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詳細分析了三種災備中心建設模式。根據我國國情提出檔案館宜采用共建模式,并具體說明了共建的幾種方式。
關鍵詞:災備中心 檔案館自建 共建 外包 建設模式
目前,災難已經呈現多元化,除了相對概率較低的地震、臺風、水災等自然災害;更為常見的則是網絡病毒、設備設施損害、系統故障或人為破壞等無法預料的事故,而任何異常變故都可能威脅檔案館的數據安全,造成大量數據的丟失,影響檔案館的收集、傳輸、利用服務等工作的開展和運轉。因此,認識到災難因素的多元化,才能充分認識到建設災備中心的必要性。
1 檔案館數據備份的現狀
有資料指出:檔案館進行本地備份、本地保存的占10.71%,本地備份、館內異地保存的占89.29%,本地備份、同城異地保存備份件的占10.71%。但這幾種備份方式的特點和安全性大不相同。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檔案館是以本地備份、館內異地保存為主的備份方式,雖然成本較低,但防災范圍有限。若遭受火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這種備份方式就形同虛設。把握好距離,確保主數據中心遭受災害破壞時,不會波及備份數據中心。“有人認為。該距離不得小于20公里,100公里以外的災難備份是發展趨勢。有文獻指出:若防火災。距離只需幾百米:若防水災,距離應不小于數公里以上:防地震。則需幾百公里距離以外。”
2 備份中心的三種建設模式分析
為了保管好檔案數據,保障數據安全,備份成為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許多商家看準了這一市場,推出了不少備份技術和方案。我國檔案館需要什么樣的建設模式和備份方案,應根據各省市的基礎設施、經濟實力、管理人員素質等情況來分析,畢竟適合本館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特點建設才是最好的選擇。
備份中心的建設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自建、共建、外包。從國際上看,特別是美國,災備行業已經比較成熟,外包是災備中心建設的主要方式。而我國的災備中心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自建是主要的方式,同時有一部分外包,至于共建,目前的案例很少。
2.1 自建災備中心模式
自建,各個檔案局(館)自行建設和運營的模式。其特點:
2.1.1 一次性投資巨大。災難備份中心的資金投入涉及建筑工程、機房配套工程、IT系統投入、通信網絡設備投入。這筆投入是為小概率的事件準備的,平時都處于閑置狀態,導致總體投入成本(TCO)和投資回報率(ROI)不對稱,災備中心資源利用率低。也不能對檔案信息化建設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
2.1.2 運營成本高。災難備份中心每年的運營費用主要包含:房屋、設備的維護、折舊費、人員的工資、水電費、通信費等。像摩根斯坦利采用的使用高速通訊線路備份數據的方式是需要付出相當代價的。
2.1.3 專業技術及實施難度大。因為建設災難備份中心涉及中心基礎建設、IT系統建設等多方面工作。同時還要與當地政府、電力和電信部門合作,其具體的組織和實施有一定難度。而且,如果沒有精深的理論作基礎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作支持,災難備份系統的規劃、設計、實施和管理將會有很大的難度和風險。
2.1.4 建設周期長。災難備份中心具有自己獨特的選址、建設要求。一般而言。從選址開始,新建災難備份中心需要12個月以上的時間。
2.2 共建災備中心模式
共建,兩方組織(部門)或幾方組織(部門)共同投入資源建設備份中心。如同系統內的集資共建、跨系統橫向集資共建和互為備份存儲基地,可以節省一部分基礎建設的投資。在金融業內,香港中資銀行曾經做過嘗試。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葉,共建或互為備份的模式已基本消失,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2.2.1 災難備份中心難以達到標準。災難備份中心除了要具有一般數據中心的運行環境外,還要在選點、基礎設施及支撐業務運作配套設施等方面符合災難備份的需求。
2.2.2 技術路線不統一。各檔案館隨著檔案業務的發展,逐步走出適合自己的IT技術路線,其硬件軟件平臺、應用軟件、存儲、網絡及維護人員都難以共享和為另一方提供服務。
2.2.3 責任難以界定。互為備份或聯合共建備份中心的模式難以將災難備份的責任劃分清楚,特別是各檔案館可能忙于自己的業務開發工作,為其他檔案館提供災難備份并不是其主要工作職責:而在災難發生后如果不能成功切換,備份方需要負什么樣的責任也難以確定。
2.2.4 技術管理難度大。災難備份涉及到各檔案館所采用的主機平臺、系統、數據庫、應用軟件、災難恢復計劃及災難備份中心運營等專業技術管理能力,在人力資源組織上也有困難。
2.2.5 長期穩定性難以保障。檔案館與其他信息機構之間的競爭模式也在快速轉變中,難以保障相互之間提供長期穩定的災難備份服務。
