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政府與媒體的關系
在美國,政府與媒體處在經常性的矛盾和沖突之中,但這種對立巧妙地在美國國家利益的價值觀上得到協調和統一。“現代國家最完善的例子就是北美。”[1]美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聯邦憲法明確規定:聯邦憲法和聯邦政府在美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聯邦總統擁有“帝王般”的權力。同時,分權制的政體以及新聞媒體無處不在的監督,讓權力受到強有力的約束和制衡,也使社會矛盾的運動得到有效的規范和化解。
1.美國的政府與媒體互不隸屬,兩者之間經常發生沖突。
美國的政治體系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權利中心組成,而公認的第四個權利中心就是新聞界。
美國著名政治傳播學學者大衛·帕雷茲強調,新聞媒體能夠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讓公眾認為媒體報道的內容是重要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政府將其列入工作計劃中,并將政府的表現作為對政府評價的標準。
NBC前駐白宮資深記者約翰·丹西曾有30年新聞從業經驗,他說:“新聞界的作用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的作用很多人覺得像總統那樣。在美國新聞媒體并不是政府或者政黨的一個部分,當然他是獨立于這兩者之外的,也就是說,他不需要聽從政府或者政黨的命令。新聞媒體在一個民主政治體系中,能對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被問及媒體與政府的關系時,《紐約時報》海外新聞編輯蘇珊回答:“一般來講非常緊張。毫無疑問,《紐約時報》之所以跟美國政府之間有如此緊張的關系,是因為《紐約時報》作為一個獨立的媒體,受美國憲法保護,可以自由地發布任何他們想發布的新聞,但這樣有時會令聯邦政府非常惱火,一旦涉及到敏感話題的時候,關系會尤其緊張。舉一個例子,2005年,《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指美國政府在未經法律許可的情況下,擅自秘密對所有海外電話進行了錄音。報紙出版之前,《紐約時報》接到了布什總統的電話,要求撤銷這個報道,認為報道可能影響一項正在秘密執行的工作。經過慎重考慮之后,《紐約時報》最終還是刊登了這篇報道。美國政府非常惱火,但是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
北卡羅萊納州州長政治與新聞顧問麥克認為:“最近10年以來,政府和傳媒的關系越來越惡化,關系越來越壞。”他諷刺說:“傳媒對政治越來越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其他的一些問題。他們現在感興趣的,基本上就是丑聞,丑聞越多他們越感興趣,如果政治跟丑聞連在一塊兒,傳媒才感興趣,否則就不感興趣。”
2.政府與媒體之間的沖突并不影響公眾知情權的實現。
美國著名政治傳播學學者大衛·帕雷茲將美國的記者分別比喻成兩類不同的狗,“一種是政客放在辦公桌上的‘金巴狗’,他們依賴政客的意見和報告來完成自己的報道,只是直接傳達政客的信息,沒有絲毫的分析和懷疑。在布什總統駐軍伊拉克的事件上,他們沒有提出任何的批評;另一種是‘看門狗’,他們認為需要負起責任來,仔細審查政府的成功和失敗,并且報道出來。”當然,在這位學者的眼中,只有“看門狗”才是合格的記者。
NBC前駐白宮資深記者約翰·丹西認為:“新聞最重要的作用是要說出真相,這樣人們才能夠掌握足夠的信心。從人民手中獲得執政權利的政黨,必須努力讓人們去理解,他們為什么要做出他們的這些決定。所以人們才必須獲得真實的信心,這樣他們才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他告誡我們的新聞發言人:“作為發言人你們應該知道的是,你們并不是新聞的唯一來源,也許過去可能是這樣,但是記者是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去獲得真相。記者是非常獨立的個體,你永遠不能阻止他去探求真相。”他以自己擔任白宮記者的經驗斷言:“我想說的是,沒有讓人難堪的問題,只有讓人難堪的回答。”
