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現代化作為社會理論的一種廣泛社會思潮,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其理論目標之一,就是探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共同特征。本文以“政治文化”和“政治現代化”的概念為理論框架,運用文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從政治文化和政治現代化的互動關系,闡述建構中國公民文化的理路。
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社會學;公民文化
中圖分類號:D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5-0014-05
現代化理論作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思潮,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和理論分析方法。現代化思潮是一種泛社會化的、多域化的社會思潮,包括社會領域的全面現代化。而政治現代化作為現代化思潮之一域,從廣義而言,是一個變革而發展的概念,即從傳統政治模式向現代政治模式的嬗變過程。這一過程或是因內在諸條件的成熟而轉化,即稱“內生型”政治現代化;或是因一個較先進的政治系統對較落后的政治體系的沖擊而進化,亦稱“外源型”政治現代化。回溯西方的政治現代化過程是一種早熟內生型政治進化過程,一般經歷了經濟發民一文化啟蒙——政治變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互動的嬗變過程。而中國的政治現代化是后滯外源型,缺少政治現代化的內在條件,其政治現代化進程必須選擇實現現代化的主體力量及其內在的社會制度,并充分地發揮其優勢,從而推動現代化全方位發展。
一、政治現代化的一般理論
文化社會學研究的興起為建構政治現代化理論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分析視野,它揭示出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之間存在著某種互動關系。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的銜接點具有相當的伸縮性,這種伸縮性可能主要取決于政治文化的變動速率。
1 政治現代化的社會學意涵
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歷史進程,反映著人類社會從傳統一元社會體制向現代多元社會體制發展所引起的變動。
布萊克試圖從歷史發生學意義上對現代化加以理解,認為“現代化”一詞指的是近幾個世紀以來,由于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導致源遠流長的改革進程所呈現的動態形式。現代化的特殊意義在于它的動態特征以及它對人類事務的影響的普遍性。它發軔于那種社會能夠而且應當轉變、變革是順應人心的信念和心態。
而作為理性發展的政治現代化,它的發生、發展必然存在一定的客觀性,而其最終成為現實卻必須借助人在客觀性運作下的主觀取向。因而要切實了解政治現代化,尤其是某一具體國家的政治現代化,以及某一場具體的政治現代化運動,必須從以下四個層面人手:
1 政治效能化——形式目標模式
所謂政治效能即政治效率和政治能力。政治效率是指國家的政治管理效率,其核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政治能力主要是指國家或中央政府將自己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政治現代化意味著政治系統能力的增強和效率的提高。社會的發展需要政治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政府的活動范圍和規模也隨著政治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擴大。在現代社會,政府開始管理一些在傳統社會中不屬于政府職責范圍之內的事務,如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組織公共教育,興辦社會福利,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行規劃,并將政府的決策有效地貫徹到社會的各個層次。在政治現代化過程中,政治機構與政黨以及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機構逐漸分化。政治機構內部各部門亦逐步分化,分別承擔各自比較確定的任務,彼此既分工又合作,互相制約,互相協調,使政治系統得以更有效率地發揮其功能。政治效能化一般體現在:(1)政治體系高度一體化。這具體表現在:政治體系內理性權威的確立;決策統一;權力集中。(2)政治體系內高度分工、功能專業化。這樣的政治體系有兩大特征:一是權責明晰,每一個部門都有特定的和有限的職權;二是角色分配合理,每一個政治角色的功能都趨于專業化,在此基礎上,形成復雜的有機的結構和過程的一體化。一體化與分化是統一的,分化是一體中的分化,一體是分化基礎上的一體。(3)政治體系擁有完善的決策系統。這包括:能夠科學合理地制定政策;能夠強有力地執行政策;擁有完備的監督系統和反饋系統,核查所定政策的實施情況并及時反饋。(4)適應能力和突發性危機處理能力不斷增強。在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心理沖擊、利益分化、利益改變、人員流動、結構調整、觀念更新等現象。政治體系必須有能力控制和協調這些現象。政治體系必須能夠吸納經濟發展和社會動員帶來的新生的政治力量和高漲的政治要求,保持政治穩定。
2 政治民主化——實質目標模式
民主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和進步狀況的標志。在傳統社會,與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相適應,政治是以政治權力個人壟斷為標志的專制政治。在現代社會,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是政治代表性與政治參與性,是以平等、自由、人權、法治為目標的民主政治。政治現代化即由專制政制向民主政制的轉變。政治民主化通常體現在:(1)政治體系的最大限度的民主化,尊重和體現人民的意愿和意志,政治體系以人民作為政策的對象、受益人,政治的服務功能突出。(2)政府信息公開化,這既是民主政治的客觀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發展的方向。(3)政治體系的法制化,即依靠嚴格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司法工作能夠獨立、公正地進行。(4)政治資源分配的公正性,即政治資源的分配主要是依據個人的成就而不是依據歸屬關系、宗法關系。(5)非結構性的組織自主性,如利益集團、政黨、大眾傳媒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并通過自主的活動影響政府的決策過程。因此,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是:第一步是確立民主的性質,明確規定公民的民主權利,樹立民主建設的目標;第二步是建立民主制度,著重強調民主在技術上的可操作性;第三步是全力實踐民主,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和諧,只有通過實踐民主,民主的性質才能得到體現,民主制度才能夠不斷完善,民主才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文化品格,政治現代化的長期目標才會實現。
