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對入與物、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一些合理的認識,對人的價值和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主表達了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的見解。在古人對他們理想社會的描述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協調一致的。在對待百姓的問題上。古代思想家大量地表述了“愛民”、“恤民”的思想。傳統人本思想對于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人本思想;科學發展觀;借鑒意義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B)04-0049-03
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同時也需要從傳統人本思想中吸取營養。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早有一定程度的正確認識。對人的價值和地位做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一些開明的統治者出于穩固其統治的目的,也有_些善待百姓的認識,出臺了一些順民、護民、利民的措施。這些思想和認識對我們在當今實踐中更好地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對人的價值和地位的肯定
我們當前談論的以人為本主要是針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而育的。然而。以人為本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不僅僅包含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還涉及到人與物、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且應該認識到,如果對人與物、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正確的認識。人的地位和價值就不會得到承認。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就無從談起。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人與物、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一些合理的認識,對人的價值和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在人與物的關系方面,古代思想家肯定了人在萬物中的卓越和偉大,充分表達出了對人的價值、意義的認可與尊重《孝經》中說:“天地之性。惟人為貴?!痹谔斓厝f物之中,人是最珍貴的。孟子曾經詳細分析了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人能進行思維,思維能使人達到很高的道德水平,人人都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則社會祥和安康。荀子說過:“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賁也。”(《荀子·王制》)水火之物只具有所謂的氣但沒有生命,草木花卉有了生命但沒有知覺,動物雖有知覺但又不知仁義,這一切事物都不能與人相比,人是天下最珍貴之物。歐陽修指出:“人者萬物之最靈也?!?《歐陽修居士集》卷十八)他認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具有其他物種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人與神的關系方面。古人也認識到了人的重要性。夏商時期,人們深受“天命”等觀念的影響,不管奴隸主貴族還是奴隸平民做什么事情。都求卜于“上天”,根據“上天”的指示行事。但隨著商朝的滅亡,周朝的統治者從奴隸的暴動中看到了人的力量,認識到“天命靡?!?《詩經‘大雅’文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懊裰?,天必從之”。(《尚書·豢誓》)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激烈的大變革,對人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的地位上升。隨國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傳》桓公六年)宋國司馬子魚說:“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左傳)僖公十九年)據記載,鄭國星占家裨灶預言鄭將發生大火,人們勸子產按照裨灶的話,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災。子產回答:“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他認為,天道和人道是不相干的,而人道就存在于社會人事之中,因而主張重視人道。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古代一些學者也有辨證的認識。強調了人的重要性?!对洝氛f:“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也?!蓖怀隽巳嗽谧匀恢械闹匾匚?。劉禹錫也曾經說過:“天之能者,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也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天論》)在強調人自身價值的同時。也指出了“天地萬物為一體”。即人是不能脫離萬物而自存自立的,而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是自然的一部分。宋代的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說法:“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正蒙·乾稱》)由此可見,古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解釋是辯證的也是相當深刻的。
對人與物、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人的存在的地位和價值,對生命的存在也就會倍加珍惜。然而,在當前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忽視人的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出于對GDP的崇拜和對利益的過度追求,個別官員、老板甚至當事人自己置人的生命于不顧。這里固然有天災的成分,但漠視人的生命的態度也不可忽視。而古人對人的價值和地位的肯定可以為我們提供啟發。
二、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既是社會歷史的“劇作者”,又是社會歷史的“劇中人”。關于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問題,古代思想家雖然沒有形成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但也有一些比較深刻的認識可供我們參考。
