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有223個省列經濟薄弱村,分布在5個縣(區)、61個鄉(鎮)。全市經濟薄弱村為在“十一五”末基本實現“八有”目標(有“雙強”班子、有科學規劃、有高效農田、有特色產業、有配套設施、有保障機制、有整潔村容、有文明村風),確保每年20%左右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積極尋求增收之道,思考留“根”之策。根據省委、省政府實施“干村萬戶幫扶”工程的戰略部署和總體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要圍繞“兩個增收”(集體增收、農民增收)把“根”留住的扶貧經濟理念,全市確立了“集體增收要有工業經濟支撐、農民增收要有特色產業支撐”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整村推進資金、南北掛鉤資金、幫扶單位自籌資金原則實行“兩個50%”(50%用于集體增收,50%用于農民增收)的工作要求,實行扶貧資金滾動使用,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省、市委扶貧工作隊和市、縣(區)扶貧辦的共同努力,初步探索出六種經營機制,嘗試了九種幫扶方式,收到了初步成效,達到了“多贏”效果。
一、消除風險、干部參與,探索股份合作機制
在幫扶單位實施項目過程中,為消除群眾怕擔風險的心理,引導鄉村、干部、農戶參股扶貧項目。一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村組干部、群眾資金+企業老板資金”幫扶方式。年底收益按股份比例分紅,舉各方之力,辦扶貧開發之事。揚子石化公司支持幫扶村淮河鎮城根村投入52萬元,村干部、群眾集資15萬元入股共建兩層標準化廠房1372m2,揚子石化公司投入的股份,產權、收益權歸村集體;村干部、群眾集資部分的產權、收益權歸出資的村民、干部,利潤按股分紅,預計村股份每年收入可達5.5萬元。二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村組干部資金+扶貧工作隊員資金+農戶”幫扶方式。市農科院、村干部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三方共同籌資4.5萬元,租用幫扶村蔣庵辦事處朱樓村農民60畝土地種植蔬菜作為示范田,帶動該村51戶農民發展高效農業,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給加工企業),工作進程中兌現了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賣的承諾。事實表明,每畝蔬菜純收入比糧食作物純收入增加了1500元以上,達到了群眾、干部滿意的效果,在此基礎上該村規劃三年內蔬菜面積發展到2000畝。
二、市場運作、能人帶動,探索招標承包機制
一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龍頭企業+農戶”幫扶方式。扶貧項目建成后,采取市場化運作手段,在本村內公開招標、競標,陽光操作確定承包人,首要條件是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必須到廠務工(既增加收入,又學到技術,便于自己的發展)。省環保廳、省婦聯與溫氏集團合作在馬湖村,南京市鼓樓區與溫氏集團合作在六橋村,共投入資金21.5萬元,建雞舍9棟、共5000m2,其中2棟由農戶承包,每年每棟交村租金5000元,其余7棟2年內村收回全部投資。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畜牧水產局、市委組織部共投入29萬元資金與溫氏集團合作,幫助幫扶村大楊莊村、林山村、黃崗村、范樓村新建10棟雞棚5500m2,由村負責招標,承包給農戶養殖,承包戶每年每棟交村集體承包金5000元。各村又將收取的租金和投入資金再用于新建雞棚滾動發展。這種工作隊出資金、龍頭企業包服務(提供雞苗、飼料、藥品,負責防疫、技術指導、產品收購等)、群眾負責養、村里收租金的方式深受群眾歡迎。二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企業+農戶”幫扶方式。市淮鋼集團投入資金60萬元為幫扶村穆店鄉團結村興建水泥制磚廠,既出資金,又幫上項目,通過市場化運作與承包者簽訂了五年的承包合同,使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4萬元,吸納本村25名低收入農戶勞力到廠做工,而且還帶動了該村運輸業的發展。
