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三大理念,這是擴大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支撐。在這三大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將充滿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3-0004-03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宏偉藍圖和輝煌前景,明確提出了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三大理念,這是擴大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支撐。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現代政治理念已經廣泛地散播于當今社會政治生活中,但是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在黨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鮮明提出,這是第一次。這無疑是重大的進步。它標志著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這些體現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和進步基本精神的普遍價值已經開始扎根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這三大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將充滿生機和活力。
首先,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
任何政治理念的生成,都不可能是先知長期布道的結果,只能是既定政治制度下的人們長期政治實踐的產物。作為一種與君主專制相對立的政治理念,民主理念體現的是主權在民的精神,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這是民主本質含義的直接體現和根本要求,是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而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國家的最高權力歸君主一人所有,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和限制,行使權力可以不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統治者可以控制和支配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甚至包括人們的思想。因此,專制是歷史上最嚴酷、最原始的,因此也是最不文明的統治形式之一。而在民主制度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全體公民所有。無論是古希臘民主思想的創始人,還是近現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締造者,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理論和民主制度,都普遍承認主權在民或人民擁有主權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要求。主權在民原則一般都通過國家根本大法——憲法的形式加以確認。我國現行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在十七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深化了對民主的認識,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主權在民的本質要求。目前的任務是如何通過各方面的改革特別是民主制度建設來擴大人民民主,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一本質要求。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目前在民主制度建設這方面始終處于薄弱和欠缺的狀態中,嚴重制約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要想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就必須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通過制度設計和制度創新來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同時在制度層面下規范加強各個政治實體的自身建設,理順政治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通道,保證政治信息正確生產、完整傳輸,實現政治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和監督機制。實踐證明,只有民主的制度建設跟上去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僅必須是民主的,同時還必須是法治的。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礎,決定著法治的本質和效能,法治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結果。政治生活要想是健康民主的,必須要有法律的、制度的、程序的保證,所有的政治行為特別是政治權力的獲得和行使都必須在法的框架內進行。因為“在人類努力建構有序目和平的‘國家組織’中,法律一直都起著關鍵的和重要的作用。法律是社會中合理分配權力、合理限制權力的一種工具。一個國家如果能為政治運行很好地提供法律的、制度的、程序的保證,就是高度政治文明的表現。德國法學家耶林曾經論證,伴隨歷史發展的過程,國家會通過自己制定的法律,不斷地限制自己的政治權力和武裝力量,不斷限制自己的暴力屬性。但只要權力高居于法之上,法就只能是權力的附庸和奴仆,而無任何獨立性而言。法一旦受到權力的踐踏,民主也就毫無希望。所以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精辟地指出:“法律的進步作用之一乃是約束和限制權力,而不論這種權力是私人權力還是政府權力。在法律統治的地方,權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規則的阻礙,這些規則迫使掌權者按一定的行為方式行事。在存在著自主性的權力領域的地方,掌權者可能會愿意服從一些具有某種法律性質的自發行為的約束。”任何國家政治權力無不是以民眾的權力讓渡與公眾認可作為前提的。如果一個政治權力是由民眾讓渡,并為公眾認可的,我們即說該政治權力的獲得與行使是正當的,否則該政治權力存在的合理性就有問題,該政治權力的任何行使都無法具有合理性。何以保證政治權力的讓渡過程是正當的,就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權力一旦被讓渡,再進一步的問題,就是何以保證被讓渡出去的權力不被濫用,這些都需要法律、制度、程序充分保障和制約。沒有這種法律的、制度的、程序的保障制約,就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專制和獨裁,不要說民主,就連公民的基本權利都無法得到保障,民主政治更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民主政治必須遵循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則,使任何國家政治強制力的獲得和行使都具有法的依據,都有合法性基礎,只有這樣,民主政治才是可能的和現實的。專制政治制度之下,只有專制和人治,而不可能有法治。這正如美國民主革命思想家潘恩所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情況”。法治理念的貫徹主要不在于有無法律,法律多少,甚至也不在于法律實現的狀況,而在于法律是否由人民制定,是否切實體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否能夠保障國家權力正當行使與人民權利依法受到保護。
其次,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原則理念
所謂“自由”,指政治主體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認為是合理的、國家應該聽取與采納的政見、決策或立法建議。自由是人類追求的基本目標,也是政治文明彰顯的基本條件。馬克思說:“沒有自由對人說來就是一種真正的致命的危險”我們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發展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就社會而言是公民共同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行為;而就公民個人而言,實際上是一種自主自決的行為。這就要求民主的主體——公民必須是獨立自主的,必須是自由支配自己身體和精神、自由決定自己事務的人。沒有自由就無法做到自主獨立,更談不上當家作主。因此,民主政治要以自由為基礎,民主政治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證人民享有的廣泛充分的自由權利得以實現。在這個意義上,民主與自由兩者是互相依賴,相輔相成,沒有民主就沒有自由,同樣,沒有自由也就不可能有民主。但是,自由也不是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在一個法治社會里,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指出:“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個國家里,也就是說,在一個有法律的社會里,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強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目前,我們必須廣開公民自由參與政治的渠道,培育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進行公民現代政治理性的啟蒙。現代政治理性觀念強調的是社會管理的公意,崇尚的是民主與法律的權威,這與傳統的專制管理理念所強調的特權崇拜,有著根本的不同。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公民已經初步確立了現代政治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以傳統觀念來理解現代政治理性,使現代政治理性發生畸變。例如,一些人也擁護民主,但把民主理解為為民作主而不是公民自主,這顯然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民主相去甚遠。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受傳統思維影響,習慣于政治依附,被動接受政治機構輸出的政策、條令,而不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理性地思考政治輸出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進而較為積極地關注或親自參與政治過程。這說明要想讓公民充分理解自由的理念,做獨立自由的主體,還需要對公民進行現代政治理性的啟蒙,使之成為真正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理性人,推動其普遍地、自覺地參與政治。