3 政治制度化——形式與實質統一目標模式
從文化社會學的視野而言,政治文化的水平是影響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政治文化對社會政治、法律乃至經濟制度有著巨大的反作用。無論是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還是政治民主化的推進,都必須有良好的國民教育水平作為基礎,都需要有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作為精神動力支持。阿爾蒙德在探討政治現代化時便將與結構分化、專業化、自主化等政治現代化過程相適應的價值觀和態度的出現,以及在公民中服從法律的意志和參與政治的傾向的形成,作為政治現代化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實踐證明,作為一個國家,要實現經濟、政治現代化必然遇到政治文化的更新問題。換言之,政治現代化進程必然伴隨著政治文化的更新。政治文化的更新,主要是指社會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在這種參與型政治文化中,人們對政治體系的認同、情感、評價,較多地達成共同趨向,這樣就為政治現代化提供了一種穩定的心理基礎和文化氛圍。
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的互動關系
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的互動關系是政治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公民政治認同感的平衡點。正如阿爾蒙德所言:“政治發展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結果,但它另一方面越來越成為現代化的原因。”因此,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的互動是政治發展和民主國家政治發展的內在需求。
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1 政治文化是政治現代化的背景和必要內容。每一個政治體系都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任何政治現代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發生的,原有的政治文化自身積淀的厚度和受到沖擊破壞的程度往往決定著政治現代化的途徑、方式和實際效果。從文化社會學而言,政治現代化本身包括文化層面的現代化,所以,與現代化相吻合的政治文化的更新是政治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并不是指這一文化層面的孤立的現代化,而是指在文化層面上形成適合制度現代化的內容。政治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政治變遷的過程,其核心是制度創新。政治的發展尤其是制度創新總是要求新的政治文化與之相適應,必須有一個適合政治發展的文化環境。因此,政治文化的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是一個統一體內的相互影響的不同層次,是部分改變與整體改變之間的關系。政治文化的改變是整體改變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改變將帶動其他部分的改變,也會促進整體的改變。而政治現代化要求其構成部分隨之發生改變,即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的和諧發展和與時俱進。
2 政治文化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從文化社會學而言,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之關系表現在:(1)政治文化的變革直接推動政治現代化的進程。外來文化的沖擊,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以及社會動員都會引起政治文化的變革。這種變革會直接作用于政治現代化的進程,政治取向的改變,意味著對傳統政治取向的政治權威、政府機構、政治體制作出了新的評價和判斷,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樣就直接推動了政治的發展,(2)政治文化創造適合現代政治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一方面是對某些新的政治價值觀念的傳播,廣大社會成員接受或者未必接受,卻能夠了解這些新的價值觀念,這就是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更新舊的價值觀念,或者未必更新舊的價值觀念,而是對它產生懷疑,這樣就破壞或動搖了傳統社會賴以存在的文化基礎,這兩方面的作用即使并不一定造成政治文化的深刻變革,然而卻醞釀和形成了變革所需要的氣氛和社會普遍的懷疑心態,為準備迎接變革和接受變革的事實創造了所必需的政治文化環境。(3)政治文化培育現代政治人。政治文化是抽象的政治人,政治人是具體的政治文化的實現。政治體系最終是靠人的政治活動來支撐的。文化是人的一種生存樣態,政治文化與政治活動的聯結點是政治人。現代政治需要現代政治人。政治文化無論是從微觀上提高公民個體的政治素質,還是從宏觀上轉變整個國民的政治價值觀,都為政治現代化提供了主體保證。
3 政治現代化推動政治文化的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意味著由傳統社會到現代化社會的政治諸方面的深刻變革,它包括制度的、心理的和行為的多層面。無論是權威的理性化、政府系統的結構分化與功能專業化,還是政治參與的大幅度的擴展,都要求人們的政治認知對象、認知水平、價值判斷標準、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期望發生改變。因為現代化過程的各個方面都對政治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政治取向目標本身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已經不可能固守舊有的政治取向。可以說,這種條件下的政治文化的更新是在現時的政治現代化發展的推動下或者是在對現代化的期盼下發生的。沒有現時的現代化的推動或者未來的現代化的召喚,與現代化同一方向、同一性質的政治文化的更新是難以大規模發生的。
三、政治文化和政治現代化的匯接點——構建中國特色的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一種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里,政治活動與政治傳播媒介的接觸、政治討論和對政治事務的關心的頻率較高。公民具有理性的政治能動性,他愿意并且能夠參與政治,但又同政治保持適當的距離。公民在主動和被動之間有著穩定的平衡。它既使政府有權力,同時又保證政府有責任。概而言之,公民文化適合于維持一個穩定、有效的民主政治秩序。
