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力玩的是“飄移”,越野難的是“飛跳”。前者二維駕駛,畢竟四輪著地;后者三維運動,經常“四腳騰空”。飛跳有4大要素:起跳速度、車頭指向、飛跳距離、車身重心。因為輪胎一旦離開地面,賽車將不受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說,“飛跳”比“飄移”更難。
“跨欄”——飛躍短坡
這是最基礎的飛跳,包括助跑,起跳、飛行,落地4個步驟。助跑車頭指向必須準,助跑偏3°,起跳可能偏13°,落地肯定偏30°,結果會是連人帶車摔出賽道。起跳:通過油門和剎車控制速度,如果速度過快,車頭抬高,車尾下墜,后輪先落地,形成“屁股蹲”,賽車無法轉向,必須等前輪著地,才能恢復操控。飛行:要時刻保持油門,使驅動輪的旋轉速度略微超過車速,輪胎剛一落地,立刻就有推進力。落地:盡量使4輪同時著地,8根懸掛同時吸收撞擊,重心更穩。如果斜著“膀子”落地,要快速調整方向盤,盡快恢復平衡,只有恢復抓地力,才能開始加速。
“跳遠”——飛躍長坡
對付長坡,除了上述4個步驟,還有一點很重要:盡量落在下坡,一來緩沖顛簸,二來借著下坡慣性順勢提速。為什么不直接飛過長坡,落在前方的水平路面呢?其實,場地越野賽道的長坡是精心設計的,距離不長不短,車手竭盡全力,賽車剛好落在下坡,目的是考驗飛跳技術。
“跳高”——從下往上飛
起跳速度過快,車頭直插藍天,就算上了坡頂,也得摔個“四腳朝天”,如果上不去,還得來個“倒栽蔥”,賽車“連滾帶爬”摔回原地。此外,更要提防坡頂之后緊接大下坡,如果起跳過快,那等于“跳樓自殺”!總之,對付“梯形坡”,起跳速度不宜太快,對付“金字塔坡”,起跳速度更需減緩。
“蹦極”——從上往下飛
賽車從坡頂水平“起飛”,空氣阻力把車頭向下壓,導致車頭逐漸下墜,落地形成“大馬趴”。有人認為車頭下墜是因為越野車前置引擎、車頭更重,根據比薩斜塔試驗,兩個鐵球雖然重量不同,但下落速度完全相同。因此,車頭下墜是風阻造成的,假如賽車從月球環行山以水平角度起飛,肯定水平落地,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讓我們從月球回到地球,面對大下坡,通常有兩種“俯沖”技術,第一種適合新手起跳之前剎車,減少飛行距離,賽車落到下坡,由于剎車使慣性前移,起跳后導致車頭下墜,但由于賽車落在下坡,正好形成前輪與后輪同時著地,重心平穩,第二種適合高手,起跳時猛加油,由于慣性后移,車頭略微上揚,抵消風阻對車頭的下壓力,而且飛行距離更遠,有利于搶時間,但這個動作難度系數很高,賽車落地猶如飛機著陸,速度飛快,車手必須具有高超的控車技術。
“三級跳遠”——飛躍連續大坡
面對3個連續大坡,誰都想一口氣飛過去。如果車頭指向準確、車身重心穩定,賽車可以直接飛過3個大坡,但必須落在下坡,實現“軟著陸”,如果車頭不準、重心不穩,不但不能大腳加油,反而應略微減速,只飛兩個大坡,目的還是落在下坡。如果強行起跳,賽車肯定落在第三個坡的上坡或坡頂,前者車頭“碰壁”,猶如“嘴啃泥”,不但車速驟減,而且前輪負重太大,必須等后輪落地,才能恢復操控。后者更慘,賽車被坡頂彈向空中,形成“前滾翻”,高空墜落,徹底“趴窩”!
“障礙跑”——飛躍連續小坡
小坡瑣碎,不可能一口氣飛過去,只能一個個吃掉。輪胎彈離地面時,要略微收油,避免驅動輪空轉,否則一旦落地,會造成打滑,反而降低速度。只有當驅動輪完全落地,才可以發力踩油。另外,避開雜亂無章的小坡,它們使前軸和后軸形成“x軸”,賽車渾身較勁,扭矩發揮不出來。
“撐桿跳”——飛躍障礙物
如果斜坡之后緊接S彎,要充分利用斜坡,全力加速,賽車順勢“起飛”,直接從S彎上空飛過去,“空中直線飛行”總比“地面曲線轉彎”快多了。但是,這個動作很危險,一旦起跳速度不足或車頭指向不準,要么飛出賽道,要么撞上護墻,“偷雞不成蝕把米”。
“鞍馬”——空中轉移重心
如果斜坡之后緊接左急彎,起跳時略微左打方向盤,賽車在空中輕微轉向,落地時車頭正好向左,順勢入彎。如果左急彎之后緊接斜坡,賽車可以側滑過彎,但飛跳之前必須及時歸正車頭,賽車直線“起飛”,避免空中轉圈。以上屬于水平重心轉移,還有立體重心轉移。再以斜坡之后緊接左急彎為例起跳時輕打方向盤,使車身左側略高、右側略低,落地時,右側輪胎先著地,懸掛擠壓,右側輪胎抓地力瞬間增強,賽車順勢左轉,過彎更快。不過,這個動作難度系數太高,稍不留神會造成車身傾斜角度過大,落地時踉踉蹌蹌,不僅無法進彎,甚至造成“側滾翻”。
最后透露個“邪招”:空中換擋。賽車在地面升降擋,動力被暫時切斷,而飛跳時升降擋,則避免這個問題,引擎提前進入“戰備狀態”,落地后立刻發力,快!不過有言在先,本文介紹的是美國高級場地越野賽車模擬游戲,現實中,車迷朋友千萬別拿民用越野車嘗試以上技術,那純屬“雞蛋砸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