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對河南省一個空心村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從時間和空間擴展的角度對村莊空心化擴展特征進行了分析和解釋。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的擴展時段內,村莊的擴展規模和速度有明顯差異,這與村莊的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有關。在村莊空間擴張的過程中,村莊所處的地形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7村莊居民的建房偏好與行為,進而進一步影響到村莊的空間擴展特征。同時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促進空心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住宅消費需求。居民在建房資金籌備上的提前消費行為又提高了建房愿望。此外,人口增多,家庭結構小型化,居民居住偏好改變等因素進一步深化了村莊空心化,而現有村莊住宅政策的不完善是導致空心化形成的深層制度原因。
關鍵詞:中等收入;丘陵村;空心化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8)01-0170-06
與國外農村居民點演化發展的特征不同,村莊“空心化”是我國農村居民點建設發展中所表現出的一種特殊現象。其所導致的土地利用無序與浪費、聚比下降、住宅缺乏布局規劃等一系列問題對當前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國內不少學者對村莊空心化問題開展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從理論方面探討空心村的形成機理,對村莊空心化的模式、潛育環境、空心化的水平及等級進行分析,從宏觀層面描述空心村的外在特征,探討村莊空心化給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針對村莊空心化存在的問題提出總體的改造措施等,也有少數學者針對村莊空心化問題進行了微觀實證研究。但縱觀已有的研究,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①目前多數研究沒有針對具體發展環境下的村莊空心化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內容缺乏一定針對性。②定量的微觀研究仍比較薄弱。已有對村莊空心化研究的尺度大多集中在對總體區域或鄉鎮一級的村莊空心化現狀特征進行分析,從微觀尺度對空心村的形成階段、擴展過程和擴展機制的分析還不夠細致;③對村莊社會空間關系的分化關注不夠。空心化的過程不僅導致了村莊居住空間結構的分異,同時也導致了各種社會關系的分化。但已有的相關研究較多的關注了前者,對社會鄰里關系的分化問題關注較少。基于此,本文選取了一個屬于河南省中等收入水平,位于丘陵地區的空心村域為研究對象,在進行實際調研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嘗試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對村莊空心化的主要擴展特征進行分析,并對村莊空心化過程中社會空間關系的分化進一步關注,以期通過相關研究進一步分析處于特定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環境下的村莊空心化的擴展特征和形成原因,一方面可以豐富現有村莊空心化的研究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與其他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環境條件下的空心村改造提供對比。
1 研究案例選擇及數據獲取
1.1 研究區域選擇
(1)本文選擇河南省的主要依據:河南省的村莊空心化問題較為突出。目前河南省土地總面積約16.56萬km2,其中耕地面積808.13萬hm2,人均耕地0.086 hm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地矛盾較為緊張。而現有統計表明目前河南省空心村占用耕地高達10萬hm2,各地區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村莊空心化現象。依據河南省空心化的具體問題,對各類“空心村”進行合理改造,置換其中“有效用地”,是緩解人地矛盾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
(2)選擇安陽石棺村的主要依據:安陽市安陽縣蔣村鄉石棺村屬于河南省中等收入丘陵村,目前村莊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一方面地理條件的限制使村莊原有的人地關系相對緊張,截止到2006年村內有耕地面積72 hm2,其中水澆地43.33 hm2,旱澆地28.67 hm2畝,優質耕地比重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村莊有著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經濟發展環境相對較好,村莊附近有多家鋼鐵廠和水泥廠分布。在村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周圍廠礦的建立占用了村莊周圍大量耕地。從1980年以后至今,村莊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28.87 hm2(其中廠礦占地26.73 hm2,道路占地2 hm2),約占村莊現有耕地的1/4。總體來看,村莊外部的人地關系緊張與村莊內部卻存在著較大范圍的“無效用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村莊人地關系內外的不協調進一步深化了村莊人地關系之間的沖突。
