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東有古城召陵。千百年來。它在召陵會盟的真實和召陵雪霽的虛幻中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如一座海市蜃樓般帶著歷史的輕云薄霧輕倚在茫茫平原上滔滔沙河的臂彎,風起了,云散了,日落了,月圓了,古城召陵變了,但蘊含在古城中的歷史的輕云薄霧還時常浮現在我們眼前。
2006年夏天,帶著好奇與向往,沿著新修好的公路向東一路尋覓,終于見到了這座鮮活地存在于史書上的神秘古城。
這里就是2000多年前齊、宋、魯、陳、衛、鄭、曹、許八國諸侯與楚國會盟的地方!
見到古城的時候很有些意外,我們驅車從它的身旁走過,又從它的城中心駛出來,可是卻全然不知,又向路邊一位老人打聽它的所在,老人指著我們身后的方向說:那就是。轉過身去,仔細辨認,才在郁郁蔥蔥的樹木下隱隱約約地看出城墻的樣子,一個古城的輪廓也呈現在眼前。飛快地朝著城墻的方向跑去,好像見到了久別的朋友一般。
這是古城的最北面,城墻內村莊的名字叫老寨。古城方圓六公里,現在依稀可以看到圓形的樹林環抱著原古城里的幾個村莊,召陵村是它的中心。不論是輕倚在古城墻旁,還是手撫著殘存的明代石碑。召陵都給我遙遠的感覺,我知道這感覺來自于它悠久的歷史。
歷史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感嘆與沉重!
就在這里,在2662年前夏天的酷熱里,發生了一件驚動當時中國的大事,它就是召陵會盟,從此,召陵會盟這件被載入《左傳》、《史記》的歷史事件使“召陵”這個地方聲名大振,“召陵”和“召陵會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現今召陵村的一明代的石碑上說到了會盟這件事。清代郾城進士陳金臺撰寫的《郾城縣記》也對此大書特書。至今,召陵會盟依然是我們炫耀歷史悠久的重要資本。
其實,在公元前506年春,晉、齊、魯、宋等十八國也在召陵會盟過,他們在一起也是商議伐楚事宜,但這次會盟遠沒有齊桓公時的會盟有名,因為,齊桓公時的召陵會盟是華夏諸侯第一次聯合抗楚取得的成效,迫使楚國暫時中止向中原擴張,其意義自然非同一般。之后,齊桓公又先后召集了首止會盟、洮城會盟、葵丘會盟等,齊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完全的鞏固。
齊桓公來到召陵的時候已是齊恒公三十年。他是在齊桓公七年時稱的霸。當時的齊桓公稱霸日久,對于伐楚,是充滿自信的。齊國之外諸國,一召既來。其中許穆公抱病帥師來到蔡國,終于甍于蔡,其精神可佳,齊桓公之號召力也可見一斑了。用齊桓公以后的話說,他的號令是諸侯所不敢違抗的。
齊國與周王室的關系是有些特別背景的。當年周文王、武王剛剛創業時,曾得力于姜太公,所謂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居多。太公是周文王在渭水邊發現的人才,因有功勞而被封于齊。以后周室給了齊國很大的權力。
周平王東遷至洛邑后,周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周天子所享有的天下共主的資格也漸有不保之勢,只有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強盛。當時北方晉國內亂,秦國秦穆公地處偏遠,南方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占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唯獨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會盟。而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治國有方。國力昌盛,各國諸侯無不賓服而來會。召陵會盟后幾年,齊桓公驕傲地宣稱:寡人南伐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支、孤竹國;西伐大夏,遠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敢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之會三次,乘車會盟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于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呢?要不是管仲巧妙攔阻,齊桓公就要去封祭泰山了。從此。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出齊桓公在召陵會盟時的心態了。
最能看出齊桓公當時心態的,是在召陵會盟時齊桓公與楚國大夫屈完的一段對話。屈完奉楚成王之命前往齊師,齊師退到召陵駐扎,齊桓公排齊了列國軍隊,和屈完坐在車上觀看。
齊桓公對屈完說:難道這次用兵是為了我自己嗎?這是為了繼承先代的友好,與我們聯盟吧。怎么樣?
屈完對齊桓公說:你肯讓我們的國家也承受到恩惠,不輕視我們國君,那正是我們國君求之不得的事啊。
齊桓公說:用這么多的兵力來打仗,誰能抵抗得了呢?用這么強的兵力來攻城,什么樣的城不可以攻克呢?
