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尾年初,贛鄱大地正經歷著幾十年來罕見的凍雨冷凍災害,天寒地凍、萬里冰封。然而天氣雖冷,卻擋不住省社科院、社聯對貧困群眾關切的心情,急促的腳步。1月24日,由郭杰忠副主席率領的省社科院、社聯一行9人從南昌市出發,沿著積雪的道路,冒著冰冷的寒風,顛簸了3個多小時,深入到定點包扶貧困村——鄱陽縣雙港鎮雙橋村進行走訪慰問,贈送了兩臺電腦、過冬衣物等價值近2萬元的慰問品和慰問金,為那里的貧困群眾送去了冬日里的一縷陽光。
說起鄱陽縣,比起她毗鄰鄱陽湖的美麗景色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頭銜”。鄱陽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面,是江西省第一大縣,全縣有一百多萬人口,是國家級貧困縣。雙港鎮位于鄱陽縣的西南部的濱湖平原區,人口8萬多,108個自然村中有28個貧困村,雙橋村(俗稱橋下村)便是其中之一。雙橋村由橋下村和染坊村2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822畝,其中水田1128畝,旱地694畝。全村共有614戶,總人口3070人,其中僅特困戶就有78戶,共292人。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收入,但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農民只能選擇外出打工來提高收入,全村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特困戶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
不僅是鄱陽縣存在貧困的問題,我省共有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1800個重點貧困村,幫助這些地區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推進行農村建設的精神,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快農村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健康發展,2007年4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07年到2010年,選取178個貧困村,由各省直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校和中央駐贛單位、駐贛部隊各負責一個村展開以“黨旗引領致富路、攜手共建新農村”為主題的定點包扶貧困村工作。分派給省社科院、社聯定點包扶的村是鄱陽縣雙港鎮雙橋村,規定定點包扶四年。
省社科院、省社聯高度重視包扶工作,黨組書記、省社聯主席尹世洪,黨組副書記、省社科院院長傅修延多次召集會議,研究定點包扶工作,院會專門成立了定點包扶工作組,由郭杰忠副主席擔任組長。工作組懷著對貧困地區人民的一片深情,對雙橋村的貧困現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2007年7月初,郭杰忠副主席就帶領省社科院、社聯扶貧負責人到雙港鎮雙橋村實地察看了雙橋村的村容村貌。并且在隨后的幾個月時間里,專門派人數次進村考察,與村黨支部、村委會有關干部和村民進行了溝通交流。為了切實幫助困難群眾安全過冬、幸福過年,省社科院、社聯又積極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專門進行了這次走訪慰問活動。
慰問組剛到雙港鎮鎮政府門口,就受到了鎮領導的熱情接待。慰問組認真聽取了鎮、村領導關于雙港鎮、雙橋村一年來生產生活情況的介紹以及包村駐點人員開展扶貧情況的匯報。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雙橋村中的一條主路已經實現硬化,但是入戶的小路還是土路,郭杰忠副主席對此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說: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繁雜工程,省社科院、社聯將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一如既往地加強這項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力爭取得更大的成效。一要抓好道路建設和圩堤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二要抓好產業建設,緊扣發展第一要務,發展農村經濟,依托本村自然資源,發展優勢支柱產業。三要抓好村級組織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開發式扶貧,走單位幫扶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及政府主導與全村參與相結合的扶貧道路。四要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還沒顧得上休息,慰問組一行不顧隆冬的嚴寒和泥濘的道路步行到農戶家中,走訪看望了5戶貧困戶,為他們送去了省社科院、社聯黨組和全體干部職工的溫暖和問候。每到一戶,郭杰忠副主席都要詳細詢問貧困戶的家庭生產生活狀況、致貧原因、醫療、子女上學等問題,并幫助他們謀劃擺脫貧困的路子。他鼓勵貧困戶要有家貧志不窮的精神。