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形而上看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就是靈魂,就是萬向;器,就是工具,就是方法。
何謂檔案館發展之“道”與“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負責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圍內的檔案。”這實際上明確指出了檔案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不管如何發展,檔案館都要體現科學文化事業屬性,都要把分管范圍內的檔案收集進館,把檔案管好、用好。這是檔案館發展的根本和靈魂,也是檔案館發展的“道”。檔案館發展的“器”,是指為推動檔案館的發展而建立的規章制度,實施的改革措施,開展的系列活動,等等。檔案館的發展,必須要有正確的“道”來指導,同時還需要先進的“器”保證推進。
近來全國大部分地方檔案館工作人員過渡為公務員。業內部分同志認為,既然檔案館工作人員已經轉成公務員,那么檔案館就是政府機關的一個組成部分了,它就不再具有科學文化事業屬性了。一些同志認為,對檔案館工作人員實行公務員管理,不利于檔案館今后的發展。甚至有人提出,今后檔案館就只要為黨政機關做好服務就可以了,等等。
上述種種看法都是不正確的。其原因是沒有正確領會和理解檔案館發展“道”與“器”的關系。對檔案館工作人員實行公務員管理,是國家為了改善檔案館工作人員待遇、理順檔案局館關系、促進檔案館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政策本身體現國家對檔案事業的重視,對檔案干部的愛護,無可厚非。但這種變化是對檔案館工作體制的適度調整,屬于“器”的范疇,并未改變檔案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檔案館仍然保存著大量珍貴檔案,仍然要開展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編研、提供利用等工作,仍然肩負著傳承文明、資政育民的使命。同時還應該看到,隨著檔案館工作人員社會地位的提高,他們將更加鐘情于崗位,更加忘我地工作,這將成為推動檔案館發展的力量。
當然,對檔案館工作人員實行參照公務員管理,也會給檔案館帶來行政化傾向。如果處理不當,會給檔案館文化事業性質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帶來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創新制度,從機制上消除負面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切不可忘記檔案館的“文化”身份,更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
建國以來,我國檔案館工作體制幾經變遷,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檔案館始終恪守文化事業屬性,始終履行著收集、保管、提供利用檔案的職能。國家檔案局有關部門在總結檔案館工作40年經驗時指出:“堅持檔案館的社會屬性,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確定檔案館的性質、任務和宗旨,是檔案館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毙滦蝿菹?,只要我們緊緊抓住檔案館發展的“道”,不斷改革、創新檔案館發展的“器”,就能夠把檔案館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單位:河南省檔案局業務指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