古人認識到民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比較深刻地理解國計取決于民生的道理?!捌垷o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戰國策·齊策四》)、“民實瘠矣。君安得肥”(《國語·楚語上》)、“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用將有所乏”(《國語·周語下》)、“民乏財用,不亡何待”(《國語·周語上》)、“庶民安故財用足”,(《禮記·大傳》)這些說法都深刻地闡述了這樣的道理:只有百姓安定,生產發展,政權才能鞏固,社會才能發展。
古人也深刻地認識到民眾是治國安邦、建功立業的依靠力量。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最先表達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孟子還在歷史上首次對人民、國家和統治階級三者之間的關系、地位作了明確闡述。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荀子借《左傳》的舟水之喻來表述人民對于政權的重要性:“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酥^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王制》)唐太宗曾經親眼目睹隋王朝的滅亡過程,他多次向群臣講“君舟民水”的道理,并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貞觀政要·政體》)
在如何治理社會的問題上,古代的思想家直接提出了以人(民)為本的思想。早在商周時期,周公就提出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春秋時期齊國思想家管仲最先提出“以人為本”一詞。他在《管子·霸育》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圃,本亂則國危。”在《晏子春秋》中。有晏子和叔向的一段對話。叔向問晏子:在社會混亂,失去常道,國君和官僚貴族品行壞僻,背離社會道德的狀況下,怎樣做才能既安定人民,又不要讓人民產生不端的行為,而背棄社會道德?晏子答曰:“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他認為:如果能以民為本。把人民當作社會的根基,使人民安定,哪里會有不端的行為和背棄社會道德的現象出現呢?在這段對話里,晏子不僅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同時還在文字上明確使用了“以民為本”這樣一個概念。
可見,古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人是社會發展主體的道理,一些開明的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也注重以人(民)為本。這啟發我們在當代要堅定不移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實踐中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久穩定和長期發展。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傳統人本思想在人與社會關系認識上的局限性。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們看到了人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的見解,并試圖從人出發去探討社會發展進程。但他們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沒能揭示出隱藏在人的行為后面的深刻物質動因,并最終都對歷史做出了唯心主義的理解。把歷史歸因于人的思想、意志或精神,進而從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的創造作用。從實踐上來講,中國古代人本思想中的“人”主要指的是相對于官而言的“民”,是一種政治色彩很強的概念?!懊瘛笔枪俳y治管理的對象,其全部價值就是為官或為主人而存在,而不是作為現代意義的“人”而存在。這些都是我們在借鑒傳統人本思想時需要注意加以甄別予以舍棄的地方。
三、人與社會和諧發晨的社會理想
人與社會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形成社會;而社會形成后又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反過來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協調一致的過程。古人也深刻的認識到了這個道理,在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圖景中,對社會發展狀態的預期與對人的發展狀態的預期是相一致的。
《禮記·禮運》篇這樣描述“大同社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是謂大同?!痹趯@種“大同”社會的描述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不閉”等都是對社會狀態的描述。而在“大同”社會中人的狀態是什么樣的呢?那就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笨梢姡凇按笸鄙鐣硐胫袀€人與社會的發展是協調一致的,人在社會中既各得其所又各盡所能?!按笸鄙鐣暮椭C圖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孟子在大同基礎上勾畫出一幅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藍圖,設計出一個人在其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社會圖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向人們描述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圖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設計出一個令廣大農民心馳神往的和諧社會藍圖:“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寫了《大同書》。提出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可見,古人對他們理想中和諧社會的追求與對人的發展的預期是基本一致的。人的發展狀態是他們描述理想和諧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啟發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要把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與社會協調發展這樣一個原則。我們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經濟上,片面追求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對人的發展重視不夠。以為社會發展了,人自然也就發展了。經過一段人與社會的不平衡發展之后,我們才逐漸認識到要想實現人與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就必須走出僅僅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這方面,古人設想的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理想社會藍圖可以給我們以啟發。
四、善侍民眾的思想和認識
既然認識到民眾在社會發展與江山穩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應該怎樣對待民眾呢?在統治者應該如何對待民眾的問題上,古代思想家大量地表述了“愛民”、“恤民”的思想。
