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世紀是SPORTS(體育運動)的世紀,21世紀將是FRESH-AIR SPORTS(戶外運動)的世紀。其實,古時炎黃子孫,在鶯飛草長、春光和煦的清明時節,就有走出戶外,開展有益健身的踏青、射柳、拔河、斗草、蕩秋千、蹴鞠和放風箏等各項健身活動的風俗。
踏青 早在孔子時代,其弟子曾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行為就得到孔子的認可。陰歷三月,師生們在沂水中洗冷水澡,既有消災祛病的美好愿望,又有乘興游春、踏青之意。
到了漢代,踏青已成為盛行的習俗,人們在門前掛上象征萬物萌生的青色旗子,婦女則用青布剪成春燕、春蝶戴在頭上,來到野外欣賞桃杏吐艷和楊柳垂青的美好春光。
至唐、宋清明踏青更為興盛。唐代杜甫在《麗人行》中寫道:“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繪了長安城郊江畔的春游盛況。宋代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形象地描繪了西湖蘇堤美妙的春景和人們踏青的生動場面。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把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盡收其中,足可見當時清明踏青的盛況。
射柳 清明節射柳,是一項民間的健身活動,開始于戰國時代。據《史記·周本紀》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也。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射柳到漢朝已廣為流行。漢武帝時曾下令軍營大量植柳,后來人們往往稱軍營為“柳營”。到了唐宋兩代,清明節射柳已成為一項正式的體育比賽。后來射柳發展到射裝有鵓鴣的葫蘆,但須掛在柳樹梢頭,人們仍然稱之為射柳。參賽人站在指定的位置上,箭中葫蘆,鵓鴣受驚而飛,人們以鳥飛高低來決定勝負。這種射柳活動至今仍在一些少教民族中流行。
拔河 拔河是唐代以后民間極普遍的健身活動。據《五祖俎》載:“唐代清明有拔河之戲,其法以大麻兩頭各系十余小索,數人執之對挽,以強弱定勝負。”拔河不僅在民間盛行,連宮廷內部也都十分喜好。唐玄宗在宮中舉行千余人的拔河賽,并邀請外賓參觀。
斗草 即“斗百草”,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民間游戲。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斗草有武斗和文斗之分,武斗是以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文斗”就是對花草名,參賽者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采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誰堅持到最后誰就贏。一到清明,斗草游戲便在婦女、兒童中盛行。《紅樓夢》第62回詳細描寫了斗草場面:大家坐在花堆中斗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說“我有美人蕉”……眾人沒了。香菱便道“我有夫妻蕙”。
蕩秋千 傳說中蕩秋千是我國北方戎族人的一種游戲,齊桓公伐山戎族時帶了回來。唐代蕩秋千活動已相當興盛,《開元天寶遺事》載:“元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妃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一首古詩云:“滿街楊柳綠如煙,劃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顯然秋千是古代婦女尤為喜愛的一種傳統健身活動。
蹴鞠 蹴鞠是我國古代早已有之的練武與娛樂的一種運動,男女都可參加。漢劉向《別錄》中云:“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時。”《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穿域蹋鞠”,穿域即穿地為營域,這里已說到場地了。蹋或以足踢,或以杖打。鞠即古代的一種皮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
到了唐代,常在清明舉行蹴鞠賽事,尤為宮中最為熱鬧,隊員都為婦女。詩人王維曾作過一首宮詞:“宿妝殘粉未明天,總在朝陽花樹邊,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那時的足球賽不同于現今,而是“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勝者有彩”。
放風箏 風箏古稱之為“鳶”,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鷂子”。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之說。一代能工巧匠魯班,曾有“削竹木巧作為‘鳶’,飄蕩于晴空,三日不下”的傳說。漢初的韓信,曾制一只特大的風箏,人稱“鐵鳥”,據說上面可以站人放飛。
清代風箏的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詩人張劭在《北京竹枝詞》中云:“風凈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盡上碧云端。”詞中把當時北京放風箏的盛況,描繪得十分壯觀。
清明前后,是放風箏的最佳季節,它集春游、踏春、體育鍛煉于一身。這項運動迎天順氣,控線凝神,暢通氣血,擴張汗孔,疏泄郁熱,靈活百骸,鍛煉體力,增大肺活量,對新陳代謝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