1.2 數據獲取
(1)隨機抽樣調查。本文在2007年4月3日~4月10日,針對石棺村的村莊住宅分布和居民居住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共獲取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18份,有效率為98%。居住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①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年齡、性別、婚姻、學歷、職業、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數。②居住現狀基本情況:現居住地情況及評價、住房間數、建房時間、大改造時間、遷居類型、鄰里關系、現有居住條件的評價、建房原因、現有住宅滿意度、建房資金及來源以及未來的遷居意愿。由于實際問卷過程中的有部分調查內容獲取不完整,所以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分析的有效問卷樣本數有所不同。
(2)對村委會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整個村莊自1970年以來的基本發展過程,重點了解住房建設與耕地減少情況,并獲取到相關住房建設的基本數據。
(3)對相關數據結合專題圖制作,形成村莊擴展的空間分布圖,并在具體的分析中結合問卷調查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求更加細致地對村莊空心化過程進行分析。
2 村莊空心化擴展特征
2.1 村莊擴展的時段特征
空心村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在村莊空間結構上的反映。一般來講,空心村的形成要經歷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的時期。處于空心化的不同時期,村莊整體所表現出的特征也有一定差異。由于各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村莊的空心化階段也不一樣。根據基礎調查數據,我們以1970年之前村莊住戶分布為基礎,對當前村莊的擴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在20世紀60年代末村莊約有住戶95戶,但2006年村莊的住戶達到了360戶,當前村莊規模的形成大致經歷了4個重要的擴張階段。從舊村外圍建成的房屋數量來看,1980-1990年比1970-1980年這一階段內的擴張規模有所增大;1990-2000年新建房屋數較多,村莊擴張規模最為明顯;2000-2006年村莊向外擴展仍在繼續,但擴展速度相對1990-2000年這一時期有所減慢(見圖1)。分析其原因,1970年以前村莊主要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為主,這時居民點的形態為散戶自然形成的小型村莊;1970-1980年之間,村莊處于合作化運動時期,這一時期村內的人口和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村莊向周圍有一定擴展,但規模不大;到1980年以后,村莊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增加了農民收入,掀起了一輪農民建房熱,形成部分規模的散戶建房,擴展速度有明顯提高;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的下降,村莊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村民新建房屋的數量也集聚增加,這一時期村莊的擴展速度最快。2000年以后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新房建設數量仍在增多,但速度有所減慢。總體來說,隨著石棺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村莊規模呈現出由內向外不斷外延,新建房屋數量不斷增加,在不同時間階段,其擴展的規模和速度也有明顯的差異。
據調查統計,目前石棺村現有住宅中新建的農宅比例約在50%左右(見圖1)。而根據已有學者對村莊空心化階段的劃分標準,當新建農宅比例在30%~70%之間時,村莊空心化基本處于形成發展的中期,因此按照此種劃分標準,結合目前村莊當前的結構形態,石棺村的村莊空心化比較符合中期階段的特征,在這一時期新建農宅與舊宅的異構化比較明顯。而在空心村的晚期階段,新建農宅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并且新舊農宅將表現出同構現象。因此,當前村莊要達到空心化的晚期階段還要經歷一段較長的過渡時期。在今后仍面臨村莊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如何針對當前村莊空心化中期階段的特征,采取相應的治理及改造措施,避免在村莊未來建設發展中空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是需要首先關注的問題。
2.2 村莊擴展的空間特征
2.2.1 趨于向交通干道擴展