屈完說:你若用德安定諸侯,誰敢不服?你若單純靠武力的話。楚有方城的山作城壘,有漢水可以作豪溝,雖然人多也是沒有什么用的。
我想當時齊桓公聽了屈完的話,一定是目瞪口呆了。
最后,屈完與諸侯會盟。召陵會盟是一次兵車會盟,齊桓公共有三次這樣的會盟,另外兩次是平宋亂的北杏會盟和伐鄭的新城會盟。盟。是古代諸侯在神前立誓締約的稱呼。先在地上鑿一方形的坑,在坑上殺牲,割牲左耳,盛在珠盤中,用一種食器取血盛其中,用血寫盟書,再以指蘸血涂于口旁讀盟書。屈完與諸侯會盟,大概也是經過這些環節的。
在召陵會盟前是發生過一些特別的事情的。齊桓公的夫人蔡姬喜水,一次。與桓公在船上游玩,忽然興起,蕩起船來,齊桓公害怕。讓她停下,她卻不聽,桓公憤怒,將她送回娘家蔡國。誰知蔡侯卻將蔡姬嫁給了楚成王。已為霸主的齊桓公怎能忍得下這口怨氣呢。
《戰國策》說: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蔡是楚爭霸中原的前哨。蔡潰后,齊桓公伐楚。關于桓公伐楚的理由,楚國也是不明白的,楚成王派人到軍前說:你們處北方。我處南方。風馬牛不相及,沒有想到你們來到我們的地方。為什么呢?
管仲代為答復說:周召康公命令我的先公太公說:天下諸侯,有罪可以討伐他們。東到東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久已不貢包茅,使王的祭祀沒有可以縮酒的東西。昭王南征不復。這是為什么呢。
楚人回答說:貢品沒有進貢,是我們的錯,怎敢不供給?昭王南征沒有回來,請你們向水旁的國家去查究吧。
當年周昭王南征,人們痛恨他腐敗,給他乘一只膠粘的船,船行到江心,沉沒了。此事與齊桓公伐楚相隔幾百年,齊不過找一個借口罷了。
齊國伐楚,聯合了八國諸侯,可謂人多勢眾,又為何來了蔡國卻同意與楚國會盟呢?這與楚國的實力不無關系,楚成王時,楚國已經很強大了。
在召陵村的普照寺內,我們看到了一段大明成化十五年的石碑上的記載:召陵城在縣治東三十里許,遠近崗巒迭起,雄視四方,春秋諸侯會盟之所……是不是在明代的時候這里還是崗巒迭起呢?說文說:陵,大阜也。阜,大陸山無石者。這種地形在中原是極其罕見的,史載盛夏之夜,有時會看到白雪籠蓋在召陵崗四野。直與天際相連,轉瞬即逝。給人以仙境般的感覺。
在召陵古城西北不遠處的許莊,誕生了一位世界級的名人許慎,他所著的《說文解字》至今還對漢文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許慎也一定關注過發生于他故鄉附近的召陵會盟,會盟的諸侯卻不會想到在21世紀初以召陵命名的新區成立了,古老的土地披上了青春的盛裝,成為招商引資的熱土。
以前也曾坐車從召陵經過,好奇地看著高聳的煙囪和碼放整齊的土坯,看著土坯旁忙碌的人們,內心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痛惜,如今的召陵崗已不是齊桓公眼中的召陵崗了,它的春秋諸國軍隊的車馬踏過的泥土在高溫下變成了塊塊紅磚,隱匿在城市的喧囂中了。
古城墻上居住著許多人家,初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有些遺憾,轉念一想,是不是要感謝這世代居住在城墻上的人們呢。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的居住才使得我們有幸能看到殘存的古墻吧。
站在城墻下,一眼便可以看出其古老的,其不同于其他土地的泛黃的色澤,很容易使人想到發黃的古書,而千百年來風雨侵蝕而成的皺折,又使人想到老人臉上的皺紋。它太古老了。走近它的時候,你想撫摸它的手忍不住會停在空中,你擔心驚醒它千年的古夢,你弄不清時空帶給它的到底是堅強還是柔弱,生怕一伸手就傷到了它。
撥開古老城墻腳下叢生的野草走近它有幾許艱難,我看清了千百年來陪伴它的野草、小樹,它們的枝葉不算繁茂,但卻透出倔強。一年年,它們榮了枯,枯了榮,我相信它們也一定是一代代地傳下來的,如人類一樣一代代地走到今天。歲歲年年,古城墻睜大古老的眼睛,無奈地望著眼前發生的一切,一個老人走過來了,一個孩子在他的身邊長大成人……看著眼前發生的變化,它是不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它目睹過一代霸主的雄風,啼聽過2000多年來的風聲鶴唳。它存在于我們之前,又將消失在我們之后。在它的身旁,我們又似乎清晰地看到春秋諸侯軍隊排著整齊的戰陣走過來了,車輪滾滾,戰馬嘶鳴。滿目塵煙……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