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一全新提法的基本前提是先有財產。然后才有財產性收入;條件是法律保護與完善市場環境。財產性收入增加的途徑主要有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創業活動與政府職能轉變等等,并且群眾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有助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關鍵詞]群眾;財產性收入;小康社會
[中圈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4-0059-03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一全新概念意味著黨中央肯定了近年來我國資產價值重估的作用和意義,表明國家會進一步完善法律環境和培育市場,以便讓群眾從房屋、股票、動產、不動產的價格上漲和價值重估中獲得收入和資本利得。同時,這也意味著國家還將創造條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讓老百姓的財富保值增值,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財富,為實現小康社會新勝利莫定物質基礎。
一、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涵義
經濟類詞典上對“財產性收入”的解釋是:“指金融資產和有形非生產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資產供給他們支配,作為回報,從中獲得的收入。它的主要形式有:利息、紅利、地租等。”按照國家統計局專家的解釋,“財產性收人”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人。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這涉及到各種投資,比如實業投資、金融產品投資,儲蓄、債券、保險和股票等。在我國,財產性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小,約為2%,但增速卻比較快。據國家統計局有關測算表明,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幅為19.7%,2006年則為26.5%。同時Wind資訊數據顯示,在2005年、2006年兩年內。城鎮居民勞動報酬的增長率為14%~17%,而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比例為11%~12%,增速均低于財產性收入。在目前財產性收入中,股票投資收入和房租收入占比應是較高的。2007年,由于股價和房價的上漲,人均財產性收入的同比增幅也可能會進一步提高。然而,隨著國家“創造條件”讓更多人群擁有“財產性收入”,居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會成為一種趨勢,除正常的工資收入等勞動報酬以外,基金、股票、保險等有價證券會逐步成為居民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目的的重要類別。
對于財產性收入,《孟子》詮釋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有恒產者有恒心”,這里所說的“恒產”,是一種可以讓人獲得心理安全感,法律上的認可與社會承認以及有保障的私有的物質財產。通過擁有、增加“恒產”——“財產性收入”,讓百姓產生、鞏固“恒心”——信心、安心。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有利于使無財產者有信心、有財產者能安心,使人民安居樂業,進而使和諧元素增多,推動小康社會全面建設。
二、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的基本前提與條件
1、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的基本前提。財產性收入這一全新提法的重要價值包含了一個基本前提:先有財產,然后才有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必須以穩定的公民財產與明確的私人財產權作為前提,即獲得財產性收入必須擁有財產。例如,存款利息和房產租金收入的前提是擁有存款和房產。這里的關鍵因素在于兩點:一是收入在覆蓋支出后存在儲蓄性結余,或者勞動報酬在覆蓋勞動力成本后仍具備擁有財產的可能性;二是其收入結余具備市場準入條件或高于市場準入門檻,換句話說,他買得起財產。在財產性收入方面,我們必須正視的是一個貧富分化比較嚴重的現實。因它是一種衍生財富,沒有財產就不可能有財產性收入,于是就可能產生一種“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從而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因此,在對待財產性收入時,應該有不同的政策安排。如對那些更有可能為窮人獲得的數量有限的財產性收入宜于免收一切稅費;而對那些更有可能為富人獲得的數量龐大乃至驚人的財產性收入宜于根據暴利程度的不同采取累進稅率。
2、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的基本條件。財產性收入的條件是法律保護與完善市場環境。2004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將憲法第十三條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憲法修正案;2007年10月,《物權法》正式施行,對于所有與物權相關的法律關系進行了明確界定。隨著公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有關規范財產權的法律法規仍會不斷完善。《物權法》的通過以及資本市場有關法律的不斷完善,為十七大報告中的這一全新提法提供了法律基石。因為,物權法明確規定,無論是公有財產還是私有財產,只要得之合法,國家就會給以平等的法律保護。如,北京市通州法院就援引《物權法》有關條款,一審判決某侵犯私產的公司賠償被侵犯人6000元損失。以這么說,有了物權法,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就有了法律保護。此外,《證券法》的修訂,股改的成功,全流通時代的到來,資本市場的復蘇和擴容,也為群眾獲取財產性收入創造了條件。隨著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日趨多元化,我們要對更多的市場進行改革和規范,讓擁有了更多財產的更多群眾,能夠通過這些財產來獲得財產性收入。與其他類型的收入不同,財產性收人大多與風險相伴而生。規避風險。提高財產性收入率,是我們這個富裕起來的社會所要面對的一個新問題。絕大多數財產性收入,都與金融密切相關。這對于我國的金融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遇,既為我國金融業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濟基礎,也為我國的金融業發揮自身優勢貢獻社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為民造富,更需要政府和政府官員發展良好的法治環境,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讓群眾不再為財富的擁有和增長而提心吊膽,挫傷他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合法的財產收入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政府對于侵犯公民私有財產的行為必須嚴厲打擊,才能讓群眾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同時,針對一些地方漫延的“仇富”的情緒。政府一方面要打擊那些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要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發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關心民生,消除“仇富”的社會基礎。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防范政府和政府官員利用公權力。打著維護“社會公益”的口號,肆意侵占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總之,“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最重要的是要讓更多群眾擁有合法的私人財產,并切實保護好他們的私人財產權,繼而對財產性收入采取不同的政策安排,從而促進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實現報告中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新要求,讓全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三、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的路徑