21世紀中國政治現代化將進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的階段。因此,構建公民文化成為我國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如何構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現狀是構建公民文化的基點。
1 本土資源承繼——傳統政治文化的創造性型構
所謂傳統政治文化當然主要是指經過中國歷史的演變而積淀下來的具有相關性的思想之整體,但構成這一整體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或每一個元素未必相涵相濡,它們之間可能是多元并存的,也可能相輔相成,甚至是對立沖突的。其中有些組成部分或元素具有極高的游移性、獨立性,即它并不為傳統政治文化所專有;還有一些組成部分或元素的功能是可型塑的,即它在傳統政治文化中可能是消極的,或主要是消極的,但若將它移植到公民文化中來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或主要起積極作用。因此,雖然傳統政治文化自身不能生長出現代政治文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應將其完全拋棄,然后徹底重建或者全盤西化。因為既然傳統政治文化是構建公民文化理論無法擺脫的理論背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思維的抽象,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內容進行甄別,作不同的歸類,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對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意義加以開掘,實現其創造性型構。
2 社會創新發展——中國群眾文化的合理性轉化
中國在改革之前,政治意識形態的范圍擴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超出了作為政治運動指導原則的思想體系的常規含義。可以說,一切社會意識均成了意識形態的內涵,它包括思想、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概言之,一切社會現象,除了社會存在,就是社會意識,也就是意識形態,把科學理論和學術分歧政治化。而中國現代政治形態卻有著如下特征:(1)在治理方式上,從以人治和德治為主走向以法治為主;(2)在經濟管理上,從“全能政府”和“經驗政府”向“有限政府”和“科學政府”轉變,同時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從而承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非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合法性,進而承認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合法性;(3)在社會建設主序方面,從單一的政治需求轉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4)在執政黨的建設上,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從政”,從民主理論和法治理論尋求執政黨的正當性和合法性;(5)在內外發展因素上,參與全球化發展,尋求全球化發展契機,以寬闊的胸懷投入到全球化發展中去。總之,現代中國的意識形態政治化色彩日益淡薄,而經濟功利色彩日益占據主導地位,利益結構日益明晰化。與此同時,中國政治文化理論還為改革開放政策提供了一整套的合理性論證,為改革開放消除了意識形態障礙。可以看出,群眾文化之所以能夠實現合理轉化,關鍵在于,首先確立了合理轉化的根本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進而找到了群眾文化合理轉化的理論基點——以改革理論代替“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以科學的群眾理論代替“群眾運動天然合理”的民粹主義色彩的群眾理論。
3 外來資源汲取——對西方政治文化的調適和整合
西方政治文化是一個龐雜而繁復的系統,對于西方政治文化的科學性借鑒,主要指的是對西方民主理論的科學性借鑒。所謂“西方民主理論”,是指為現代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的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其基本內容包括:“人民主權”、“天賦人權”、“代議制政府”、“法治主義”等。同時在“平等”、“自由”、“博愛”、“正義”等基本價值觀方面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因此,在構建政治現代化的公民文化時,要對西方民主和法治理論加以科學性地借鑒。首先,要建立和發展中國民主制度和機制,并處理好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實際需要同西方民主理論之間的關系。我們研究和了解西方民主和法治理論,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建設。其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批判眼光對待西方民主理論。馬克思主義不是停滯的僵化的學說,而是隨著現代社會的民主和法治理論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性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必須利用西方民主和法治理論所提供的材料,但是,這種利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批判眼光。最后,對西方民主和法治理論在借鑒、吸收的基礎上,進行調適、整合,并客觀地和全面地進行科學認識。西方民主和法治理論作為為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提供理論支持的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隨著資產階級由革命的階級變成統治的階級,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成壟斷資本主義,它也由激進而日趨保守,經歷了從傳統或古典到近代到現代再到當代的發展過程,雖然保持了一定的理論上的繼承性,但又都適應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而有所創新。
總之,從社會文化學視野以及政治文化與政治現代化的互動理論,可以看出:公民文化的構建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的政治現代化。公民文化的構建將是政治現代化發展的永恒的主題,而且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它不僅需要我們在文化領域的努力,還需要從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