所謂“平等”,指在表達政見、提出決策或立法建議方面,各個政治主體享有同等的資格和機會,同時每個主體對他人的政見和建議有提出異議和否決的權利。盧梭認為“人類中有兩種不平等:一種,我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齡、健康、體力以及智慧或心靈的性質不同而產生的;另一種可以稱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起因于一種協議,由于人們的同意而設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為大家所認可的。”正因為人類的不平等的事實,所以在人類對于政治文明的追求中,對平等寄予了無限的渴望。平等與自由一樣,是人類生活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就認為,平等、自由和民主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平等,“民眾”就無主權可言。平等是自由的實踐基礎和道德基礎。當自由意味著市民自由選擇其生活方式時,平等和自由會發生沖突。因此,必須對自由選擇加以某種限制,否則,一個人的自由會侵犯他人的自由權。這種限制就是平等,即每個人的自由權是平等的,一個人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不能超出平等的界限。因此,民主需要自由,而自由也需要平等。近代啟蒙思想家盧梭也認為,民主、自由還必須以平等權利來保證。他主張公民在政治上的權利一律平等。列寧則更精辟地指出,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可以說,民主制度之所以為人們所追求,就在予民主制度能保障人們的自由和平等的實現,盡管其實現的程度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自由、平等理念可以為各種政見、決策和立法建議的表達和交流,各政治主體影響和參與決策提供機會,使立法政策和法律既能真實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又能夠比較有效地避免出現長時期、大面積、難以糾正的可能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經濟衰敗和社會倒退的決策失誤,這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雖然說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與發展,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政治取向都發生了深刻的轉變,自由、平等的現代政治理念通過各種渠道雖然已經廣泛地出現于社會政治生活中,但更多的還是停留在表層,還沒有作為一種文化心理和自覺意識真正深入到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因此,對中國來說,把自由平等的原則真正體現于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第三,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操作理念
公平正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追求的普遍價值,更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就是因為它承諾要創造切實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使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社會主義政治的民主和法治。如果說自由平等主要是就結果而言,那么,公平正義更關注過程、程序和規則,屬于操作層面的運行。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都必須通過公平正義的過程、規則和程序設計才能得以實現。雖然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相比,現在的中國在民主政治建設上還存在差距,還存在著規則不公平,程序不執行,過程不公開等沒有很好體現社會正義的現象。因此,在民主政治建設中體現公平理念,就必須遵循程序原則和法制原則。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實質上遵循的是民主集中制。而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內涵必定是程序性的,即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在現代文明社會和法治時代,“集中”不是集中到某個人,而是集中到法律和制度;社會共同意志應當通過法律表現出來,而不應通過某個人的意志表現出來。集中指導應主要體現為法律的指導,而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機關的發號施令。同時,民主政治的公平理念要求各政治主體必須依照既定的規則和程序參與政治(行使政治權力和權利)。由于各政治主體的利益不同,必然出現政治期望和政治目標的沖突。按照既定的規則從政,可以創造一種公平競爭、和平共處和穩定合作的局面。這正是民主政治的程序價值所在。隨著法治意識的增強和法律技能的普遍提高,公民對規則的要求和對一切政治活動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會越來越強烈,從而推動政治活動的法制化。沒有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就不可能有富強繁榮的小康社會和宏偉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法制建設的狀態,直接制約著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程度。因此,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有機統一,努力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實現國家政治生活的法律化,用完善的機制,維護穩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秩序,保障人民群眾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這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重任的必然選擇。
要在民主政治建設中體現正義理念,就必須推行政治的公開透明。不公開的政治,肯定不會是文明的政治。換言之,文明的政治一定是公開的政治。政治由少數人進行國家統治的工具變成公開的多數人權利的保障,并最終成為一種文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一開始,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就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他們往往把政治視作特權階層的事務和職業,把政治操作的過程向公眾保密,搞黑箱政治。政治運作的決策則由少數政治家和政治精英秘密行使,公眾對政治過程知之甚少。在政治實踐中,政治行為的運作總是依靠社會中的少數人來把握。歐洲古典時代的政治基本上是國王、貴族、封侯之間的私人交易,中世紀的政治則是神權統治下的秘密勾當。而中國古代的政治歷來是皇帝和士大夫、官宦之間的行為。近代以來,人民主權的原則才滲透到政治生活領域,成為政治的首要法則。在這一原則下,民族國家的理念取代了倫理神權國家理念,主權概念取代了王權、神權概念,國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一切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生活都發生了變化,政治的運作開始了理性化和規范化的進程。過去君主的一言九鼎被近代憲法的精神所取代,國家生活被控制在憲法和法制的框架下運作,從而使政治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有所增加。隨著時代的進步,政治也日益民主公開,一個或幾個政治精英所操縱的秘密政治作為文明的對立面逐步遭到唾棄。各國都力圖用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用封建專制制度來發展其國內的政治,這已經成為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性潮流。全球化時代對國家政治更是提出了公開透明的要求,這是歷史進步的內在要求,是正義實現的前提,更是民主政治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內在要求。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入發展、依法治國方略的扎實貫徹、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將會更全面、更深入、更扎實地體現在我們黨的理論和民主政治實踐之中。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十七大確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三大理念去努力實踐,開拓進取,就一定能把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到更高更新的水平,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優越的政治文明成果。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