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妙,全在于勁力,這是一切武藝的基礎。勁力及其應用,是太極拳的精髓和靈魂。
在物理學中,力和勁可劃為同一個概念,但在武技中它們卻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武技講究靈活與變化,這與人的操作密切相關。勁是瞬間、變幻、爆發的,而力是長時、簡單、呆滯的。不管是哪國、哪派,當其作用于一個對象(人或物)時,其最終效果只會體現在一個元素上:勁。
太極拳練功人的勁、力不同常人,它是在意識支配下,按太極拳的運動規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伸縮產生的一種能量,具有傳遞迅速、變換靈活、隨意性大的特點。太極拳的用意,用的是合乎拳理規矩的意,并非只講意而不講用力,那種單純求意、不敢用力的認識和情況是不符合武術對抗規律的。
萬法皆由力
“一力降十會,一巧破千斤”。究竟是力重要,還是招重要呢?答案是力重要。所謂“一力降十會”,是指當一個人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戰勝那些會一些招式但力量明顯不足的對手;而“一巧破千斤”,是指運用功力便可以破解更大的拙力。
太極拳的技擊是通過自身肢體的巧妙運動,將力作用于對手身體,達到將對手擊倒或擊傷之目的。在技擊中沒有需要力還是不需要力的問題,只有如何用力的問題。也就是說首先要有力,其后才談如何得到用力的技巧。
力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其中力的大小是首要的,而力的方向、作用點,甚至力的大小變換均屬于用力技巧。作為一個技擊家首先應談練力,只有具備了雄厚的力量,才足以與強悍的對手搏斗。如何練力呢?按照傳統的說法,力有先天力與后天力之分。所謂先天力叫本力,它是局部肌肉的絕對力量,一般通過負重鍛煉即外功(如石鎖、石擔等)來提高。所謂后天力也叫內力,是通過整個身體的協調發力使相關的肌肉緊張、無關的肌肉放松,并使身體各個部位肌肉的力量聚合在一起由身體的某個部位放出。后天力一般是通過一些與心理、呼吸、肌肉、骨骼有關的徒手操練(如站樁、走架等)來訓練。
先天力是后天力的基礎。如果沒有基本的肌肉力量,何談發力的協調性?此外,在訓練時良好的先天力素質可以幫助拳手盡快找到后天力的感覺。在技擊中,良好的先天力素質也可以彌補后天力技術上的不足。如果將武功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的話,初級與高級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不會發后天力,即不會運用內力而后者可以。
用后天力打人可以在瞬間產生巨大的力量,并且這種力量可以持續作用于對手的身上,從而將對手發起,并在對方的受擊部位以至于全身,產生巨大的震蕩和滲透力,使其身體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以先天力打人,即使拳手本人的肌肉力量很大,由于不同肌肉的互相牽制,也會使得作用于對手身上的力量減弱很多,并且呈斷續狀態,其結果只能使對手局部受傷。
高明的拳手在發后天力的同時會聽力,因此可以根據對方的變化順勢變力,在對方后撤時蓄力跟進連綿不斷,通常一個很小的動作便能產生新的打擊效果。而僅憑先天力的拳手主要依靠局部肌肉的屈伸而積蓄和發出能量,因此對方變招時便需要換手,或采用其他肢體續招,由此產生的動作就要大得多,同時也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再者,不練后天力的拳手,往往聽力技能較差,因此變招所用的反應時間也相對較長。初級拳手連環出招往往是基于練習時所熟悉的組合,而練習時往往是按固定的套路進行,倘若對手沒有按其事先設想的方式出招,他便無法繼續出擊了。
先天力靠局部肌肉的屈伸來發力,身體上那些肌肉屈伸幅度小的部位便無法發力,不能做到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能打人。而后天力靠整體發力,并可憑意念將這種整體力由身體的任何一點向外發出,可以使人達到周身渾圓、無處不彈簧的境界,這樣拳手才有可能反應極快、變招迅速,才可能一人勝多人。
用力日久方可豁然貫通
太極拳的用力,既有柔力,又有剛力,還有剛柔兼用之力。太極拳的練力過程分輕力、柔力、剛力、巧力四步驟。輕力練拳架,這種練法是為了去其僵勁,增加肌膚靈敏度。如果從高層次技擊角度講,練太極拳還應練出柔力、剛力、巧力,既有靈感能借力,又能用千斤之力合之發勁。這樣技擊時便可遇強敵能掤、重體能拋,以重擊輕,一舉成功。
太極拳練成的力稱為勁。它是通過盤架子與推手練成的活力。力與勁不可截然劃分,但是有一定的區別。概括言之,力方而勁圓,勁渾厚而充滿;力滯而勁暢,勁可遍及全身通于四梢;力遲而勁速,意到勁至,剎那遍體;力散而勁聚,勁集中于一點,威力無窮;力浮而勁沉,勁像水銀那樣沉甸甸的;力鈍而勁銳,發勁能入骨三分。太極之勁,靈捷無形,手到勁發,內勁潛轉,巧用結合,避實擊虛,寸勁擊發。
太極拳的勁力,一般分柔、剛兩勁,這是基礎勁。從力的大小講,太極拳要練出重、輕、空三勁。從力的方向講,太極拳要練柔勁走圓弧,打剛勁出方點。從勁力的運行速度講,盤架時要先慢后快,然后快而復慢,最后能快能慢;推手時,能與對方合拍,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隨心所欲。
怎樣練太極拳的勁力呢
1.輕勁練法
