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彝仲。黃先生于1940年春進入西遷重慶的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第一期檔案管理訓練班學習。兩年后,黃先生和另外6名同學順利畢業,成為中國檔案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畢業生。畢業后,黃先生留校任教,并任檔案管理短期職業訓練班前兩期的導師。1953年調入西南師范學院任教。在以后的歲月中,一直執教于西南師范大學圖書情報系。
2 《檔案管理之理論與實際》。鑒于當時檔案管理類書刊缺乏,黃彝仲先生利用工作之余,編著了《檔案管理之理論與實際》一書。“旨在開荒而已”。該書最初于1947年1月由南京德新印務局出版,后于1958年7月作為檔案學舊著十三本之一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翻印。
該書內容完備。《檔案管理之理論與實際》共六章,各章節排列次序,系按檔案管理的實際程序而定,使讀者讀后對檔案管理有一個系統的概念。第一章是概論,闡述了檔案的功用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檔案室的組織與人事問題,提出了人員應具備的條件。第二至第五章,是檔案管理的諸多環節,檔案之點收整理與登記,檔案之分類,檔案之編目,檔案之保藏與應用。這四章系統講述了檔案管理各個業務環節的意義、重要性、原則與具體方法。其中分類與編目兩章,闡述最為詳細。講解比較透徹。第六章是附錄,分別是檔案編管程序、檔案應用程序、檔案管理方法、檔案調查規則、檔案管理工作競賽辦法、本式案卷登記目錄和本式分類目錄等30種資料。
3 該書理論與實際并重。該書理論與實際并重。“俾能相互啟發”。作者開篇明義,“檔案之功用。多因觀點與立場不同,持論見解,互有差異。各以其自己之主觀,強調其作用……蓋檔案乃行政機構,于其業務推進中所產生之文書資料,其所需要加以保存與管理,當是為供辦理各種公務之根據與參考。此實系檔案之主要功用”,“惟如何始能發揮檔案之重大作用,則須視管理方法之是否科學化為依歸”,寥寥數語點透了重要的理論,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闡述:“我國歷來對檔案管理問題不重視。致毫無成績可言。檔案管理為行政事務中重要之一環,因管理不善而影響行政效率之提高,關系甚大。今后若欲加強行政效率,推動事務,非由健全檔案管理一途人手,殊難見成效”。
作者還對檔案室的組織與人事問題做了闡述,解釋了現狀的不足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今后宜將檔案室之組織擴大,辦理人員之職位及待遇,亦應予以提高,既經重視,必能容納人才,有良好之成績表現,達成增進行政效能之任務與使命”。除了在第一章集中闡述理論問題外,作者還在介紹檔案管理的諸多環節時先闡明一些理論,言簡意賅。比如,在闡釋檔案分類理論時,鑒于以圖書管理方法套用檔案管理之弊病,作者著重提出檔案與圖書管理之區別,“檔案分類與圖書分類不同之點,即檔案分類必須尊重檔案產生之歷史,不能紊亂其原來之系統,此為檔案分類最基本之要則,亦為檔案分類之特有要則,為圖書分類所不能適用者。分類自應以內容性質為主,但亦必須能表明有檔機關之行政目的”。這種思想體現了來源原則在我國機關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上個世紀40年代檔案管理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概貌。再如,作者在解說檔案編目時這樣認為,“而檔案編目為整個處理過程中最繁雜而最重要之工作,且為檔案管理得失之關鍵”,一語中的,然后再一一解釋檔案編目之要點。
雖然當時曾有人在《中央日報》上評價該書時認為。“本書內容,就整個而言,還是偏重于實際方面的多,談及理論方面的較少”。不過同時又說:“本來檔案管理就是一種實際的事務,理論與實際必需相互配合,始能闡發詳盡”。教育部李覲高在為此書做序時曾給予了高度評價:“今之侈談檔案管理者眾矣,類多理論實際,囿于一偏。是書所陳,足祛此弊,精義所在。稍事瀏覽,自能得之,不具書”。
該書按檔案管理的實際情況對諸多環節一一闡述,并詳細介紹了分類與編目兩方面的內容,之所以這樣,正如作者在“例言”中所說的“因其特別重要而較專門之故”。當時就有人對此書如是說,“本書內容之具體,系統之清晰,均較現在坊間所出版之檔案管理書刊為簡要切實。這當然是編者多年從事此種工作之成果”,現在看來。這樣的評價并不過分。另外,作者在附錄中附有“檔案管理工作競賽辦法”,令人耳目一新。70多年前就有這樣的激勵辦法,實屬難得。
當然,該書也存在一些問題。除了局限于機關檔案管理以外,該書第四章有第八節,但不見第六節和第七節,不知道是筆誤還是出版時刪掉了那兩節的內容。該書目錄沒有列出每節的內容,只有每章的標題,所以看不出來問題出在哪了。此外,附錄資料中過于簡潔,有一些僅僅存目。不過作者在“例言”中說,“本書限于印刷篇幅,刪減之處不少。尤以附錄一章,系集納各種有關檔案管理之實際材料,未能全部排入,深引為憾”。可以理解,但終究留下了遺憾。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務處 來稿日期:200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