正因為有這樣的新聞傳統,《紐約時報》勇敢地發表了《五角大樓文件》,《華盛頓郵報》勇敢地揭露了水門丑聞導致尼克松總統受彈劾下臺。現在,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新聞自由的時候,多數美國人會把新聞自由、星條旗、祖國列為國家尊嚴的源泉[2]。
3.因為擁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政府的新聞發布、競選制度和媒體的自由報道構成了美國社會貌似混亂、實質有序的基礎。
政府與媒體之間的“戰爭”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麥克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北卡羅萊納州的州長為了爭取媒體的“正面報道”想了許多辦法,這個州“很流行的一個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娛樂業,就是賽車。州長想如果要到這亮一下相,說不定又會提高一下知名度,但是他又不敢去,因為對去看賽車的人來講,如果州長去了他們一定覺得很討厭,我們是來看賽車的,不想聽政客在這瞎扯。這時州長怎么辦呢?他把自己變成一個賽車運動員,開了一輛賽車在里面轉,轉轉轉一下撞到墻上,差點把自己殺了,然后引起很多媒體的關注,媒體采訪給他一個很大的曝光機會。”
更加應該重視的是,在美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不愿意刊登或播放那些令受眾不快或從內心中感到不舒服的內容。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報道上,記者的框架設置一定會體現出媒體的“主流意識”。
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美國許多媒體配合政府的調子,把美軍進入伊拉克定調為“為伊拉克人民帶來民主和自由的解放戰爭”。雖然也有一些媒體對美軍進入伊拉克的理由提出質疑,但所有媒體在報道這場戰爭中,都對美國軍隊、軍人家庭、美國國旗表現了極大的尊重,絕大多數媒體回避了對戰爭中平民傷亡的報道,絕大多數媒體在報道中大量編發美國政府官員的采訪,刻意冷落反戰的聲音。2003年,NBC解雇戰地記者彼德·阿內特,理由是他接受了伊拉克電視臺的采訪,并在節目中發表了對美英聯軍不利的言論。彼德·阿內特曾經是NBC的驕傲,他對越南戰爭的報道獲得過普利策獎。[3]
蘇珊(《紐約時報》)承認,《紐約時報》在很多情況下,也會接受美國政府的要求。這些情況包括“是否會影響到人身安全或者是其他一些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而“比較重要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20世紀60年代,《紐約時報》在美軍入侵古巴豬灣前夕得到消息,卻不得不因為肯尼迪總統的要求而抽掉這條獨家新聞,應該說,國家利益是這家不遺余力宣揚“新聞自由”的報社始終堅持的原則。
麥克說:“我們這個系統肯定不是最有效率的,但沒辦法,政府就是這樣工作的。”由于黨派政見的不同,由于隸屬于不同的利益集團,在和平時期,在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的內政事務上,美國的媒體對各級政府包括政府首腦進行大量的監督和批評;但在涉及國家利益的關鍵時刻,在戰爭時期,政府和媒體會拋棄黨派和利益集團之間的歧見,在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基礎上采取共同的立場。
以“9·11”事件以后的“反恐戰爭”為契機,美國政府聯手美國龐大的媒體帝國,成功重塑國家形象。政府不是通過新聞審查或紀律約束,而是在國家利益的核心價值觀上,讓眾多的媒體心甘情愿地、自覺自愿地和政府在重大問題上保持同步。
二、美國政府新聞發布工作
美國政府通過規范的新聞發布不斷影響輿論,樹立其在國際社會的正面形象,而國際新聞中心的設置為這一戰略目標提供持續的強大支持。美國國務院國際新聞中心設在華盛頓,負責美國政府的新聞發布,為各國新聞機構的采訪提供相關服務。
每天兩場,雷打不動。這里每天進行兩場的新聞發布,上午10點的是語音發布,中午的是電視直播發布,通過國際媒體的全球化傳播,美國政府的聲音源源不斷地擴散到世界各地。
敞開大門,一視同仁。新聞發布是美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之一,為以示公允,中心有50名工作人員包括分析員負責分析媒體需求和核實記者身份,只要是來自正規的新聞機構,都可以參加每天的新聞發布,都可以得到美國政府的信息資源。
