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公共資源配置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則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但我國當前公共資源配置的方式卻存在著不合理的方面。數據顯示我國不同區域、不同收入階層的群體享受的高等教育資源不平等,不同層次高校擁有的資源數量不均衡,資源配置的效率不明確且有悖社會公平、不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建議改變高等教育撥款方式并建立高校資金使用效率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公共資源;資源配置;公平;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3-0091-03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在原有層次劃分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法,比如“985”、“211”、“教育部直屬學校”、“中省共建學校”、“地方學校”等等。不同類別的院校一個很大的差別是經費的來源和比例,各個學校享受的教育公共資源差別較大。那么問題是用一個什么樣的標準進行高等教育公共資源配置是合理的呢?本文不從理論建構上探討原則的本身,只是對現行高等教育公共資源配置狀況從效率與公平視角進行分析,并試圖就問題提出一些積極建議。
一、高等教育公共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基于資源配置的視角,本文的“公平”特指“起點公平”,即要求所考察的群體或區域擁有的高教資源數量和質量是相近或相似的。筆者首先就我國高教資源在不同區域、不同收入階層、不同層次高校的配置使用概況分別進行分析。
1、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公平性分析。評判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利用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求取分配的平均程度。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為了便于對教育不公平的考察,1997年,一些研究者創立了教育洛倫茨曲線與教育基尼系數(Thomas,Wang,Fan,2000),用來衡量教育成就與教育覆蓋擴展的平等程度。
各省市擁有的高等學校數量以及重點投入學校數量(以下稱為“優質高教資源”)是衡量該區域擁有高教資源的重要指標。該指標一方面顯示該省市分配到的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還與該省市享受到的高等教育帶來的種種效益相關。在本論文中,各省市擁有的高校總數采用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高校的數量。各省市的優質高教資源采用“211工程”高校的分省市擁有量。用收集到的數據做出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地區分布的洛倫茨曲線和“211工程”高校地區分布的洛倫茨曲線,求出相應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196、0385,對比洛倫茨曲線的形狀和基尼系數,可以清楚地知道,優質高教資源的區域不公平比總體高教資源的不公平更為突出,這種不公平不但會侵害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且會產生馬太效應,加劇各地區教育、文化、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數據還表明:優質高教資源的區域分布非常集中,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四省市。這種分布是由歷史文化、經濟、國家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但分布結果的現實是高校所在地區有更多的招生名額,處于優質高校密集或者高校數量較多地區的適齡成員比其他地區的適齡成員享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或優質高教的機會,這就是一種機會的不平等。
2、不同收入階層享受高教資源的公平性分析。高教資源配置的直接受益者是廣大學生。從公共經濟學角度講,公共資源的支出應該對低收入家庭及其子女有所幫助,以縮小貧富差距。但是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近于免費的高教系統并未實現社會應有的公平。我國一些教育經濟學者通過不同收入階層占總人口比重與來自該收入階層的大學生占大學生總數的比重的關系來分析高教資源配置的公平程度。
本部分資料主要來源于2002年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統計結果。這次統計選取的樣本是10000余名不同家庭情況的在校大學生,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樣本在各省市區中的分布相對平均。本文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統計了不同收入階層擁有的本科生數量(表略)。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25%左右,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家庭約為10%左右。雖然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階層學生比重差異不是太明顯,但高收入階層仍有絕對優勢。如果再考慮碩士生的家庭收入階層情況,情況將更加明顯。
雖然我國目前已逐步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利用高等教育公共資源,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隨著現在高校收費的上漲,低收入階層的入學門檻越來越高了。一般而言,家庭收入水平越低,求學者及其家庭對教育成本的變化越敏感。有研究表明:中國城鎮居民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彈性為0.562,并且,彈性與家庭收入水平顯著相關,10%最低收入戶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彈性為0.738,10%最高收入戶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彈性為0.330。所以,要確保公平,高教的收費政策應該作適當的調整。否則,貧窮的代際傳遞在教育上會顯得尤為明顯。
3、不同層次高校公共資源配王的公平性分析。我國高等學校按重點建設項目劃分,主要就是進行“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高校建設。截止2005年底,我國共有“211工程”重點高校107所,“985工程”重點高校38所。在資金投入方面,國家每年撥巨額專項資金發展不及全國高校總數1/10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高校,這一方面是受“窮國辦大教育”所限,政策有其合理性。然而。另一方面,在選擇重點高校時,一些必要因素未加考慮反而會導致教育起點的不公平,同時其資源投入的產出效率也是值得探究的。
受資料收集所限,本部分筆者僅選取不同層次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學,其中一所為北京的著名高校(“985”、“211”,“2+X”,簡稱“北京名校”),一所為西安的著名高校(“985”、“211”,簡稱為“西安名校”),另一所為西安的普通高校(簡稱“西安普高”)。本文將三所高校擁有的公共資源狀況通過網絡搜集匯總,分土地建設面積、人力資源狀況、學位點情況、圖書藏量、科研及實驗室、學生人數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表略)。
