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國際車展每年舉辦一次,其前身是美國底特律車展,始于1907年,是美國創辦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車展,由底特律汽車經銷商協會主辦。1989年,底特律車展更名為北美國際汽車展,并定于每年1月舉辦。
底特律的歷史就是北美汽車工業的歷史。1701年,來到北美洲的法國冒險家(那一時期的冒險家在利潤的驅使下,幾乎膽大包天)安東尼蒙瑟凱迪拉克來到了今天的底特律。他看中了這里的氣候、地理條件,準備將這里當作毛皮制品的貿易口岸,大撈一筆。圣克萊爾湖和伊利湖的便利水運條件讓安東尼看到了商機,他將這里命名為底特律村(villed'Etroit,海峽之城)。在生命力頑強的商人面前,貿易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歷史總是充滿了一連串的巧合。如果沒有亨利·福特(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來到底特律,這里也許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港口漁村,通過向加拿大出口毛皮來掙得自己的糊口費用。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底特律的命運。
亨利·福特對世界工業的最大貢獻,就是T型車和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幼年的亨利學習成績平平,可從小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某次參觀一個生豬屠宰場的時候,突發靈感:如果汽車也能像豬肉一樣在流水線上走過,那將會極大提高汽車的生產效率、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在汽車流水線誕生之后,一輛T型車的生產時間被縮短到了96分鐘,而價格也由最初的900美元降低到了265美元,福特汽車廠的工人用兩個月的工資就可以買一輛。到1927年T型車停產時候,這款車一共生產了1500萬輛,為福特帶來了數億美元的未分配利潤。到1924年,每7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人擁有汽車。不過,亨利·福特留給后人最寶貴的遺產,還是他的造“國民車”理念汽車不應該屬于少數富人,而應該讓每個人都買得起。“……市場表現不好是因為售價太高……應該把價格降低到每個人都買得起……”這是亨利·福特經常對周圍人說的話。在這樣經營理念,福特公司從當時的1000多家汽車公司中脫顆而出,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遺憾的是,亨利福特堅持認為自己的T型車已經十全十美,并不再改進。這導致隨后被通用汽車奪走了第一的寶座。
正是由于汽車工業的巨大成功,底特律在1909年成為率先在城市里面鋪設水泥公路,并在1915年率先安裝交通信號燈,以及在1942年成為美國首個擁有城市高速公路的城市。底特律成為毋庸置疑的美國汽車工業中心,世界汽車工業的心臟地帶。
來自海外的挑戰
強勢的北美汽車一度主導了全世界的汽車工業幾十年。在1973年以后,隨著石油價格的節節攀升,傳統大排量的美國車開始受到歐系車和日系車的兩頭夾擊。后者追求高效燃油效率,強調高技術含量的作風讓全世界的用戶眼前一亮:原來小排量的汽車也可以如此精致、舒適。
在此后的全球各大車展上,以大眾高爾夫為代表的小型車異軍突起,每一個改款車型的推出都引發全世界范圍的關注和討論。而車展活動作為未來幾年汽車市場的風向標,向人們清楚地傳達了一個信息:小型車即將爆發。
就在歐系、日系汽車企業在歷屆北美車展上大肆展示先進的小型車的時候,以通用、福特為代表的美國汽車業卻將雪佛蘭、歐寶、福克斯等車型送到歐洲和亞洲的日內瓦車展,法蘭克福車展,東京車展和北京車展,在這些地區大肆推廣自己的小型車。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歐洲和日本都在搶占巨大的美國車市場,其主力產品就是眾多的精致A0級,A級汽車,美國卻用幾款極具特色的A級車(比如取得巨大成功的福克斯)反攻歐洲市場,對自己國內的小型車市場卻放任不管。
看似不合理的歷史進程,總有它存在的原因。美國市場的相對封閉和美國汽車文化的強勢,無疑是通用,福特放棄國內微型車市場的主要原因。可在國際原油價格沖破100美元/桶的心理底線時候,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重新發現歐洲車的價值。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車除了空間大之外,完全無法和歐洲車競爭的時候他們也在呼吁國內汽車巨頭們多多關照國內消費者的呼聲。
2008年的北美車展,美系汽車企業的最大變化就是開始引入一系列的“緊湊型汽車”,例如福特就將自己全力打造的全新微型車平臺介紹給了國內消費者。而以Verve為代表的“精品微型車”是否會掀起北美微型車的又一次爆發?只能拭目以待。
揮之不去的中國因素
進入2000年以來,“中國”就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中國”這個詞匯總是能撩起西方讀者的格外關注。在汽車業,這一規律也毫不例外。
2005年法蘭克福車展是中國車企海外參展的拐點。從那一年開始,中國車企對海外參展興趣突然高漲。也就在這個時間之后,國內“勇敢”的汽車企業才突然發現:國外的市場狀況并不比國內的更簡單。在當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吉利和陸豐等自主品牌率先帶領國內企業殺入了海外車展現場。但隨之而來的“大棒”讓這些企業心痛不已。
“中國要普及3000美元的汽車……”,“中國車(陸豐)獲得有史以來最差碰撞成績……”,在西方媒體眼中,這些奇怪的中國人身上附有惡魔任何被他們看上的汽車都將遭遇“抄襲”、“仿造”的厄運而被抄襲的車型只能無可奈何地跌入降價的陷阱。
同樣遭受打擊的還有華晨汽車和河北雙環。2007年6月法蘭克福車展前夕,全德汽車俱樂部給了華晨尊馳一個糟糕的評級:一星的安全碰撞評級。而河北雙環的歐洲總代理商中國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則接到了寶馬的起訴書,稱中國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的雙環CEO車型涉嫌抄襲寶馬……
而今年的北美車展上,以吉利為代表的國內品牌再度勇敢地站了出來,也再度成為北美洲汽車市場熱議的話題。嗅覺敏感的美國媒體更是早早就以《中國汽車制造商瞄準底特律》為標題,展開了深入報道,就連本屆車展的電子會刊頭條也是吉利參展的消息。與以往不同,主流的美國媒體都認為吉利參展是一個好消息。他們認為:吉利等中國汽車制造商可以利用廉價勞動力和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制造出物美價廉的新型汽車,對通用和福特這些美國本土的汽車巨頭而言,卻代表著一個潛在競爭對手的逼近。而最終得到實惠的,依然是美國的消費者。如果以通用、福特為首的北美巨頭再次漠視消費者的要求,他們就有可能再度重蹈福特T型車的復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