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器裝備發展除帶來政治軍事效益外,還產生帶動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等潛在效益。探討武器裝備發展對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如何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雙贏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武器裝備;潛在效益‘科技進步;經濟發展
[中圈分類號]E9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4-0118-03
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極高的經費投入。從全球范圍看,軍事實力已成為國家之間奪取資源優勢和發展機會的堅實支撐;從局部看,軍事實力是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保證。我軍擔負著維護國家統一、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歷史重任,要圓滿完全這一艱巨的任務,適當的武器裝備建設是必需的。
依據傳統經濟學的觀點,武器裝備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一個大炮與黃油的關系,相互之間有著爭奪有限資源的矛盾。然而。如果把武器裝備發展的潛在效益考慮進來。并有意識地促進潛在效益地增長,使裝備發展產生出更多的有益于經濟發展的正面效應,那么,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就能夠實現雙贏發展的局面。
縱觀我國和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歷程。理論和實踐均證明武器裝備發展具有雙重效益。一方面,先進的武器裝備可大幅度提高部隊的戰斗力,提高國家的整體國防實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另一方面,武器裝備的發展又可起到以軍帶民的發展效益,雖然武器裝備的發展需花費大量資金,從表面上看似乎武器裝備的發展與經濟建設爭奪有限的資源,但如果在全局觀念下進行科學系統協調,以軍帶民,則武器裝備的發展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形成富國與強軍的雙贏。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軍費相對不足,因此在武器裝備建設中堅持裝備建設與經濟發展科學協調發展的方針十分有益。
深入分析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適度有效的武器裝備發展會對一個國家整體的科技進步產生帶動作用,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對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本文擬就此作一探討。
一、潛在效益帶動科技進步
縱觀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在20世紀40~50年代以前。最新的科學技術總是在民國最先產生,但一般總是在軍事領域首先獲得廣泛應用,例如飛機技術、無線電技術、火箭技術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強烈的軍事需求,這種形式逐漸發生了變化,最新的科學技術逐漸轉化為最先從軍事應用領域產生而后向民用領域擴散,如雷達技術、核技術、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互聯網技術等。除了這些具體的應用技術外,軍事應用領域也創造了許多新的理論方法,例如系統工程、網絡計劃、全壽命周期費用、風險分析等,這些新型理論方法在民用領域推廣應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國家在武器裝備的研制中投入了大量經費,國防科技人員創新了許多蘊含高新科技的軍工技術。隨著這些軍工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經濟性的改善,應及時將其轉人民用領域。達到武器裝備發展提升國力、促進科研、推動經濟的多重效應。這一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有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和“星球大戰”計劃,我國的“兩彈一星”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美國在二戰后獲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但美國則是在完成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后才真正走到了世界科技領先的地位。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共獲得了3000多項專利,使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美國有3萬多種民用產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飛機發展出的高新技術。產生于航天領域的人工智能、遙感作業等技術的轉移又帶動了整個工農業的繁榮。二戰以后,美國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個以軍帶民的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核工業是在發展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的帶動下下發展起來的;航天技術是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計算彈道導彈軌跡的軍事需求帶動了計算機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今天的Intemet則源于美國國防部原來為抵御核進攻而建立的Arpanet網;全球定位系統源于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為部署“星球大戰”計劃而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今天GPS在國民經濟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并產生每年近百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據美國空間政策中心測算,截至20世紀末。與“星球大戰”相關的7個產業,使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650億美元。當年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共耗資250億美元,但由此帶動了整個航天產業的發展,所創造的產值高達2萬億美元(NASA的官員估算其直接經濟效益每年已超過10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宇航局下屬的技術利用局將一些空間技術轉移到民用部門,獲得了520億美元的收益,美國宇航局專家曾測算,美國在載人航天上的每1美元投資都能在民用領域收到9美元效益。
我國“兩彈一星”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等裝備發展也凸現了富國強軍的綜合效應。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為我國的核能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運載技術的發展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正是在這些重大武器裝備發展工程的帶動和牽引下,我國的核電站、衛星通信、航天遙感、計算機及其應用、微電子以及復合材料、特種冶金行業等產業走到了世界前列。“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帶動和促進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有關統計表明,我國近年來出現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開發的。國防科工委曾對7項軍用技術的經濟開發效益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技術轉讓費與技術應用后利潤之比為1:9??梢哉f,我國核工業、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6大軍工產業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孵化器,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長期以來,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中。國防科技成果占全國科技成果的1/5-1/4。根據我國科技信息統計公布的數據,2005年國防科工委的科技成果數占全國總科技成果數的比例達到了35.8%。超過了1/3。
我國軍用領域的高新技術具有更高的原創性,具有獨立知識產權。一般而言,民用高新技術可通過引進獲得,而軍用高新技術即使花高價也無法從國外獲得。在軍用高新技術領域,國外對我國實行限制和禁運,從而使我們只能自主創新,因此國防科技領域產生了更多的原創性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對國家的科技進步提供強有力的帶動作用。我國的國防科技部門是一個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其中的高科技人才占國防工業部門從業人員的35%以上,并擁有全國20%左右的科技人員,充分發揮這些科技人員的創造能力,將極大地帶動全國科技水平的進步。