《禮記》指出,愛民是為政第一大事,只有執政者對老百姓仁愛,老百姓才會親近愛戴執政者。“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哀公問》)、“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緇喪》)孔子主張實行德治,認為統治者應該以“仁愛”之心對待民眾,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論語·雍也》)反之,“苛政猛于虎”(《札記·檀弓》),老百姓就難得安生。孟子總結了興衰存亡的歷史經驗。進一步發展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強調以仁愛之心治天下。他認為: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走下,獸之走壙也”(《孟子·高婁上》)、“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孟子·粱惠王上》)“三代(即夏商周)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興廢存亡者亦然?!?《孟子·離婁上》)他還主張給農民固定的土地, “制民之產”。安定民心。荀子指出。只有執政者愛民,國家才會強大?!皭勖裾邚姡粣勖裾呷酢?。 (《荀子·議兵》)即使從維護自己統治的角度也應當愛護老百姓: “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王制》)道家創始人老子從“貴以賤為本”的樸素辯證法出發,提出“愛民治國”的政治主張。他認為,君主當“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歷史上一些開明的統治者也把愛民作為執政的一條原則,唐太宗講:“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君道》)他又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本?!薄皣悦駷楸荆艘允碁槊?。”(《貞觀政要·務農》)后來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更是彰顯了古代知識分子愛民憂民為民的偉大情懷。
認識到民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求統治者的行動要“順民心、合民意”。孟子云:“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孟子·離婁上》)換句話說,執政者應與民眾心心相印,同憂同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粱忠王下》)《大戴禮記》也強調,政府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與民眾的思想愿望相一致?!罢a志無荒,以會民義”、“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誥志》)、“君時同于民,布政也”。(《少閑》)這樣,上下聲息相通,同甘共苦,政通人和的局面必定能形成。“及民共饗其祿,共任其災,此國家之所以和也?!?《千乘》)順民眾的前提是了解民情,《大戴札記》云:“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子張問入官》)要像周文王那樣“內觀民務,察度情偽”(《文王官人》),做到“準民之色,目既見之;鼓民之聲,耳既聞之;動民之德,心既知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少閑》)否則,執政者嚴重脫離民眾,老百姓希望什么,反對什么,一概不了解,“有閩而不通,有煩而不治,則民不樂生”。(《千乘》)
古代思想家認為,愛民要體現在利民上。統治者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對民眾有利,使他們得到實惠??鬃又鲝垼骸耙蛎裰?《論語·堯日》),即根據老百姓的利益。去做有利于他們的事情。孟子請教孔子的孫子子思,在管理民眾方面什么是應當最先考慮的?子思回答:“先利之”。(《孔叢子·雜訓》)孟子針對“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的情況,提出減刑、薄稅的思想。荀子認為,執政者應當先給民眾以利益,然后再向民眾進行必要的索取,以供國家之需。“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荀子·富國》)歷史上也確有開明的君主能擺正君與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春秋時期的鄭文公說得好:“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之,孤必與焉?!?《左傳·文公十三年》)君主就是為民眾謀利益的,民眾的利益就是我君主的利益。在利民的同時,還要為民除害,除害亦是興利。除害首先是誅滅暴君,救民于水火。孟子稱頌商湯消滅夏桀,“民望之。若大早之望云霓也”、“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民以為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忠王下》)其次是革除弊政。“而進是利,而除是害。而無求其報焉,而民情可得也”。(《大戴札記·子張問入官》)
在當代,為人民服務是黨和政府管理國家的首要價值觀。絕大多數黨政官員能做到執政為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也有極個別領導干部反其道而行,或碌碌無為,置百姓疾苦于不顧,或為一己之利而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梢姡瑐鹘y文化中普待百姓的思想和認識對于今天的官員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傳統人本思想中所謂的“愛民”、“恤民”思想的局限性。古代統治者包括所謂開明的君主在內,其對“人”的關注范圍和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往往是只關注百姓的生存條件。因為維持其統治穩固的最低限度就在于百姓能夠生存下去,如果他們的生存條件都不存在了,就必然揭竿而起,從而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談人的全面發展在事實上是不現實的。從實踐中看,中國古代的人本思想更多是從觀念意義來講的,而沒有真正地徹底地將其訴諸于實踐。究竟是實行善政還是暴政就由統治者的認識以及開明程度決定,民眾沒有可以抗衡的手段,所以,在歷史上暴君總是不斷地出現。即使在開明君主的統治之下。民眾的利益也只是得到部分的保障,其權利實現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在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僅僅關注人的生存條件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而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統一起來。
五、小結
傳統人本思想中蘊含了許多合理成分,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我們可以批判地加以吸收利用。當然,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也不能忽視對傳統人本思想的借鑒和繼承。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才能很好地為老百姓接受,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 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