在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懷幫助下,克服困難,勤奮勞動,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并要求當地領導要及時將扶貧慰問物資和慰問金發放到每個貧困戶手里,不能有一戶因貧困而不能過年的現象發生。貧困戶李應江已經55歲了,本人年老體弱,他妻子智力殘疾,家庭十分地貧苦,難以撫養4個子女只好讓他們輟學。郭杰忠副主席將慰問品和慰問金親手送給了他,并叮囑他國家已經實行了免費的義務教育,一定要讓子女接受教育才能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在走訪慰問孤老李應龍時,郭杰忠副主席看到他家住漏風的木頭房子,十分關心地拉著他的手噓寒問暖,并囑咐他的鄰居和村干部一定要好好照顧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讓他幸福地安度晚年。領導的關心深深地感動了這些貧困戶,他們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難,勤勞理家,早日走上致富路。
慰問活動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包扶工作將繼續進行下去。今后省社科院、社聯將按照省委組織部和省扶貧辦的基本要求,并結合雙橋村的具體情況和省社科院、社聯的特點,為困難群眾做更多好事、實事:
——關于包扶效果
這四年要力爭做到扶了與沒扶不一樣,使雙橋村的各方面條件都能有所改善。扶貧工作者盡量每個月都能深入村、鎮,與村鎮干部、村民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包扶工作。通過爭取項目的形式從省級有關單位爭取資金,從而能通過4年的努力做一兩件有利于雙橋村生產、生活的項目,如修路、修堤、農業開發。
——關于基層組織建設
農村情況復雜,過多介入村級組織建設效果會適得其反,甚至會引起農村糾紛。將在了解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情況的基礎上,適當地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資金支持,但不過多介入。
——關于提高農村勞力素質
雙橋村青壯年基本上長期外出打工,他們的工作都是通過老鄉或親戚引介,所以不需要額外組織人進行引介。外出務工人員經多年的打工之后已經掌握了需要的工作技能,并具一定的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暫不需要過多的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留守村中的老人、婦女、兒童多數務農,在需要適當地發展新的農業產業時,進行必要的培訓。
——關于發展村集體經濟
村中的水田已由“返包倒租”的形式租給了外地農業生產專業戶集中種植水稻,村中可發展種植業的早地有600多畝,考慮引導農民發展適合本地土地特點的特色種植業。通過引進技術人員示范解決技術問題,通過小額貸款等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并培育“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模式。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將根據本村自然資源條件并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適當地加以引導。
——關于基礎設施和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是省扶貧辦和省委組織部考核扶貧成效的主要方面,也是被指派參與定點包扶的單位主要致力的工作,將是本次扶貧工作的重點。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根據雙橋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提出的兩點要求,即硬化通往學校的路面和加固保護稻田的圩堤,將作為這四年定點包扶的主要工作。通過村民們自籌一些,省社科院、社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補助一些,到省有關單位盡最大努力爭取項目資金等多種方式做好基礎建設。(硬化通往學校的道路總長約6800米,寬2—4米,需要投資約98萬元;愛民圩上有近800畝的糧田,占雙橋村水田70%,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但由于地勢較低,又靠近鄱陽湖,所以經常面臨洪水的侵襲,歷史上就曾發生過3次洪水而導致顆粒無收的情況。由于當地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現在愛民圩上的土地已由余干人和浙江人承包,但因為這些土地總是受洪水威脅,所以承包價僅有280元/畝,低于其他地區的承包價。因此將愛民圩加固加高,減輕洪災對土地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預計加高加固愛民圩總長2700米,寬1.5米,高0.7米,土方約32000左右,需資金35萬余元。)
——關于參與財政扶貧資金的管理
省社科院、社聯將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適當地參與財政下撥扶貧款的使用管理和扶貧項目的驗收。
——其它
在適當的時候組織捐款捐物,救助特困戶及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在適當條件下,組織一定的資金購買和籌集一些文具、桌椅、電腦送往村中學校,改善辦學條件。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