在石棺村住宅不同階段的擴張中,1990年以后住宅開始沿道路兩邊分布,2000年以后新建住宅的交通趨向則表現的比較明顯。隨著現代農村經濟生活不斷發展,居民對外部生活條件改善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這其中交通道路的改善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距離交通線分布能給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方便,同時也可以發展“路邊經濟”,拓寬居民經濟收入來源的渠道。但目前在農村住宅規劃還相對不完善的情況下,“盲目”沿交通線分布也帶來了居住用地缺乏規劃、用地不集約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我們的實地調研發現,分布在村莊內主道路兩側的住房與道路的平均距離只有1~2 m。一方面,住宅與道路之間幾乎是緊鄰而建,沒有機動距離。目前縱穿村內主干道的實際寬度約有13 m,隨著村莊的不斷發展和基礎設施規劃的不斷提高,沿路住宅分布過密、住宅建設無序必然會產生相應弊端,給村莊的進一步發展造成阻礙。另一方面,主干道缺乏完善的整修建設,路面沒有硬化,并且缺乏一定的安全防護標志。惡劣天氣條件下,或黃土滿天或崎嶇泥濘,給居民生產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同時也對沿線耕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占與破壞。
2.2.2 趨于向平整耕地區擴展
從1970年至今,由于村莊擴展占用村莊周圍耕地的數量目前約達到118 828 m2,今后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由于位于丘陵地形區,村莊擴展明顯的方位基本趨于周圍地勢條件較好、自然區位優越、平整耕地分布集中的區域。通過對現有村莊的擴展趨勢分析,石棺村在向西、南等方向的擴展比較明顯,在向北以及東部方向的擴展趨勢不明顯。分析這種變化,其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村莊的地勢“西高東低”。通過村莊已有的地勢特征測量,村西邊界一村中間一村東邊界所在的平均高程分布為:138.5 m~136.2 m~135.4 m,村莊東西住宅分布區域之間就有約3 m多的落差。而空心化明顯的區域基本位于村莊東部,地勢處于較低位置,地勢條件的低洼直接影響到這部分區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最明顯的就是房屋排水不暢。由于空心化區域內的居住環境短時間內得不到改善,導致大多數村民不斷向村西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遷居。另一方面,村莊東部有一定范圍的土坎存在,平均高程約為135.1 m,地勢相對較低且分布面積較大,并沿村莊邊際向東南方向延伸。由于這部分土坎一直沒有平整規劃,不適合居民建房居住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村莊向東、東南方向的延伸。
2.3 村莊擴展結果
2.3.1 村莊內部與外部居住特征差異明顯
經過村莊較長一段時期內時間和空間上的擴展后,村內的空心化區域逐漸顯現。結合對當地的實地調研,我們發現村莊空心化明顯的區域大致位于石棺“舊村”所在地。目前村莊總體的居住面積約有131 78 m2,而空心化區域面積有將近9 045 m2,空心村面積約占到村莊總體居住用地的6.9%。從總體分布特征來看,村莊空心化比較明顯,空心區域面積也相對集中,約占整個“舊村”居住面積的70%;空心化區域內的住宅閑置率達到80%,絕大多數房屋都已經空置或坍塌,土地利用率明顯低效。
此外,空心區域內的居住特征與村莊外圍差異明顯。位于原舊村范圍內的住宅密度相對較大,布局缺乏一定規劃,分布較為凌亂,呈現出“擁擠型”的特征分布。住房平均建筑時間在1960-1970年之間,住房結構多為土房,單戶平均建筑面積較小,約在70m2~80 m2之間;同時舊村內的道路平均在1 m左右,大多比較狹窄,而且暢通度不夠,死胡同較多,造成了居民平常的出行不便。目前空心化區域內的家庭總人口平均為2.5人,年齡結構以老年型為主。通過對空心化區域內住戶調查表明,有70%的老年住戶對現有居住環境的滿意度較低,但對其原有老宅基地卻存在較強的依戀情結,大多數不愿向外搬遷。
2.3.2 居住空間與社會空間關系分化共存
在傳統的村落發展中,由于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同質,村莊和農宅的形態也表現出均衡勻質的特點,同時住戶分布一般會呈現出統一集中、同族鄰近居住的分布特征,而村內傳統的血緣或親緣基礎是維持這種分布的重要紐帶。隨著村莊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居住空間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傳統觀念也在不斷發生改變。村莊空心化的過程中,舊村內居民大多選擇了向外遷移,居住方位相對與原來的集中分布發生了較大變化。基于此,我們對空心化區域內遷出戶(32戶)的遷出方位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原來村內居住相對集中的住戶從舊村遷出后,現居地表現的相對比較分散。從遷移的方向來看,大多數都選擇了由原居地向村邊遷移,只有少數在原住宅周邊另辟地點進行了改造。其具體的分布方位如表1所示。
舊村居民在遷移過程的離散化雖然看似是一種簡單的分布表象,但也帶來了其他潛在影響。其明顯的一方面就是打破了原有村內居民之間形成的各種家族關系和鄰里關系。基于此,我們對目前住戶現有的鄰里關系進行了深入調查。通過調查發現(見表2),在目前住戶的前后左右四鄰關系中,非同族關系比重較大,父子兄弟關系比重較小,同族關系的比重也相對較少(其他因素中我們考慮了住宅周圍的空地等因素)。由此不難看出,在現有的村莊布局中,居民點的離散化導致了親緣鄰近的關系進一步弱化,在未來長時間內也會影響到村莊各種社會或經濟關系的重構。村莊空心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村莊社會經濟結構的空間分異。
