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化造成我國城鄉教育資源分布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浪費,城鎮小學不能滿足學齡兒童入學需求,城鎮中學升學率的提高越來越受到教學資源不足的限制。在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問題的基礎上。就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量,提出有效盤活存量資源,合理配置增量資源、加強基礎教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強化農村人口思想素質教育的對策建議。就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出擴大名校辦學規模、加大對非“重點”學校的投入力度、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基礎教育;資源分布;偏差;優化配置
中圖分類號:F291.1;C-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1104(2008)01-0128-05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綜觀世界各國的城市化歷程,無不伴隨著教育的發展。城市化需要教育發展提供不可缺少的支撐,也對教育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5年的42.99%,但與中低收入國家組的平均水平52%相比,仍低約9個百分點。不難預見,未來幾十年,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我國還將繼續保持快速城市化的勢頭。城市化對我國教育發展已經產生和還將進一步產生的影響,以及城市化對我國教育發展已經提出和還將進一步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關系到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和質量,進而也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本文探討快速城市化對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提出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相關對策建議,供商榷。
1 城市化造成的基礎教育資源分布與實際需求的偏差
城市化是勞動力從以農業為基礎的活動轉向以工業為基礎的活動這一經濟結構轉變的空間表現,其特征是人口向城鎮的聚集。人口向城鎮的聚集會導致學齡人口地域分布的變化,必然導致基礎教育資源分布與實際需求的偏差。我國城市化對基礎教育資源分布的影響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浪費,城鎮小學不能滿足學齡兒童入學需求
由于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以年輕人及其家庭為主,城市化使得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大幅下降,城鎮小學在校學生數大幅上升(見表1),2005年與1985年相比,除西北地區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他地區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均大幅下降,其中東北地區下降比率最大,為53.96%,其次是華東地區,下降了47.89%,全國合計下降了37.23%;除東北地區城市、縣鎮小學在校學生數分別下降了23.85%、24.97%外,其他地區的城市、縣鎮小學在校學生數均大幅上升,其中東中、華南地區城市小學在校學生數上升比率最大,為120.41%,西南地區縣鎮小學在校學生數上升比率最大,為139.27%,全國合計城市小學在校學生數上升了57.93%,縣鎮小學在校學生數上升了82.42%。
農村小學在校學生人數的大幅下降和城鎮小學在校學生數的大幅上升,造成農村小學教學資源的浪費和城鎮小學入學困難的現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已經出現的這種農村小學資源浪費、城鎮小學不能滿足學齡兒童入學需求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1.2 城鎮中學在校學生數迅速增長,中學升學率的提高越來越受到教學資源不足的限制
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使得城鄉中學在校學生數的增長率出現了較大差異。如表2所示,2005年與1985年相比,全國農村中學在校學生數的增長率為4.21%;全國城市中學在校學生數的增長率為126.52%;全國縣鎮中學在校學生數的增長率為275.92%。其中,農村中學在校學生數增長率最高的地區是西北五省,增長率為29.48%,增長率最低的地區是華東六省一市,增長率為-8.17%;城市、縣鎮中學在校學生數增長率最高的地區都是華中、華南六省,增長率分別為188.17%、438.77%;城市、縣鎮中學在校學生數增長率最低的地區都是東北三省,增長率分別為27.13%、40.45%。
我國城鄉中學在校學生數的增長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從前述農村小學在校學生數大幅下降和城鎮小學在校學生數大幅上升的情況來看,城鄉中學在校學生數增長率的這種差異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城鎮中學在校學生數的迅速增長,使得現有城鎮中學教學資源與實際需求的偏差越來越大,無論“小升初”,還是“初升高”,升學率的提高都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卡在了中學特別是正規中學的校門之外。
2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轉移造成的校舍、師資等農村教育資源的相對過剩,是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大有利條件。我國應有效盤活存量資源,合理配置增量資源,在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努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強化農村人口思想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滿足城市化的要求。
2.1 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加強農村基礎教育
農村基礎教育是農村人口綜合素質提高的主要依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把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農村,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加大了對貧困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依然薄弱,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和教師工資的拖欠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農村學齡人口失學現象還很嚴重。其中,教育經費和教師工資的拖欠,一定程度地促成了農村基礎教育收費相對較高的現狀,而農村基礎教育收費超出農村家庭的負擔能力,又是導致農村學齡人口失學現象嚴重的主要根源。
城市化帶來的校舍、師資等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相對過剩,為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強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首先,我國可通過撤消一些規模過小的中小學,合并一些分布較密集的中小學,進行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整合,實現存量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我國可通過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①,徹底解決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和教師工資的拖欠問題,降低農村基礎教育的收費標準,為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另外,我國可通過宣傳教育,強化農村人口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增加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熱情,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的普及。
2.2 利用閑置教育資源,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服務
我國城鄉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差別懸殊。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5),2004年,我國鄉村農林牧漁勞動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城鎮就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6.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0%。
城鄉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別,以及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的短缺,使得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勞動力轉移出現了供求結構失衡的現狀。一方面,現代工業部門新崗位的增加,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能的勞動力的補充。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缺乏向工業部門轉移的基本素質,主要轉向城鎮的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社會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城鎮勞動密集型崗位不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農村勞動力轉移這種供求結構失衡現狀改善,急需農村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我國應利用農村閑置教育資源,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服務。
2.3 利用閑置教育資源,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服務
我國土地資源緊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我國尤為重要。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豐富,我國的農業生產普遍以勞動密集型的小農生產活動方式為主,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產量低,品質差,進口增長壓力巨大。