拳論曰:“用意不用力。”這是對初學者的要求,同時要求心靜用意、螺旋轉動、筋骨松開、勁力合住,其目的是排除身體僵勁,增加靈感。輕是保證全身內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靈活。靈是輕的發展,在輕的基礎上發展靈,方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靈”的境界,將來在“忽隱忽現”中兼練沉著的功夫時也不致妄動拙力。
2.柔勁練法
由輕入松,由松入柔。運勁走圓孤,凡動要在圓中注力,表現為外似棉花內似鋼。柔勁可增加渾厚的掤力,與敵搭手時不被對方所制。練習柔力時,外形不論是平圓還是立圓,是順螺旋還是逆螺旋,都要有規律地反復絞轉,配以內動,里不動外不發,氣沉丹田,氣宜鼓蕩,運用內氣潛轉的調動逐漸對架勢注力。
怎樣注力呢?要注意研究呼吸,有規律地進行逆腹式呼吸。內勁運轉全在呼吸,呼吸是催力的動力。開、實用呼,合、虛用吸,呼吸要與動作合拍。運氣在呼,增氣在吸,通過深呼吸可擴大肺活量,推動內氣潛轉,先求氣達四梢,再求內氣充滿,再次求內氣靈轉,最后研究氣力的發出。柔勁練成后既可產生打硬拳的勁力,又不使外形顯露,既無斷勁(丟勁),又無顯于外的倔勁。柔勁像和成的面團,柔軟絲連,拉拽不斷。
3.剛勁練習
何為剛?在發勁時內外合一,將自己的力量發到擊點即為剛。能將自己全部的力量發到擊點就是剛勁的最高標準。
練習發剛勁,首先須明拳理。拳論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專注一方。”其二要研究發勁的根源,其根在腳。要在意識指導下進行腹式呼吸,使氣沉丹田,這樣才能在發勁時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使下盤穩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注爆發力。練時要注意糾正形不到位、氣不跟隨、形到氣不到之病。
拳論曰:“身如弓弦,手如箭。”“勁起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這里的“手”和“梢”,并非僅僅局限于“手”和“梢”,而是指擊點即勁的氣頭,要達到周身各個部位能發勁。練習發剛勁要循序漸進,先進行單式練習,把拳、掌、肩、肘、膝、腳等練好,然后再求挨著何處何處擊,最后達到隨心所欲發勁。
4.巧勁練習
巧勁是太極拳達到神化地步的綜合技擊功能,表現為高度的敏感、精確的判斷,采用絕妙的招法,處處得機得勢。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量變才能質變。盤架子時細心研磨知己的功夫,推手時不斷總結知彼的經驗,只要不斷升華,久練便可得到太極真功。
太極拳的勁別、勁源、勁路、勁點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太極拳練習的必經過程。何謂懂勁?首先要弄懂太極拳勁力的特征、組成、源泉、種類(勁別)及勁力運行的樞紐,以及每個拳式、動作中勁點所在及其變化。只有把每個拳式動作中的勁源、勁路、勁別、勁點的變化搞清楚,練拳時才會越練越充實。一式可以多用,一動可以多勁,勁力可以變化多端,奧妙無窮。打拳行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個動作起點到落點的勁路和勁點變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動作中的勁點所在,以及這個勁點在整個動作運行中的變化。否則,練一輩子太極拳仍是空架子。
太極拳的勁分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傳統太極拳每式、每動都有鮮明的技擊含義,勁點、勁路都十分清楚,掌握這些勁路、勁點及其變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為。
勁起于腳。腳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彈力而形成人體力的主要根源。勁路如同電子器械之電路,不論這個動作走上弧、下弧、里弧、外弧,還是走圓圈、S線,都要弄清每個過節中勁路的變化。每個動作運行中往往包括若干個勁點,粗看只是走了一個弧線,但其實內含豐富多變的勁點,如果不注意就會丟掉一個勁點。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須弄清每個動作中的勁點所在,以及勁點在路線中的多種變化。
太極拳運勁的樞紐——丹田內轉
太極拳運勁,主要是采用螺旋形式,而形成周身主體螺旋的樞紐在于人體的腰部,也即丹田部位。太極拳論一再強調“腰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活潑于腰”、“以腰為軸”、“命意源頭在隙”、“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松胯塌腰”、“有不得勁處,必于腰腿求之”等。拳論有云“一動無有不動”,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啟動關鍵在于腰部(丹田)。要把腰勁練出來,首先要練好“丹田內轉”功。“主宰于腰”,實質上是在意念引導下主宰于丹田內轉。丹田內轉并非小腹內的臟腑如何轉動,而是依靠意念引導內氣鼓蕩,使腹肌、腰肌之內的小腹(包括腰椎及小腹內的臟腑)形成一個萬向軸心,通過它的鼓蕩作用,使腰部在左右旋轉、前后(上下)折疊運化時運動自如而有力,起到人體上下左右勁力運行的樞紐作用,既有八面支撐的力量,又有靈活的旋轉。丹田內轉的起點(導引入手處)在海底穴(會陰穴處),它的勁源在腳蹬地時大地的反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