟蹤管理工作,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建立風險評價模型、構建科學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建立資金運行監控系統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