在現代社會??萍际堑谝簧a力,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國防科學技術領域的進展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和促進作用。一方面許多國防技術一旦轉化到民用領域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美國的國防技術轉移在提高民用產品的質量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另一方面許多民用技術稍加改造即可應用于軍事領域,國防部門不必另行開發。既節省國防經費,又可滿足軍事需求。
二、潛在效益推動經濟發展
武器裝備發展對科技進步的帶動作用是獲得共識的。而武器裝備發展對經濟建設的影響卻具有兩面性。一是大炮與黃油的關系,武器裝備發展與經濟建設共享有限的資源,此消彼長;二是武器裝備發展為國家提供了更為安全的環境,保障了經濟建設的安全進行,并通過技術轉移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只要以科學發展觀的觀念協調優化,掌握好度,即可達到武器裝備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雙贏。
優化協調武器裝備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前蘇聯由于沒有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造成了武器裝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經濟建設長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狀況,這也是造成前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美國從系統工程角度。認真協調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每發展一個大型的武器系統,總會對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樣式的改變,現代軍事領域對國家的國民經濟體系體現出了強烈的依賴關系、交叉的融合關系和相互的推動關系?,F代作戰時間短、強度高、耗費大?,F代戰爭對資源的需求單靠獨立的國防經濟部門已難以承擔。必須緊緊依托國民經濟體系方能確保國家安全戰略目標的實現,現代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軍事領域對國民經濟體系具有強烈的依賴關系。
現代戰爭是高科技戰爭,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民用技術與軍用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軍民共用技術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美國國防部列出的關鍵技術和商務部列出的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技術中。約有80%是相同的,這為軍民經濟兼容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這是軍事領域與國民經濟體系的融合關系。這種交叉的融合關系一方面體現在國防科技發展帶動國家科技進步,另一方面也體現在民用科技對軍事應用的支撐作用,這種支撐對于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效益。
國防工業部門生產武器裝備。需要許多中間產品的生產與之配套,開發和生產這些中間產品會帶動民用工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國民經濟部門的運轉。目前世界上在武器裝備發展中廣泛采用成熟的商用技術和產品。從而大幅度降低武器裝備的成本,減少操作和維護費用。從世界范圍看,當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使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面越來越廣、融合程度越來越深。商用技術和產品由于較為成熟和批量生產等原因,價格遠低于軍品。從性能方面看,目前相當一部分商用技術和產品的性能與軍品已不相上下。例如,商用計算機與軍用計算機采用的芯片等元件都是在同一生產線上生產的,兩者的主要差別僅在于可靠性指標、外殼封裝和一些特定的參數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商用技術和產品的不足之處可用其他方法加以彌補,以較小的代價達到軍品的要求。
國防工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就業也具有明顯的效果,美國每增加10億美元的軍火生產可以增加3.5萬個就業崗位,1950~1970年期間,美國為拉動南部經濟增長,不斷增加裝備采購合同額,南部獲得的裝備采購合同額占整個裝備采購總額的比例。1952年為23.53%,1962年為26.39%,1969~1971年上升至30.22%,使南部經濟由落后轉變為美國區域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80年代以后,南部與西部和北部形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
由此可見,武器裝備發展和經濟發展可達到一個相互促進、協調共進的雙贏局面。我們要總結我們_過去成功的經驗,借鑒國外有益的做法,積極探索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以軍帶民的發展新途徑和新方法,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為實現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持續的動力。
三、潛在效益優化產業結構
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條件下的高科技戰爭,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以信息化為重點,國防工業中信息產業的發展對民用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帶動、推動、互動、借鑒等多重作用。信息產業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對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明顯的主體作用,因此從某些方面講,三世界國家武器裝備發展對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可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現代工業的三大支柱是原材料、制造業、信息化產業,而這三類產業部門正是國防工業的主力,在全國這三大類型的工業部門中的龍頭一般是國防工業部門,或與國防工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例如,我國對軍工船舶制造業的持續投入,促進了軍工船舶出口。我國國防工業系統生產的船舶出口產值占整個船舶出口產值的70%以上,并使我國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國的地位。我國國防工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服務和核電站、衛星通信、航天遙感等產業的興起。還帶動了我國的計算機及其應用行業、微電子行業以及玻璃鋼行業、特種冶金行業的發展。這些帶動作用對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明顯的催化作用。
國防工業往往是國家科技密集度最高的產業群,由科技進步引發的生產率提高和產業結構升級將最先出現在國防工業內部,然后再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傳導到其他產業部門,最終使國家整體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提升。相對于其他民用產業,國防工業的科研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并且投入穩定,因而國防科技水平代表了國家的最高科技水平。當其他產業還在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發展的時候,國防工業可借助其高科技優勢率先向高技術的、節約資源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拉開產業結構升級的序幕。通過國防工業與其他產業部門在產業關聯中形成的產業鏈,國防工業的產業升級將擴散到各行各業。例如,裝備發展向重工業提出的數量和質量需求,促使重工業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升級進程。國防工業各子行業的高科技兩用產品,促進了許多新興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如。航天工業的發展帶動了衛星服務業(包括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等)和信息產業(如全球定位系統、移動通信等)的發展。
四、結語
理論和實踐證明,武器裝備發展具有易被忽視的潛在效益。對武器裝備發展潛在效益的探討對于有效把握武器裝備發展的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中。應在發展初期即全面考慮這些潛在效益,使這些潛在效益發揮正向作用,通過武器裝備的發展,達到帶動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的雙贏效果。
責任編輯 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