1、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財產性收入增加。資本市場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不僅依賴已上市股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而且要在較短時間內擴大公司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比重。就具體的證券品種而育,除股票、債券之外,通過豐富證券投資基金、權證、收益計劃等證券品種,也可以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意味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的任務十分迫切,股票市場規模將會越來越大。筆者以為,在這一方面,應當積極培育藍籌股市場,加快發展中小企業板,加快建設創業板,加快H股公司的回歸進程,推動境內居民直接或間接投資香港或海外市場。并把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建設成全國性的、統一監管下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和高科技公司股份報價轉讓平臺。從而形成更有效率的場外交易市場。
2、通過保險市場實現財產性收入增加。基于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和“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國家兩大目標的預期,群眾對保險需求將會快速增長。滿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業保險需求,會隨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溫,且相當數量的居民會變目前的被動消費為將來的主動消費。如報告所述、自十六大以來。“GDP以年均增長10%以上的速度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取得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可以預見。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和擁有財產性收入群體的增多,居民對于保險的消費能力在日益增強。這顯然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公司治理要求提出了更高標準。這同時意味著保險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尤為關鍵,因此,保險業保障功能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會在短期內對壽險業務產生一定的分流作用,但從長期來看。如果分流會帶來居民股票、基金這一類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最終會提升其內在的保險保障需求,反之,則更能凸顯保險業獨有的保險保障功能在行業內的競爭力。保險業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需重點提升保險業務的技術含量。即重在強化保障功能、擴大承保范圍。保險產品的技術含量決定企業乃至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高低。在目前中資保險企業仍占據市場絕大多數份額的情形下,不論是人身險還是財產險、保險產品的技術含量仍然有待于提高,比如依賴于高科技含量的責任險需要進一步擴大承保范圍,高保障程度、能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人身保險,仍需要給予大力研發和推廣,以其人性化、靈活高效的保障功能和服務手段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群眾財產性收入。
3、通過建設服務型政府促進群眾增加財產性收入。各級政府和政府官員要堅持依法行政,放權于市場,打擊腐敗現象,避免與民爭利。改革開放幾十年了,我國的GDP得到長足的增長,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公權力壟斷大量資源,而政府官員利用公權力進行“尋租”,使得政府財政收入增長而民間財富不見增長。如果任由這種現象蔓延,群眾受到政府壓制。在與政府官員的競爭中永遠處于劣勢,那么根本就談不上更多群眾能擁有財產性收入。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防范行政壟斷,簡化行政程序,放權于市場,讓政府不再與民爭利,而官員權力更加有限,并且有限的權力受到嚴密監督,減少尋租現象。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人”,它表明了政府和政府官員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市場和法治環境,為民造富。真正“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政府要激勵群眾的創業熱情。建設良好的創業環境。在硬件上,要創造暢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條件,方便群眾創業;在軟件上,政府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獎勵勤勞者,懲罰懶惰者,鼓勵更多人通過創業增加財產性收入。
4、通過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促進和規范群眾財產性收入增加。在制度上,首先要改革國民收入分配制度。由于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是存量和流量的關系。只有提高勞動性收入,才能增加合法的財產性收入。因此,要在初次分配環節和再分配環節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城鄉居民勞動性收入。其次要甄別合法的收入和財產,建立與《物權法》相配套的收入申報制度和財產申報制度。最后要對金融制度進行創新,擴大居民理財渠道。讓老百姓通過理財來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
在政策上,一要穩定物價,宏觀調控始終要把防止通貨膨脹作為重點,使老百姓的收入長期保持增值;第二、匯率政策應在靈活性和穩定性中取得平衡,防止幣值大起大落中出現外部資本對本國國民財富的“剪羊毛”,第三、保持資產價格穩定,資產價格大起大落實際上是國內少數利益集團對廣大老百姓財富的掠奪;第四、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規范和控制群眾的投資行為。一方面讓群眾在充分認識到市場風險的情況下。理智投資;另一方面,加大監管力度,堵塞“稅務漏洞”。把鼓勵群眾追求財產性收入與反腐敗工作結合起來,制定相關措施,避免腐敗分子利用這一政策使自己的“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合法化。
總之,“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實現“更多”,就是實現公平,就是縮小貧富差別。因為從經濟角度分析,能否擁有財產性收入及這一收入能夠在整個居民收入中占多大比例。應該是我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還較低。因此,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提高財產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首要任務當然是發展經濟,通過經濟的增長。來帶動群眾收入的增長,通過收入的增長,來累積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取得新勝利。
責任編輯 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