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資本技術進步,并非只有資本技術構成提高。從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種發展趨勢。客觀上還存在著資本技術構成降低,從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降低的另一種發展趨勢。因此。不應將資本技術進步簡單地等同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
[關鍵詞]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3-0038-02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獨樹一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內容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稱作資本技術構成,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和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稱作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技術構成決定資本價值構成,而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有機構成”。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必須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所以和資本技術構成按同一方向變化。因此,隨著資本技術構成的提高,即同等數量的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增多。必然引起預付總資本中不變資本的比重絕對上升和可變資本的比重相對下降。或者說同等數量的生產資料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從而引起預付總資本中不變資本的比重相對上升和可變資本的比重絕對下降。總之,這一理論的邏輯前提是資本技術進步必然表現為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的增加,邏輯結論是可變資本在預付總資本中的比重下降。然而,勞動力可以推動更多的生產資料運轉,從而導致不變資本的比重上升,是否就是資本技術進步惟一的表現形式呢?我認為無論是前提,還是結論都不是惟一的。
一、勞動者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增多,導致可變資本比重下降只是資本技術進步的一種表現形式
生產資料是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為敘述方便起見,我們將屬于勞動資料的輔助資料撇開。那么,同等數量的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增多,無非是指生產工具(含機器設備),原料,能源動力數量的增多。當然,這的確是資本技術進步最為普遍的表現形式。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生產工具的效能提高引起的,有兩種基本形式。第一種形式是機器代替手工勞動。誰都知道,1臺機器可以代替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工人進行工作。例如1臺精紡機,假設其工作效率是手搖紡車的40倍,生產同等數量產品所消耗的原料相等,并且只需1名工人操作,則這1名工人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在不考慮能源消耗的情況下,就是手工勞動時的40倍。第二種形式是用效能更高的新機器代替效能較低的舊機器。假設新、舊機器的操作都只需1名工人,而新機器的工作效率,原料和能源消耗都是舊機器的3倍,則采用新機器后1名工人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也將是原來的3倍。上述兩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在資本有機構成上的反映都將是不變資本比重上升和可投資本比重下降,之所以將其分為兩種不同形式,主要基于在考慮是否使用機器時的側重點不同。第一種形式主要是考慮節省可變資本。沿用我們上面所舉的例子。如果精紡機和手搖紡車的使用壽命均為10年。此時是否需要使用機器所要考慮的無非是1臺精紡機的價值+消耗的能源的價值+1名工人10年的工資與40架手搖紡車的價值+40名工人10年的工資相比,哪個更合算。假如使用機器后所投入的各種價值總和相當于40架紡車和30名工人10年的工資;將有10名工人10年的工資轉化為剩余價值。40架手搖紡車價值有限,主要部分是40名工人10年的工資。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界限或規律是“只有在機器的價值和它所替代的勞動力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機器”。第二種形式主要是考慮節省不變資本。因為在各方面條件均相等的情況下,1名工人和3名工人的工資差別實在太小,主要是看新機器的效能是舊機器的3倍的同時,其價格是否只是1臺舊機器的2倍或2.5倍。馬克思曾經指出機器使用的一般界限是“生產機器所費的勞動要少于使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誠然,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所代替的勞動”是指工人的活勞動而言的,并且認為這一界限不適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如果“可代替的勞動”也包括物化勞動,或者說是生產1臺新機器所費的勞動要少于生產3臺舊機器所費的勞動,這是否同樣也有利于資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呢?
