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國史館”等3個主要檔案機構的收藏現狀進行了介紹和分析,認為其對歷史檔案的管理以為史學研究服務為出發點,總體上以歐美國家的檔案工作為楷模,并積極引進應用信息化技術,但也保留了一些舊中國時期的做法,可供我們參考借鑒。
關鍵詞:民國檔案 臺灣
1949年蔣介石政權撤離大陸時,將其黨政中樞機構包括蔣介石本人的大批重要檔案攜帶到臺灣,這使臺灣成為民國檔案的主要收藏地之一。收藏這些材料的機構主要有“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和中國國民黨黨史館。3個館因其館藏的重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臺灣對歷史檔案的管理水平。2007年11月間,我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邀,到臺灣查閱民國時期史料,順便也考察了上述機構。
“國史館”的歷史可追溯到辛亥革命時期,1947年正式成立于南京,1957年在臺復館。它位于臺北市南遠離市區的大崎腳山腳下,館舍建在頗陡的山坡上。幾幢小樓分別以歷任館長的名字命名。從我住的中研院到那里要坐公交車轉兩次地鐵。再轉乘公交車方能到達。這樣的選址恐怕也是出于“備戰”的考慮。該館主要職能是“掌理纂修國史事宜”,故在沒有“國家檔案館”的情況下。由它負責收藏國民政府和各部會及臺灣省政府的檔案。據介紹,它的庫房面積約2000平方米,館藏有1000多萬件,130多個全宗,分為一般檔案和特藏檔案。其中最著名的是蔣介石檔案。蔣介石一生比較注重積累保存其個人材料,來臺后這些檔案存放在大溪,故以“大溪檔案”聞名于世。1995年移交給“國史館”。后正式命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現已向學術界提供利用,開放的文件有12,437份,照片5萬余張。
近史所收藏的主要是自清末、北洋到國民政府的外交、經濟部門的檔案,還有一些名人捐贈的個人文獻。其中外交、經濟兩方面的檔案有34萬余份。中央研究院遷臺后,1955年2月成立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1965年4月正式設所?;I備處主任并出任首任所長的郭廷以先生從其治學理念出發,十分注重搜集第一手的原始史料,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故在1955年與臺灣當局“外交部”洽商,接管了原由該部保存的清總理衙門、外務部和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檔案。1966年起,又從“經濟部”接收了自清末至民國的商部、農商部、實業部、經濟部等單位的檔案。之后又陸續接收個人及團體捐贈的資料。為了保存這些珍貴檔案,近史所在1958年12月設立檔案室。并在1988年2月于臺北市東郊舊莊的中研院大院內,緊挨近史所和郭廷以圖書館建造了檔案館新樓,占地5000余平方米。
國民黨黨史館的位置與上述兩館不同。它位于臺北市中心的原中央黨部大樓,緊鄰現在頗受關注的中正紀念堂,面對“總統府”。2006年國民黨將中央黨部大樓出售給長榮集團,改為張榮發文教基金會所在地。協議規定國民黨可繼續使用該樓兩個樓層10年,這樣黨史館就沒有隨黨部搬遷,繼續設在該樓的第七層。它收藏有300萬件檔案。雖說都是該黨中央黨部的文件,說來好像僅是一黨文獻,但由于國民黨在大陸實行“黨治主義”。所以它們實際上是與整個國家緊密相關的。
這三個館雖都是保存歷史檔案的機構。但性質各異。因此在檔案管理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大的區別。
從體制和規模上說,“國史館”是政府機關,相對規模最大,體制上也最齊全。它直屬于“總統府”,館長為特任職政務官。下設修纂、審編、采集、秘書四處及政風、人事、會計三室,有纂修、協修、助修等職,總數達100余人。2004年在本土化影響下,為加強臺灣史研究,將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改隸“國史館”,更名臺灣文獻館。
中研院是官方學術機構,近史所檔案館的經費也有保障。其人員編制視工作項目以定。目前經常性工作人員有16人。連臨時雇用的共30人左右。
而國民黨黨史館因國民黨已處于在野地位,只能算是一個民間法人團體附屬機構。目前國民黨經費緊張。即使所藏檔案極其珍貴,也只能配備1個館長加2個帶志工性質的工作人員。保安工作則交由整個大樓的保安人員負責。但就在這樣情況下,他們仍堅持向社會開放利用。
在管理上,臺灣與大陸的做法可說是大同但有一定差異。
首先從收集方面看,臺灣官方歷史檔案的收藏應歸何家機構負責。在相當長時間內似無統一方針,直到今天才逐步明確。后果是同一全宗往往分在不同機構保管。