3 村莊空心化的形成機制分析
3.1 人口增多,家庭結構小型化增加了建宅需求
通常而言,村莊人口、戶數的自然增長是影響住宅需求的基本因素。而增長過程中伴隨著的家庭規模擴大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又進一步增加了這種需求。家庭規模擴大,結構趨向小型化雖然不是導致村莊空心化的充分原因,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對空心村的形成帶來了必要的影響。通過對石棺村住戶新建住宅原因的問卷分析,促使村民建宅的兩大動機較為明顯。其中原有住房面積小,需要新建住宅的住戶比例占65%;結婚,不想跟父母同住或兄弟分家的住戶比例占19%;為子女結婚準備的住戶比例占12%。由于家庭規模不斷擴大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舊宅面積越來越不能滿足住戶的居住需求。多數年輕人往往在成家后就會選擇從原住宅內搬出重建住宅。調查中發現,家庭人口數在3~4人住戶占到了67.8%,超過6人以上的大家庭(非核心家庭)數量明顯偏少,所占比例在10%左右。一方面由于家庭規模擴大,不斷申請宅基地建房,造成“一戶多宅”的現象突出。另一方面,新建戶從舊村內搬出又導致了空心化區域內的住戶年齡結構以老年型為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舊村區域的后續發展。
3.2 居民消費觀念落后,建房意愿比較明顯
近幾年隨著石棺村周圍廠礦企業的建立,外出打工機會的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住宅消費需求,雖然居民經濟收入并不是恨道,但消費觀念落后,盲目建設的現象卻比較突出。首先村民建新房的觀念較強。通過對建房資金比例的調查發現,有56.8%的住戶自家建房資金積累低于50%,有14.7%的住戶自家資金積累不足總建房資金的1/4。多數村民都存在“即使沒錢也要給孩子先蓋房,以備將來結婚成家所用”的觀念,建房過度消費的現象突出。其次盲目追求住宅面積的增大。2006年石棺村戶均建筑面積約為151.1 m2,比1970年以前戶均住宅面積將近翻了一倍。目前村內多數住戶的住宅為“四合院”分布樣式,房屋問數較多,住宅結構以平房為主,占67%,土房占3%,瓦房占7%,樓房占23%,村莊整體平均容積率較低。通過調研發現,仍有多數村民對現有住宅的建筑面積大小、房屋結構、宅基地大小并不十分滿意,其中對建筑面積的不滿意度為28%,對房屋結構的不滿意度為33.1%,對宅基地大小的不滿意度為23.7%,有了資金“先修房”,向村莊外圍寬闊區域“重置地、再蓋房”的意愿仍較強。
3.3 居民居住偏好發生改變,外遷動力不斷增強
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多數居民除不斷改善住房條件外,對居住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前文的分析我們得出,舊村內存在環境較差,缺乏整治規劃,道路狹窄,住宅建設布局無序,單戶的住宅面積偏小等一系列問題。舊村與村莊外圍環境所表現出的強烈差異,使居民選擇新房宅基地時不對舊宅基地產生偏好。調查顯示,2006年村內農戶在建房時,若使用原來的宅基地,其費用為0元。若從村外購買新宅基地進行重建,其費用為264元/m2。盡管在老宅重建和重新遷居方面存在明顯的建房成本差異,但大多數的居民還是偏向與另申請宅基地進行重建(見圖2)。從對已有居住遷移戶的遷移類型分析,相對與舊宅遷移到村邊的住戶比例最多,約占31.6%。分析其原因,首先由于原有宅基地面積較小,不能滿足村民日益擴大的居住需求;其次,居民多考慮到今后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但舊村內環境與舊村外環境之間的強烈反差,使得村民在綜合權衡后,還是寧愿丟棄舊宅,選擇了向外遷移;最后近幾年村莊周圍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導致耕地邊際生產力逐步降低,進而降低了在耕地上建房的成本,進而又進一步促成了居民占用村莊外圍土地建房的動機。
3.4 居民的居住滿意度降低,舊村引力減小
據調查,目前石棺村還沒有相對完整的村莊規劃,規劃的嚴重滯后影響了村莊生產、建設的有序發展。首先村莊用地規劃不完善,居民建房時產生了較大的隨意性,導致村莊擴展開始沿交通線向耕地內部不斷延伸,大量耕地資源不斷被占用且粗放開發,人地矛盾加劇。其次,村內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很滯后。多數住戶在提高自家居住水平的同時,村內的生活設施配套卻沒有同步跟上。村莊各項規劃設施的不完善,使住戶對當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相對較低(見圖3),為新一輪的住宅建設和住宅的空心化又帶來了促成因素。
3.5 村內現有住宅政策不完善