2.3 外包模式
外包(整體外包)。通過專業的IT服務公司來建設備份中心。
早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內金融行業機構和企業無論大小都自己建災備中心,將會得不償失,建設災備中心應該走社會化的道路。顯然。企業自己投入大量資金、花費許多時間、使用大量運營人員,長期處于待命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是資源的浪費。對于規模本來就不大的公司來說,自建災備中心,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將是難以承受的。而采用災備服務外包的方式應運而生,是值得考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災難備份外包服務具有節省客戶投資(共享資源)。專業化隊伍和完善的服務管理,快速提供災難備份服務,高等級的災難備份中心及完整災難備份服務體系等優點。值得大力推廣和提倡。同時,監管部門通過鼓勵和規范災難備份外包服務,既節省了社會資源,又規范了市場,使得災難備份行業在快車道上得以穩健發展。
根據對國際上先進的災備外包服務模式的研究,其服務方式主要包括:
2.3.1 災備中心共享方式:為客戶提供包括機房運行環境、數據處理設備和通訊端口在內的資源。并且多個客戶共享這些資源,一旦某一或某些客戶宣告災難便可切換到災備中心運行。
2.3.2 災備中心服務器租用方式:為客戶提供具備運行環境的機房空間和服務器租用服務,災備系統主體建設由客戶完成。
2.3.3 災備中心服務器托管方式:為客戶提供具備運行環境的機房空間租用服務,災備系統主體建設包括硬件購置由客戶完成。客戶的災備系統可采用此種方式實施。
2.3.4 災備中心純數據備份方式:為客戶提供一定主機空間,允許其將業務數據備份到災備中心。
2.3.5 災難恢復計劃:災難備份服務供應商會向它的客戶提供災難恢復計劃制定的顧問服務,同時也可以作為單獨的服務進行提供。
3 檔案館災備中心采用共建模式的適用性分析及共建的方式
3.1 檔案館災備中心采用共建的適用性分析
由于檔案業務的特殊性及檔案的原始性、保密性,檔案部門應該采用自建模式,但檔案部門經費拮據、無足夠的高級管理人員掌控數據安全的管理,更缺乏技術力量、技術設備用于長期維護檔案數據,并且備份中心管理人員又長期處于待命狀況,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選擇。
外包雖然可以減少投資并可共享專業化服務,在其他行業(如金融)很受青睞。但在檔案界這種看似合理的建設模式存在兩個致命的弱點:第一,外包公司出于中標和利潤最大化的考慮,在進行方案設計時把關注的重點集中在項目的短期效應和表面功能,缺乏長遠規劃和整體考慮,這種“利潤導向”的后果是長期投資上的浪費;第二,將建設的方案直接委托給外包公司,存在很大風險,外部技術人員由于不了解檔案部門的現實狀況和實際需求,與內部檔案人員的溝通不可能很充分,很容易造成整個建設方向的偏差;第三,暫時缺乏具體的外包規范和準入制度,相關法律保障還不健全。
因而,檔案館部門的數據備份中心建設的最佳模式是共建。
3.2 檔案館災備中心共建模式的方式選擇
大多數檔案館具有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人員技術素質與風險管理水平不高的特點,各檔案館之間建立災難伙伴關系,提倡互為備份、資源共享。共建的方式主要有:
3.2.1 經濟實力強的單位自建,其他部門有償共享。國家檔案館由國家進行投資自建備份中心,其他檔案館將備份數據通過有償服務方式托管給該備份中心。
3.2.2 同系統內的合作共建。同系統的文獻數據具有更多的共同點與合作共建的可行性,可在系統內集資共建遠程異地備份中心并互為備份,達到同城備份與跨城域備份的目的。這種共建模式可以降低備份基地投資成本,通過協議與技術手段有效控制檔案數字資源的流失,還有利于深度開發、開放利用和整合資源。
3.2.3 跨系統(如圖書、情報、檔案)橫向合作共建。由國家統一部署或由本地區檔案館、圖書館自愿集資,選擇最適合本地數據災備特點的地方建立遠端異地備份基地。這種共建模式不僅有利于圖書館、檔案館的優勢互補,從全局上看更有利于節省開支,但不同系統間的溝通、管理較為困難。
3.2.4 互為備份存儲基地。這是從距離和環境差異來預防不可預知的災難。兩個相距很遠且自然環境迥異的單位(圖書館、檔案館或情報中心),充分利用本單位數據中心的設備與資源,存儲其他單位的檔案數據并維護其安全。這種互建備份基地的首要條件是,單位所在地發生自然災難的幾率都很小且實力相當。該合作方式更便于管理,且投資較少。
檔案館通過共建中的參考方式建好災備中心并不意味著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還必須制定災備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包括災備管理的組織架構、相關流程(包括災備預演流程)、相應的崗位職能和考核辦法,以保證災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內容,更要貫徹到實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