“國史館”在大陸時期,征集了大批中央政府機關的非現行文件,現在還根據“《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負責保管“總統、副總統”的文件。這里所說的“文物”,“系指總統、副總統從事各項活動所產生而不屬于檔案性質之各種文物,包括信箋、手稿、個人筆記、日記、備忘錄、講稿、照片、錄像帶、錄音帶、文字及激光視盤、勛章及可保存禮品等文字、非文字數據或物品?!边@就說明。他們所說的“檔案”。僅指官方正式文件。范圍遠窄于我們的定義。上述在我們看來也屬檔案的材料就和“總統、副總統”任職期間產生的官文書相割裂。尤其是在1999年臺灣當局制定“《檔案法》”,建“檔案管理局”并附設檔案庫后,中央機關檔案先由該庫選擇收藏,剩余的才交“國史館”選擇有史料價值的保存。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的情況也是如此。它的主要館藏是由近史所與“政府”部門自行協商接收而來。其中相當多的是國民政府時期的文件,如民國實業部、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等單位的檔案中,許多是1938年后的文件。而這些部門還有不少文件由“國史館”收集,并建立全宗,文件的形成時間也有重合。
這樣的情況,說明了在相當長時間內臺灣當局延續了當初在大陸時的作風,即對歷史檔案并不重視,收集整理歷史檔案的工作主要由學術性機構團體進行。其結果與當今檔案學普遍認可的檔案管理要“集中、統一”原則,同一全宗的文件不可分割原則。當然是不相吻合的。
分類編目上,“國史館”將檔案分為全宗、副全宗、系列、副系列、副副系列、卷等層次。同一層次劃分存在標準不一的現象。
“國史館”對檔案的著錄采用EAD系統進行。按其解釋:“所謂EAD是EncodedArchivalDescrilation的縮寫,中文譯為檔案描述編碼格式,其定義是‘EAD是一組規則,用以指定檔案檢索工具的智能及實體部分,以使其內部所包含的信息能夠以可預期的平臺無關的方式被搜尋、檢索、顯示、交換’”著錄的內容與大陸檔案機構大同小異,但對文件不標文種而只摘由,有的著錄人員所寫摘由相當長,近乎文件內容。總體上看,由于著錄人員的素質較高。因此著錄的質量也是相當不錯的。
近史所則將館藏內容分為外交、經濟、民間資料及中外地圖四大部分。之下分為全宗、系列、宗、冊。所謂“宗”即關于某一問題的全部案卷。檔號稱“保管號”,由于它的館藏數量不如“國史館”。所以僅9位數。
從以上情況看。作為歷史檔案的收藏機構,分類著重的是反映歷史事件,而不注意如何反映檔案形成機關本身的情況,因此分類上沒有“年度”這一層次。這種情況很可能在立檔案單位時就已存在,而這是舊中國的一種普遍現象。殷鐘麒先生在評價“類戶分類法”就已指出。
在保護條件方面,我蒙準進入近史所檔案館和國民黨黨史館的庫房,前者一開始就是按專用庫房要求建造。在二樓至四樓設有回型庫房,各種設施一應齊備。后者雖處在一個綜合辦公樓中,但庫房本身條件還是不錯的?!皣佛^”房屋整體相對陳舊,不過因其敏感性。不便提出進內參觀,只是聽取介紹而已??磥黼m然三館情況不一,庫房都還符合檔案保護要求。如無窗戶、恒溫恒濕,裝備密集架和硬紙卷盒等。和歐美國家相比并不遜色。
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2001年臺灣“國科會”推動“典藏數字化計劃”。幫助各典藏單位將重要文物、檔案數據數字化。通過此計劃資助,“國史館”已完成國民政府、蔣介石、資源委員會和臺灣省政府檔案數字化,近史所正在進行“近代外交經濟重要檔案數字典藏計劃”,預計5年完成外交檔案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的數字典藏。同時,也實現了遠程網絡檢索,而且是到文件級的。不過“國史館”檔案因其網站的域名為gov.tw.大陸無法連接。國民黨黨史館則不能得到上述資助,所以至今還是用卡片檢索,也不具有“國史館”那樣的專門網站或近史所檔案館式的二級網站。目前他們和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合作,分期將檔案拍攝成縮微膠卷和數字化。胡佛研究所承擔資金,派人到臺北工作,并取得縮微膠卷拷貝的保管權,將來就可在美國利用這些文件了。
不管臺灣在檔案業務或檔案學方面達到的水平如何,客觀地說,在我所到的幾個檔案機構中,為用戶服務這方面是做得比較到位的,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地方。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都很熱情。對業務也很熟悉。用戶提出的合理要求或咨詢。一般都會得到圓滿解決。另外在開放程度上,像“國史館”這樣的最高層次的檔案館庫,對一般民眾都是開放的。大陸學者前往查閱。需出示臺方具有相應資格機構的介紹信。不過手續是很簡單的。這些機構也有自己的編研任務,但只要開放政策允許利用的材料。總是提供給用戶,不致因館內需要而拖延甚至藏匿。近史所副所長謝國興先生向我介紹說,歷史文獻就是要向大家公開,不要怕別人利用這些材料而影響自己的研究工作。所以近史所在做檔案上網的工作,登錄后可觀看原文。
利用檔案都是無償提供的,不收取什么調卷費或保護費。復印費用也很合理。在“國史館”復印1張A4紙的價格是1元新臺幣,合人民幣2角3分??紤]到臺灣的物價和收入水平。這應說是相當低廉的。
綜上所述,臺灣對歷史檔案的管理以為史學研究服務為出發點,總體上以歐美國家的檔案工作為楷模。并正積極引進信息化新技術,但也保留了一些舊中國時期的做法。可供我們參考借鑒。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歷史系 來稿日期: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