數據顯示:北京某名校,處于我國高校的最高層次,各方面資源都擁有絕對的優勢。而西安某普通高校雖然在基礎建設上進展較快,但人力資源配置等各方面明顯落后于高層次學校。其他方面也清晰顯示了相同情形。尤其是圖書館規模、總體藏書量、科研院所的數量和級別差距較大。
如果采用國際通用的相對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如教育經濟學中。常采用生均值。依據幾組數據,可求出三所典型樣本高校的擁有資源的相對數值(見圖1)。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區域差別。北京名校的生均校園面積和生均建筑物面積都比西安名校數值稍低,但在生均擁有的圖書數量上,北京名校占絕對優勢。而這兩所高層次學校與西安普高相比,無論在生均土地面積、建筑物面積,還是生均圖書擁有量上,都表現出物質資源占有量的絕對優勢。
財政支出是高校經費投入的主導方式,通過相關數值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政策傾向于將更多的公共資源、財政經費配置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高校,一是保障其地位,二是提升其辦學效益,這是國家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所需。但不公平性凸現。更多的學生享受不到這份公共資源,更多的資源集中于少數人手中,而教育的結果及資源配置的效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高等教育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高教資源配置的效率不僅包括高教資源投入的結構、數量界限,也包括教育產出的社會需要程度。根據高等教育的獨有特點,高教資源配置的效率可分為兩個方面——內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內部效率也稱高教資源的利用效率,即高教領域中投入與產出、所費與所得、消耗與成果之比。外部效率也稱為高教資源的最終效率,即高教資源配置給物質生產部門所帶來的收益。本文,筆者就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資源配置的相關產出成果進行簡要分析。
1、用明瑟收益率來比較各地區高教資源投入效率。從投資主體的角度分析,教育收益率可以分為個人收益率和社會收益率,因為畢業生就業的流動性和有些數據難以獲得,本文不探討社會收益率的問題,試圖從分析教育者個人收益率的地區差別來分析各地區教育資源投入的效率。其中隱含的假設是某區域內的高校更多培養的是該地區的學生。
明瑟收益率(Mencerian Rate of Return)是利用明瑟收益函數計算的教育邊際收益率,明瑟收入函數模型包括兩個基本的變量:教育和工作經歷及其平方,實證模型中教育變量的系數就是教育的個人收益率(明瑟收益率)。其含義為多接受一年教育(不考慮教育水平)可引起的收入增加的比率。如果把基本收入函數中的連續變量——學校教育年限(S)分成一系列教育水平虛擬變量,就可以根據這些虛擬變量系數的比較確定不同水平教育的收益率。
采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的部分調查數據。通過計算及回歸分析可知,東部地區勞動者明瑟收益率在9.3%~11%之間,中、西部地區分別為8.3%、10.6%。很明顯,同等學歷的勞動者,處于東部地區的收入更高,中、西部地區相對較低,這是和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的。教育的個人收益率較高。則這些區域的人們更愿意投資教育,國家的教育資源配置在這里的效率相對也較高。即高教資源配置豐富的地區,教育的個人收益率較高,相對的資源配置效率也較高。但是,如果因此教育資源向這些地區傾斜,讓少數人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隨著教育收益率遞增,這樣會更加大收入差距。
2、不同屢次高校資源配王的效率分析。
(1)人力資源指標分析
生師比、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重、生均擁有高級職稱教師數這三個指標可看作是高校人力資源指標。生師比是反映教師配備利用是否充分的指標。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比重反映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和學校工作中的地位。生均擁有高級職稱教師數值是一個間接反映人才培養質量的效率指標,生均占有高級職稱教師數越多,間接反映出人才培養質量越高。根據數據資料,求得相關數值,如圖2。

參考目前世界上平均生師比值15:1,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總數的比重0.67:1~1:1,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高教資源利用效率整體較低。從專任教師占全體教職工的比重的對比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高教公共財政資源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用于高教的主導事業——教學科研,而是其他非教育用途,這尤以“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高校表現明顯。
(2)畢業生一次就業率指標分析
本文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的數據主要采用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在2005年6月下旬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研究的結果。結果顯示“211工程”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一次就業率落實率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落實率為70.9%。回歸分析顯示,高校層次對求職結果有顯著影響,“211工程”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顯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并且,“211工程”重點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顯著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就業率和起薪的區域差別也很明顯。
三、結論及建議
1、結論。通過對我國高教資源配置現狀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我國高教資源在整體上存在著分配不均現象。尤其是優質高教資源。第二,低收入階層者享受高教資源的機會低于高收入階層者,而且這種差距隨著高等教育層次的上升而擴大。第三,雖然重點高校的受教育者的個人收益率相對較高。但是,高校資源配置的成本一收益卻不明確,并且,這些收益的成本還包括犧牲了的社會公平和均衡發展。總的來說,目前我國高教資源的配置存在著不公平和低效率問題。
2、政策建議。①為了適應高校擴招后的現狀。建議國家重新恢復按生均經費進行撥款,縮小高校資源配置人為因素引起的不公平。②實現高校資源共享模式,主要是人才資源共享和物質資源共享,諸如開放實驗室和開放圖書館等等。③建立高校資金使用效率的評價體系,并且同教學評估體系結合在一起,判斷各高校資金使用的效率,在兼顧區域公平的基礎上,資金應盡可能流向效率較高的學校。④參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可考慮按學區配置教育資源,設置高校。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