村莊空心化是在居民不斷建房、不斷遷居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但村內現有宅基地政策的不完善是導致村莊空心化形成的深層次制度原因。在目前城市住宅制度中,無論是商品房還是房改房,其所有者都可以將住宅連同相應的土地使用權一起上市轉讓,進行自由交易。然而在農村,住宅流轉卻存在一定困難。①宅基地流轉困難,難以異地置換。在我國農村宅基地的性質屬于農村集體所有。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定,農民對自己依法獲得的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處置權,不能進行轉讓。這樣一來就造成村民在異地建房或買房后,原有住宅不能自由買賣,又不能作為財產抵押,農戶很難將舊宅有效轉換為新建或新買房屋的資本,而只能是空置或廢棄。②宅基地審批不嚴格,“幾代多宅”導致宅基地占用失控。盡管在《土地管理法》中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但是現有政策沒能明確規定“一戶一宅”的邊界。隨著農村人口壽命的不斷提高,一家之中有多代的現象比較明顯。祖父母、父母、兒子各代往往各居一宅,等到老一輩去世后,老宅成為新的空置房;由于在相應的規律法規中并沒有對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期限進行界定,因此對于這部分空置或廢置的宅基地,相應的村集體組織也無權對其收回進行重新分配和處置。總之,從宏觀政策環境來看,石棺村也存在宅基地相關制度的缺陷,雖然目前村內的空置宅基地數量較大,但卻面臨著宅基地“村民想流轉卻無法流轉”,“村集體預統一收回,又無權收回”的兩難局面,而這種局面又相對加深了村莊內部土地資源的無效使用和無序浪費。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對一個河南省典型空心村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從時間和空間擴展的角度對村莊空心化擴展特征進行了分析和解釋。研究結果表明:在村莊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石棺村目前正處于村莊新舊農宅異構性特征明顯的空心化中期階段。村莊所處的地形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莊居民的建房偏好與行為,居民點不斷趨向與向交通干道和平整耕地區擴展,從而進一步影響到現有村莊的空間特征。居住空間特征改變的同時,居民間的鄰里關系也不斷淡化。同時經濟發展水平是促進空心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住宅消費需求,但建房行為卻與實際的收入水平并不相符。目前石棺村居民的整體收入還處于中等水平,在建房資金籌備上卻存在明顯的盲目消費和過渡消費行為,現有居民仍表現出較強的建房欲望。總體來看人口增多,家庭結構小型化,居民消費觀念落后,居民居住偏好改變,居住滿意度降低等多方面原因深化了村莊空心化的過程,而現有村莊住宅政策的不完善是導致空心化形成中深層次的制度原因。
因此,空心化是人口、經濟、社會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下村莊內部居住區位發生空間分異的一種表征。村莊所處的區域不同、地理環境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空心化整治針對的重點問題也應有所差異。空心村整治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更新與改造過程,其中還包括對村民觀念意識的改變以及對村民間逐漸淡化的社會關系網絡的鞏固。針對目前石棺村人地關系緊張且處于空心化中期階段的特征,其今后的整治和后續發展應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
(1)對現有空心化趨勢進行嚴格控制,避免今后一段時期內空心化愈演愈烈。目前石棺村村莊空心化正處于中期階段,村莊今后的規模擴大中還面臨一定的住宅更新壓力。對于處于這一時期的村莊,村莊內部的各種沖突關系已經較為明顯,因此整治的重點可以從各種矛盾關系人手,立足與村莊內部問題的挖潛與改造。
(2)依據當地自然環境,健全用地規劃。由于村莊所處為丘陵地形區,周圍廠礦的不斷建立又占用了大量耕地,使得人地關系更為緊張。在村莊規模逐步發展過程中,應嚴格用地規劃,有效保護耕地,必要時可以進行村組一級基礎上的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宅基地的批劃應嚴格各種程序,原則上首先應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提高村莊內部廢棄地和閑置地的使用效率。
(3)未來的住宅建設可適當進行集約化開發,改變村民住宅消費觀念,鼓勵村民提高住房的容積率。盡量減少戶均住宅面積過大的情況,提高單戶居民的居住質量。村莊整體的規劃發展應該與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同步。因此應針對村莊總體的發展水平,制定合理的村莊整體規劃,不斷完善村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建設,提高居民對周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減弱居民不斷更新住宅、擴大住房建設的誘導因素。
(4)積極對舊村內居住環境進行改善。首先考慮改善空心區域內道路狹窄、排水不通等居住環境問題,然后集中整理舊村內的空閑地。發揮農村的民主組織和民主管理能力,合理處置和分配村內的空閑宅基地。對在舊村內重新蓋房或建房的居民給予一定的土地使用優惠政策,減少居民外遷的動力。
(5)進一步鞏固村民間日益淡化的各種聯系,嘗試組織村內的新社區建設。通過新社區建設的各種活動,增加村民之間的相互溝通,增強居民之間的各種聯系,減弱村莊空心化導致的各種經濟社會關系的離散,增加村莊發展的凝聚力;“以人為本”整治空心化,實現村莊自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編輯 田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