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目標,是指人們活動所希望達到并積極追求的一種目標或者理想境界。十七大報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相應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也拓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據此。我們認為共富、民主、文明、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四大價值目標。
[關鍵詞]價值目標;共富;民主;文明;和諧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3-0054-02
一、共富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上的價值追求
富裕是指物質財富的豐裕,它包括社會個體的豐裕和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人類在這一方面的需求不僅是無時無刻需要的,而且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增長。物質財富的生產和積聚,是滿足這一需求的最基本條件。富裕,意味著人們不僅告別了饑寒、溫飽狀態,具備了生存、發展的比較良好的基礎,而且還能夠為精神財富的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鄧小平講:“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所以,共產黨人應該努力創造條件,消滅貧窮,實現富裕,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更好地滿足。
為了達到“富裕”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從目前來看,有兩種方式能夠實現富裕。一種是在私有制基礎上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方式;另一種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發展社會化生產,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式。相比較而言,前一種方式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兩極分化,使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因此,我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式,增加社會財富,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種理想,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根本目標。只有共同富裕了,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實現共同富裕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目的。
“共同富裕”鮮明體現了團結互助、公平公正的價值目標和根本原則。社會主義經濟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義基礎上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和價值追求統一起來,體現了發達的社會主義生產力與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高度統一、效率與公平的高度統一,其實質是要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關系。這是社會主義根本價值的反映,也是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區別。
二、民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目標
民主一詞源于希臘語“demos”,意為人民當家作主。以區別個別人專制獨裁統治,其定義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歸納上述內容,民主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民主是一種(國體和政體意義上的)國家制度;第二,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國家的一種平等權利。
民主作為政治學的一個核心的詞匯,其實質是公民掌握權力和管理國家。民主本身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由古希臘的樸素民主制經近代資本主義民主制發展到現代民主制度,是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進步,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建立了現代意義的民主制度,這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值得社會主義借鑒。去年3月人大會議之后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對民主問題有一段精辟闡述,他說:“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和博愛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而是全世界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民主本身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中就是一種核心價值理念。馬克思、恩格斯在供產黨宣言>中談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還曾經明確指出過,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作為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工人階級的政治要求。就是用民主的方式管理國家和改造社會。
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本質要求,從根本上說。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公有制所決定的,是經濟上共同富裕在政治上的必然要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鄧小平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十七大報告中更是將人民民主強調到了“社會主義的生命”這一高度上,并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曾經錯誤地把民主只當作手段,而否認民主也是目標。在把民主只當作手段的同時,又錯誤地認為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民主并不是唯一的一種手段。如果不把民主作為目標。而只作為一種手段,勢必會在理論上得出這樣的結論:此時可以用民主的手段。彼時也可以不用民主的手段,從而導致了民主可有可無。有鑒于此,在黨的十三大確立黨的基本路線時,強調了民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四大目標,覺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了這四大目標,從而使民主政治目標更加牢固地樹立起來。
三、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文化建設的目標
在拉丁語中,“Civilis”(文明)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作為一定社會成員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質和修養;二是指對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響。在西方,英國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于1651年寫就的《利維坦》一書,首先提出了“文明社會”的概念。他當時所說的“文明社會”,是指與戰爭狀態相對立的和平狀態。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把文明視為民主、自由和平等,與君主專制、等級特權對立起來。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將史前社會分為“蒙昧”、“野蠻”兩個時期,與“文明”時期合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時期。人類社會從蒙昧、野蠻時期通過各種物質創造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最終發明了文字并利用文字記載語言而進入文明時期。
“文明”一詞在我國古籍中,最初見于《周易·乾卦·文言》中“天下文明”。唐人孔穎達說:“有文章而光明也”。表達了文明總是與文雅、光明相聯系的觀點。文雅是指超越野蠻、落后,進入了斯文與質樸的狀態;光明是指走出蒙昧、黑暗,進入了開化與昌明的境界。我國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辟草昧而致文明”,把文明看作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辭海》(1989年版)對文明的釋義有三項:一是文化,如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二是與野蠻相對,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三是光明。在現代漢語中,文明一般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其主要含義:一是指與蒙昧時代、野蠻時代相對應;二是指教化、開化的結果;三是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風尚。
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經常使用“文明”、“現代文明”的概念。在他們看來,文明首先是一個歷史范疇,與蒙昧、野蠻相對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文明同時也是一個社會范疇。文明時代是從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建立、文字的形成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而開始的。在這種意義上,人類進步史就是文明發展史。從靜態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進步成果;從動態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發展的具體過程。因此,文明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指文明的形式總是進步的;二是指文明的本質總是與時俱進的。進步發展是文明的外在表現,與時俱進是文明的內在要求。文明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積極成果。
總之古今中外。盡管對“文明”一詞的理解千差萬別,但其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指先進、進步的意思。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文明”,主要指狹義的精神文明,特指與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對應的精神上的進化、思想上的進步以及文化上的先進。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積極成果和進步狀態。
任何社會時代的文化,都體現了那個社會時代精神生產所達到的高度。而文化進步的標志就是精神文明。一個社會時代中積極的、先進的文化,就體現了那個社會時代的精神文明。
達到精神文明正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文化建設的目標,十七大報告就明確提出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所以將精神文明作為目標也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愚昧無知、失去理想、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國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所需要的完整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既要大力發展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又要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四、“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
中國古語有兩個典型詞匯:“琴瑟和諧”與“魚水和諧”,其都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狀態。可以看出古人是很推崇和諧觀念的。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和諧社會”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和奮斗目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把握好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
首先,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運行論的術語來說。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對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和諧社會就是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關系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社會。
其次,和諧社會是追求社會各主體間行動、關聯、結構的最佳狀態。從社會互構論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意味著多元社會主體——個人、集體(群體、組織、階層、階級等)社會,以及作為整體社會的代表一國家,經由行動意義效應的互構過程,在認同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持久的行動協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社會建構的價值取向。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一種富于創意的表達。
再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豐富的內容。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的公報,這個目標和任務可以概括為九個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總而言之,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和要求,把我們黨關于全面、協調、穩定、社會進步、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系等等思想,集中了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個重要內容和目標。
[責任編輯: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