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對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給予了積極評價,對當前扶貧開發的形勢給予了高度概括,對今后深入開展扶貧開發工作指出了方向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認真總結過去,著力抓好現在,積極探索未來。
一、扶貧工作的過去,艱難而輝煌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重要任務,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展之快,成效之大,為世界矚目。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財政扶貧投入快速增加、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中央財政安排的扶貧專項資金由最初的5億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億元,累計投入1600多億元;地方各級財政部門也不斷加大了資金投入。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6年的21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從2000年的6213萬減少到2006年的3550萬,低收入人口占農村人口比例從6.7%下降到3.7%。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基礎設施狀況明顯改善。沂蒙山、井岡山、大別山等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整體解決了溫飽;歷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河西地區和寧夏西海固地區,貧困狀況大為緩解。貧困人口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扶貧開發的顯著成效,促進了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邊疆鞏固,成為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13億中國人民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推動全球反貧困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這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這件事在中國的發展史上和世界的反貧困史上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結果,是國家各項支農惠農強農政策以及其他相關政策支持的結果,是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的結果,是廣大農民努力奮斗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的結果。
二、扶貧工作的現在,機遇與挑戰并存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時期,農村扶貧開發同樣面臨著新的形勢,既有很好的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
機遇方面。一是政策環境好。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財政支農、惠農政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又對扶貧開發提出了“一加大兩提高”的明確要求。這些為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國家財力逐步增強,財政扶貧資金的不斷加大,為扶貧開發提供了財力保障。三是農村義務教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從根本上解決因教、因病致貧問題,并基本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這些制度將有效地彌補開發式扶貧的不足。四是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而且還在不斷創新。五是逐步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支持扶貧開發的良好局面。
挑戰方面。一是消除貧困的形勢越來越緊迫。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提出的目標要求,實現我國政府在上海全球扶貧大會上的承諾,任務艱巨,形勢嚴峻。當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還很多,貧困人口收入與全國農民的收入差距還在擴大,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還很弱,貧困農村落后面貌還沒有根本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不盡快改變,貧困人口不盡快富裕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如期實現。二是消除貧困的難度越來越大。現在,貧困的分布是點、片、面并存,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呈零散點狀分布,中部地區主要以村為單元分布,西部地區是以鄉甚至以縣為單元的片狀分布。在絕對貧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區的占51%,有76%的貧困群體長期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一些剛剛脫貧的人群還很脆弱,稍遇變故就可能返貧。而且農村貧困人口素質還很低,還有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幫助這些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三是扶貧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在體制上,中央與地方的扶貧責任劃分不夠清晰,扶貧資金多部門、分散管理,難以有效地形成合力。在機制上,缺乏有效的責任落實機制,有的地方熱衷于爭貧困帽子、爭資金、爭權力,輕于管理;扶貧開發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缺乏有效銜接和配合;資金分配缺少正向激勵,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激勵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這些都制約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扶貧工作的未來,任重而道遠
扶貧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將始終貫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困地區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中最薄弱的區域,貧困人口是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最弱勢的群體,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大教導全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扶貧開發面對的是最落后的地區和最困難的群體,肩負的使命更加任重道遠,要求扶貧干部惟有時刻保持加倍的警醒、扎實的作風和更加務實的工作,才能把黨和政府這項涉及改變千百萬人貧窮命運的德政實施好、落實好。要遵照黨的十七大告誡全黨的“四個一定”的要求,不斷加強扶貧干部隊伍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從思想、工作、作風上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開發事業奠定堅實的組織保障。要求各級扶貧辦總結、部署工作,要做到調查研究先行,不調研不決策,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計劃。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調查研究工作制度,從制度上規定各級扶貧部門組織實施扶貧開發,必須經常深入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傾心聽取基層和貧困群眾的意見,準確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把握動態,及時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偏差,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把扶貧開發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黨的十七大高瞻遠矚,對扶貧開發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實深入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商扶貧大業,共議民生大事用新思路、新理念、新制度、新機制,大力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