馬克思生活的歷史年代,正值大機器工業的初創時期,也就是資本憑借大機器生產的規模和效率摧毀手工業生產的時期。對此只需要看一下《資本論》第1卷“大工業所引起的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的革命”部分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這一時期資本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形式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機器的價值遠遠大于所替代的手工工具的價值,導致不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絕對上升。第二,因使用機器產生的能源動力的新增消耗,也導致不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絕對上升。第三,雖然消耗的原料數量相等,但原來幾十人的消耗現在變為一個人的消耗,導致不變資本的相對上升。第四,機器大量排擠工人,導致可變資本的絕對下降。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正是對這一歷史時期資本技術進步的主流形式真實的理論描述,并且為當時的現實所證明。“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像前面已經說明的),不管我們比較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經濟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并且,直到今天,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仍然是資本技術進步常見的表現形式。如工廠安裝“三廢”處理設備,機器增加自控裝置部分,都將增大不變資本投入,呈現出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趨勢。因此,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歷史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二、勞動者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減少,導致不變資本比重下降則是資本技術進步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除上述情況外,資本技術進步還存在著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減少,從而導致不變資本在預付資本中的比重下降。這種情況同樣是因為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只不過它不是表現為效能的提高,而是原料和能源的節約。
1、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通過節約原材料的使用而減少不變資本的投入。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所消耗的原料直接減少,其途徑是提高產品的成品率。在已經能夠生產但生產技術還不過關的情況下,產品的廢品率較高,人類是在用所消耗的原料數量去換取所生產的產品數量。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上的運用,產品的成品率提高,生產同量產品所消耗的原料隨之降低。第二種情況是所消耗的原料間接減少,其途徑是用價格較為低廉的原料代替原來使用的原料。如保溫瓶生產中采用的“以鎂代銀”鍍膜技術。所謂間接減少是指從使用價值角度看,原料消耗的數量不變。但從價值角度看,新原料的價值只相當于原來的1/2甚至1/3。因此可以理解為原料的消耗減少了1/2或2/3。這兩種情況都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原料消耗減少,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隨之減少,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中不變資本的比重下降。這難道不也是資本技術進步的表現形式嗎?當然,采用節約原料的新設備其價值必然高于原設備,設備增加的價值和所節約的原料的價值是否會互相抵消呢?對此我們只需將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界限理解為能夠為資本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疑惑立即就會消除。機器新增加的價值如果不能少于所節約的原料的價值,將不被資本采用。
2、在其他條件均相等的情況下,通過節約能源消耗來減少不變資本的投入。節能表明資本技術水平提高,我想是不會有人懷疑的,可它的表現形式仍然是勞動力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減少,資本有機構成隨之下降。同理。使用新型節能設備。不論是自行研發還是直接以高于普通設備的價格從市場購買,其研發費用或與購買普通設備的價格差額也必須小于節省的能源的價值,否則也不會有誰使用。
產生上述兩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社會原因,整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不斷增強。機器大工業初創時期,人類對它的負面作用尚缺乏足夠的認識;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今天相比有很大差距。對原料和能源的需求量較為有限;而資源和環境也還沒有遭到如此嚴重的破壞,尚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此種種使得人類根本不知可持續發展為何物。然而到了大機器工業發展近三百年歷史的今天,各種矛盾已凸顯出來,面對著已被踐踏的千瘡百孔的地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和人類的共識。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控制人口得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普遍關注。其二是經濟原因,更有利于資本獲得超額剩余價值。馬克思超額剩余價值理論的著眼點是商品價值中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不變,降低勞動力新創造的價值。具體方法是個別資本率先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由于單位時間形成的商品價值總量不變而商品數量增多,從而單件商品所包含的價值量下降,形成商品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差額,即超額剩余價值。然而,如果我們將思考問題的角度換一下,個別資本率先采用新技術的結果使每件商品中勞動力新創造的價值不變而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下降,不是同樣也能降低單件商品的價值,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嗎?而且相比而言,后者對資本更有利。因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意味著增加產品數量,結果不得不面對市場銷售的困難。對此,馬克思本人早已清楚地意識到“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現在表現為24件商品,而不是過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賣掉一個工作日的產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銷路或大一倍的市場”。在馬克思生活的自由資本主義年代,資本家用“高于商品的個別價值但又低于它的社會價值來出售商品”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尚屬可行。但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你如果想依靠壓低市場價格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就必須甘冒因撕毀協議而與其他大資本拼個你死我活的風險。而后一種方式,并不增加產品數量,也就無需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可以避免市場銷售的困難。
三、結論
鑒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資本技術進步客觀上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形式或變化趨勢。一種是資本技術構成提高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種是資本技術構成降低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降低。至于二者誰為主導趨勢,取決于二者的力量對比。無論如何,由資本技術進步而引發的資本技術構成乃至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動趨勢絕不是單一的。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