三、搞活資產、示范引導,探索經營出租機制
出租經營是市場經營中一種效果較好的手段,能不能將這種形式引入到扶貧工作中,值得探索。淮安市主要嘗試兩種幫扶方式:一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村集體閑置資產+企業主+農戶”幫扶方式。市供銷社和淮安平安財產保險公司共同出資4.5萬元,對已成為危房的劉老莊鄉南營村村部進行拆除翻建,引進外地客商投資興辦玩具廠,投產后吸納本村的勞動力70余人,每年可為村民增加勞務收入35萬元,增加村級經濟收入近萬元。南京郵電大學利用幫扶村豐富的木材資源和閑置廠房,無償投入5萬元,資助幫扶村興辦木材加工廠,實行租賃經營,當年交村租金5萬元,以后每年遞增5%,并吸納該村1/3以上低收入農戶進廠做工,既帶動了楊樹產業發展,又促進了村集體、農戶增收。二是嘗試了“南北掛鉤資金+招商引資資金+農戶”幫扶方式。南京市江寧區投人50萬元為淮陰區劉老莊鄉無償援建1000m2標準廠房,引來日資企業淮安華頂鞋業有限公司、南通陶士服裝有限公司,年繳租金10萬元,利稅50萬元左右,吸納當地勞動力200余人;又無償解決50萬元支持古寨鄉建設3500m2標準廠房,已引進一家電動汽車企業投產經營,吸納當地勞動力100余人,月工資近1000元。這種“鄉里得稅金,村里得租金,農民得薪金”幫扶方式贏得各方的滿意和支持。
四、租金敲定、有利共事,探索利潤分成機制
主要嘗試“工作隊資金+養殖場+企業+農戶”幫扶方式。扶貧項目承包后,承包金歸村集體所有,經營利潤與村集體分成,擴大集體增收渠道。省人事廳、儀化公司總投入70萬元援建蔣庵辦事處藥材村良種養殖場,占地面積6000m2,建筑面積1680m2,繁殖波爾山羊和大約克豬苗,預計年出欄種豬600頭、商品豬900頭、種羊300只、商品羊300只,由村承包給大戶飼養,村集體每年收取承包金3萬元,并參與利潤分成可得8萬元,預計村年收益11萬元左右。農行淮安市分行向淮河鎮大洲村直接投入資金5萬元,以村集體名義入股參與建設720m2標準化廠房,出租給盱眙光遠塑料廠,村集體每年可獲得租金2萬元,按人股比例每年利潤可分成8000元左右。
五、拋“磚”引“玉”、政策扶持,探索以獎代補機制
在產業化扶貧中,堅持群眾是投入和經營的主體,采取“大搞大支持,小搞小支持,不搞不支持”以及“堅持自愿,不搞強迫”的原則,按照棚室結構及投入的大小給予投入的1/10—1/4一次性補助,以適當補助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和投入熱情,發揮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主要嘗試兩種幫扶方式:一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小額貸款+農戶”幫扶方式。市農業局投入20萬元,按小拱棚、大棚設施結構每畝補助100元、1000元,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吸引幫扶村凌橋鄉雙閘村農戶投入140萬元發展香瓜產業,并協調雙閘香瓜產業協會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賣,畝均效益3000元左右。市建設局投入資金68萬元為幫扶村南馬廠三聯村修建西瓜園區道路、整治溝渠,楚州區扶貧辦、信用聯社共向農戶投放扶貧小額貸款205萬元,促進了該村西瓜面積的迅速擴大,群眾的增收幅度較大。二是嘗試了“工作隊資金+社會資金+農戶”幫扶方式。盱眙縣河橋鎮三元村吸納大戶季后禮投入1500萬元,開發荒山2萬多畝,吸納該村100多名勞動力務工,發展觀光農業搞活了經濟薄弱村經濟。
六、資金滾動,市場管理,探索拍賣轉讓機制
電灌站、自來水廠是一項惠民工程,過去經常是有建無管,造成資源、資金的嚴重浪費。近兩年來,嘗試對新建的47個電灌站、12家自來水廠進行拍賣、轉讓,到目前為止,已有28個電灌站、9個自來水廠進行了拍賣、轉讓。實踐證明,這種機制使資金“滾”起來,管理“活”起來,效果很好。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