美國國務卿賴斯的新聞發言人湯姆·卡塞介紹:“如果新聞發布的地方可以容納50個人,就讓50個人進來,先到先得,完全沒有限制。”他強調,“不可以阻止我們不喜歡的記者進來,就像現在我要經常面對一個羅馬尼亞的記者,天天來問一些很難堪的問題,即使不喜歡他,但是還是要每天面對他,工作跟喜歡、不喜歡沒有關系。”
強勢表態,影響輿論。為各國新聞機構提供良好服務,目的是影響輿論,讓美國政府的聲音占據主流媒體的主動地位。
湯姆·卡塞認為,美國政府的新聞發布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讓民眾了解美國政府實施的各種政策,讓大家了解政策的實施。如果沒有民眾支持這些政策,這些政策不可能持續長久;第二個作用就是保持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各國對美國實行的政策和外交都非常感興趣,為了確保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各種政策和外交手段有一個正面的了解,我們希望通過媒體把這里發布的東西以正確的方式傳遞回他們的國家;第三個作用就是希望給媒體一個正確的觀點和理念。”
他解釋說:“為什么新聞的公布每天要做兩次?就是要不斷地回答記者提出來的問題,如果在現場沒有辦法回答,我會記錄在案在下次的發布中再作回答。每天的發言是為了不斷的更新之前媒體提出的問題,做出我們正確的反應。我們想盡力地幫助公眾去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我們有很多的信息搜集部門為發言人提供正確的信息。”
面對難堪問題,他認為“如果你越去回避,造成的負面效果越是厲害。我們和記者是兩個對立面,記者一方總是認為,你告訴他們的一些東西跟他們調查的結果不一樣。這時我就要嘗試把我們的立場很清楚地告訴媒體,甚至媒體放大某一些方面的時候,我會重點強調另外一方面媒體沒有看到的、正確的方向,引導媒體往那個方面報道。”
不搶不等,力求準確。發言人身后配備了龐大的資料搜集與分析團隊,對信息進行處理,統一政府各部門和機構之間的口徑,然后將結果反饋給發言人,發言人再將這個結果提供給公眾。據稱,為保證發言人掌握真實的情況,新聞中心針對亞洲事務領域,每天大概需要搜集高達20多萬條信息。
即使是面對“9·11”等震驚全球的突發事件,新聞中心相關人士堅稱,仍然會將保證新聞發布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湯姆·卡塞回憶說:“當時我剛剛完成工作任務很開心地回來,結果我的‘老板’告訴我趕緊去看CNN的新聞,15分鐘之前世貿大樓被飛機撞了。這是一場新聞的戰爭,大家都在搶新聞。事件發生很突然,我們的壓力非常大。事件發生2分鐘后,辦公室已經收到電話問你們對這個事件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那么為什么布什總統6小時之后才做出反應,是因為當時只是媒體在報道這個事件,并不是美國政府對這個事情做出反應。”他強調:“我們公布的所有的東西都必須是正確的。我要搜集了所有的資料才可以做出反應,新聞發布的時間取決于對資料的搜集需要多少的時間。” 應該看到,因為每天有兩場新聞發布,所以一般情況下,美國政府的新聞發布還是相當及時的。
新聞中心建立了比較高效的糾錯機制。相關人士承認,即使有龐大的幕后團隊給予支持,仍然很難絕對避免出錯。發現發言人出錯的時候,他們采取的辦法是盡可能迅速地公開糾錯。如果是電視直播的新聞發布,馬上在直播中用字幕進行更正。如果是語音的新聞發布,他們會通過電話、傳真、網絡通知媒體:“我今天提供給你的信息是錯誤的,請你更正,這是一個正確的發布資料。”
人選得當,形象誠信。美國政府對新聞發言人的篩選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人選通常具有新聞從業經驗,思路清晰,口齒伶俐,能夠很好地表達政府的觀點,解釋政府的立場,為政府的政策進行辯護。
新聞中心不向媒體提供通稿,新聞發布以記者提問、發言人回答的形式進行,政府立場以發言人的發布口徑為準,這比較好地框定了政府與媒體的不同角色和不同責任,避免了政府直接干預新聞報道內容的麻煩。當然,發現有媒體曲解政府的立場時,新聞中心會要求媒體更正錯誤的報道。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70頁。
[2]《轉型中的新聞學》第61頁,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出版。
[3]《海灣戰爭以來非對稱戰爭中的心理戰評析》,內部資料,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