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我國農業人口迅速減少,農村勞動力的過剩局面將逐步得以扭轉。隨著農村勞動力過剩這一制約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的消除,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將成為制約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首要因素,需要農村教育發展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前提保障。
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5),截至2004年底,在我國的鄉村農林牧漁勞動者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8.2%;小學文化程度的約占34.9%;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4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約占0.6%,很少有人接受過農業生產技術培訓。
可見,我國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任務十分迫切,也十分艱巨。我國應利用農村閑置教育資源,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服務。
2.4 借助閑置教育資源,強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農村人口思想素質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的落后,農村人口還沒有擺脫小生產者的習慣和心理,農村人口素質的低下不僅僅在于其文化程度和勞動技能的低下,還在于其思想素質整體水平的低下。與城鎮人口相比,農村人口思想素質的低下主要表現在公民意識的淡薄和自強自立素質的缺乏。
第一,公民意識淡薄,存在嚴重的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一方面表現為只關心個人、家庭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對集體事物和公共事物缺乏熱情;另一方面表現為遇到問題想不到依靠政府,不懂得借助相關政策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二,缺乏自強自立的思想素質。一方面表現為大多數農村人口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缺乏創業沖動和致富熱情,甘于貧窮和碌碌無為。另一方面表現為轉移到城鎮的農村勞動力犯罪活動頻繁。在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占案件總數的比例已達到60%以上,個別地提高各級各類城鎮基礎教育的質量,在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上給普通學校以優先考慮,最起碼應做到公平合理,避免馬太效應,實現各級各類城鎮基礎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力求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為社會提供基礎教育資源保障。
應當指出,加大對城鎮非“重點”中小學的投入力度,主要依靠政府,政府不僅應對現有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作出調整,還應在城鎮新增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上給普通學校以傾斜,并應在制度上加以規范,保證各級各類城鎮基礎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
3.3 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調節功能,實現城鎮基礎教育的供需平衡
市場調節是引導資源向效益高、信譽好的部門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徑。多年來,政府有限財力對少數重點學校的支持,造成了我國城鎮基礎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城市化則加劇了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緊缺,并對城鎮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想要盡快實現我國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供求均衡與優化配置,發揮市場對教育資源配置的調節功能,十分必要。
對于城鎮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中市場調節功能的發揮,筆者認為,首先,應允許多種投資主體參與辦學,鼓勵非公立學校的創立與發展,在財力、物力的配置上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非公立學校的發育,既可以減輕政府興辦教育的壓力,也可在城鎮基礎教育中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城鎮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中心城市以及其他發達地區的城鎮,家長承受能力較強,希望其獨生子女享受高水平、高質量的基礎教育資源的愿望較強烈,高水平、高質量的私立學校的發育具有較好的前景。其次,應改革中小學教師的人事管理制度,吸納和聚集盡可能多的優秀師資從事城鎮基礎教育工作,在師資配置上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辦學水平和質量提高的主要依靠,中小學教師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可在實現城鎮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優化配置的同時,強化在崗教師的競爭意識,督促在崗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有利于城鎮基礎教育質量的逐步改善。
4 結語
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基礎教育的發展則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前提。沒有發達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將是空中樓閣,教育發展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制約。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高中教育正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瓶頸。快速城市化對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快區高達80%~90%。
無疑,農村人口思想素質的提高,需要農村教育發展的推動。我國應借助農村閑置教育資源,強化農村人口的法制、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思想素質。
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鎮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城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主要依靠教育發展的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標志之一。伴隨著快速城市化,我國的城市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然而,從教育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我國城鎮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較不均衡,出現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相對緊缺,造成了城鎮小學不能滿足學齡兒童入學需求、城鎮中學升學率的提高越來越受到教學資源不足的限制。
城鎮中小學教育是城鎮教育的重要基礎,直接關系到我國城鎮人口素質的提高,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鎮中小學教育對我國人口素質全面提高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針對目前我國城鎮基礎教育的現狀,筆者認為,可通過擴大名校辦學規模、加大對非“重點”學校的投入力度、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等,實現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3.1 擴大名校辦學規模。充分發揮名校的輻射作用
城鎮中小學中的名校,是經過多年積累發展起來的城鎮重點中小學中的佼佼者,不僅擁有優越的辦學條件、過硬的師資隊伍,還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擴大明校辦學規模增加教育資源供給,可充分發揮名校的輻射作用,在短期內發育形成新的優質教育資源,使新增教育投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名校辦學規模的擴大,既可依靠政府的力量,也可依靠企業組織、個人等的民間投資;既可以在同城展開,也可以在異地進行;既可以是新建形式的規模的擴大,也可以是對原有薄弱學校的重組改造。
3.2 加大對非“重點”中小學的投入力度,實現各級各類城鎮基礎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
從學齡人口的受教育權利的角度看,所有中小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理應享受同等質量的基礎教育資源。然而,我國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的分配并不均等,政府對重點學校的投入明顯高于普通學校,社會各界對重點學校的關注也明顯多于對普通學校,導致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目前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嚴重緊缺的情況下,我國應致力于全面速城市化帶來的基礎教育資源分布與實際需求的偏差,又對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因此,研究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問題,特別是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對我國教育事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文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對我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分農村基礎教育、城鎮基礎教育兩種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
編輯 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