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的推薦語:寫文章的人都知道題目的重要性,題目是文章的招牌,也是文章的眼睛。這個題目盡管不是春風秋水原創,文章卻比原創者一以貫之將蘿卜的功效和歷史沿革論說到底。這個題目的妙處除了春風秋水說的幾點之外,還帶有劈頭蓋臉、當頭棒喝、不由分說、斬釘截鐵、嘲弄強勢群體的草根霸氣。
這一篇短文不但文字從容老到,而且行文起落有致、一波三折。春風秋水尤其擅長梳理考證之功,對一個平常蘿卜尋根求源,旁征搏引,引帶出中國食療文化的豐厚綿長。
啃你的蘿卜,讓郎中哭去吧!
這不是我的原創性句子,是我在一份報紙里看到的標題。我一般沒有買報的習慣,前天坐公交車沒有硬幣。只好買了一份報。當時也沒看,今天閑在家才翻開來看。
這句子,真真太無厘頭了。太有創意了。
僅僅只是念一遍,就讓人忍俊不禁。
蘿卜,真可謂地球人都知道了。何以啃幾口蘿卜,就可以讓郎中們嚎啕大哭、傾盆如雨呢?其實,報紙的編輯們不是說蘿卜如何功效顯著、包治百病,而是建議大家多吃五谷雜糧,感受秋天的氣息、享受自然的味道。
實際上該報紙所介紹、推薦的三種雜糧乃是番薯、芋頭、南瓜,根本沒有介紹、推薦蘿卜。多少有點狗頭羊肉的味道。
味甜、脆嫩、汁多的蘿卜,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蔬菜了(如果至今尚有人還不認識蘿卜的話,強烈建議去菜場看看)。蘿卜葉子,青綠色,呈羽狀分裂,被粗毛,側裂片一至三對,邊緣有鋸齒或缺刻。其肉質、形狀大小不一,有白色、上青下白、外青內紅、外紅內白、皮青肉紫等,據說前蘇聯和法國還有黑皮蘿卜。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紅皮青葉、白皮青葉的蘿卜。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說的就是人們對蘿卜的特殊情感。蘿卜又名萊菔、羅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食用歷史。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編修的《如皋縣志》載:“蘿卜,一名萊菔,有紅白二種。四時皆可栽,唯末伏初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堅而辣。”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人們發明了蘿卜的各種食用方法。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就記載當時的“州橋夜市”有賣“姜辣蘿卜”。清代吳其浚在其《植物名實考》中就北京“心里美”蘿卜記載到:“忽聞門外有‘蘿卜賽梨’者。無論貧富髦雅,奔走購之,唯恐其越街過巷也。”他對蘿卜的評價是“瓊瑤一片。嚼如冷雪。齒鳴未已,眾熱俱平。”汪曾祺在《蘿卜》一文中回憶道,1948年他到北京的時候還聽到“蘿卜賽梨”的吆喝。“(蘿卜)用手指頭一彈,當當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響。”
蘿卜入藥始見于南朝梁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大致說來,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于食積脹滿、痰咳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頭痛、小便不利等癥。長期以來,人們對蘿卜的治病作用較為重視,民間有諺云:“十月蘿卜賽人參,”“入秋蘿卜勝良藥,”甚至還說“蘿卜熟,醫生哭。”“蘿卜上了街,藥鋪取招牌。”“蘿卜出了地,郎中沒生意。”“蘿卜上市,醫生沒事。”“蘿卜進城,醫生關門。”“蘿卜一味,氣煞太醫。”“吃蘿卜喝喝茶,氣得大夫滿街爬。”這些話固然有夸張之處,但可說明蘿卜的藥用價值頗大。元代詩人為了贊美蘿卜還寫下過這樣的詩句:“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本草綱目》說:“(蘿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詳之,豈因其賤而忽之耶。”現代研究。酸蘿卜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脂肪的消化;又能防止膽石的形成,膽石患者不妨適量地吃些酸蘿卜。
時下,正是蘿卜上市的季節。每當在菜場看到蘿卜,就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啃蘿卜的情形。在田地里拔起一個蘿卜。甩去土塊,也不沖洗。只是將膝蓋一抬,雙手握著蘿卜的兩端,用力往膝蓋上一磕,“咔嚓”一聲蘿卜從中間斷開,露出了流淌著汁水的蘿卜肉。從磕開處連皮帶肉一口啃下去,咬下蘿卜肉后隨口將蘿卜皮吐出。或是如剝甘蔗般先用牙將蘿卜皮剃掉,然后大快朵頤。如果拔到是一個甘甜多汁的蘿卜,那叫一個爽啊:如果拔到的是一個水分較少而辛辣的蘿卜,則辣得直吐舌頭。
秋冬季節,氣候干燥,天氣寒冷,容易上火,而吃蘿卜能生津、潤喉、消渴。“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那么現在,啃你的蘿卜,讓郎中們哭去吧。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