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制造商加速在華投資
輪胎生產商們正在迅速擴大在華產能,以供應日益發展的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
三角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到2008年把乘用車輪胎年產能擴大500萬個,目前年產能為1500萬個。三角輪胎公司國際市場服務處處長孫樹民說,公司列入擴能目標的主要是高性能輪胎。三角輪胎約有70%的產品出口到海外,其中約400萬個輪胎供應北美市場。
三角輪胎位于山東威海的工廠正在進行擴能。公司預計今年銷售額將達13億美元(96.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5%。公司預測2008年銷售額約為16億美元(1189億元人民幣)。
同時,固鉑建大輪胎(昆山)有限公司已開始出口乘用車輪胎。到2008年底,其新廠每年的產量與出口量將接近300萬個輪胎。這家由固鉑輪胎橡膠公司和建大橡膠(中國)有限公司均資組建的企業在幾個月前開始向北美出口輪胎。固鉑輪胎中國業務總經理曹克昌(Allen Tsaur)說:“工廠已經完工,但所有設備還未到位。”在投產前五年里,該廠將重點出口北美和歐洲。
另一家大型跨國輪胎生產商德國大陸輪胎公司也在中國進行擴能。大陸輪胎(上海)股份公司準備投資15億歐元(18.4億元人民幣)在安徽合肥建新廠。德國下薩克森州與合肥大學簽訂一項交流計劃已有10多年。因此,合肥有許多能說德語的高素質員工。大陸輪胎(上海)股份公司總經理Klaus Kreipe說,合肥“是將來的新興城市。”
《美國汽車新聞》
本田汽車:沒有在中國新建發動機工廠的計劃
本田汽車近日否認了此前媒體的一篇報導,稱沒有在中國新建一家發動機工廠的計劃。日本經濟新聞此前的報道稱,本田汽車計劃斥資大約800億日圓在中國廣州興建一座發動機工廠,此舉將使其中國發動機產量提高大約40%;這是本田汽車在中國市場追趕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 AG)等外資汽車制造商的計劃之一。
本田汽車在新聞稿中稱,旗下中國合資企業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Guangzhou Honda Automobile Co,Ltd.)已經獲準生產發動機;但公司目前并沒有新建一家發動機工廠的計劃。按產量計,本田汽車是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
本田汽車一位發言人稱,公司在中國的發動機年產能總計為48萬臺左右,預計2007年在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將超過40萬輛。該發言人稱,等待審批需要時間,而廣州本田今年4月份提前獲得了發動機生產資格,可能在未來新建一座發動機工廠。
《華爾街日報》
低價安全系統在中國前景廣闊
2007年J.D.Power and Associates公司對美國的新興汽車技術調查顯示,最受駕車者歡迎的前三位技術分別是雙階段智能安全氣囊、倒車輔助系統和缺氣保用輪胎。這三項都與安全有關。J ..Power公司還未在中國進行此項調查,但中國調研公司的調查結果均顯示,安全性能已成為中國人關注的重點。
但在中國銷售的汽車大部分價格都低于15萬元人民幣(19900美元),安全裝置的價格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安全氣囊生產商Autoliv中國公司總裁George Chang估計,中國僅有約10%的汽車配備了雙階段氣囊,且通常不包括在選裝件中。剛剛調任日本的原法雷奧公司中國區總裁Ali Ordoobadi說,倒車輔助系統,即可協助倒車的傳感器在中國已十分普及。他說,中國人購車時通常選擇讓經銷商安裝倒車輔助系統。
但有相當一部分人更愿選擇國內供應商的價格較低的技術,而不是法雷奧等國外供應商開發的更加昂貴的高級技術。
《美國汽車新聞》
中國吉利汽車將在俄羅斯合資建廠
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汽車生產商吉利汽車(Geely)周一表示,將在俄羅斯建立合資工廠。該公司去年一項計劃曾被束之高閣,顯然公司業務目前出現復蘇。
吉利汽車去年12月份宣布,將提供汽車零部件和技術,在俄羅斯工廠進行汽車組裝;但自從俄羅斯今年9月份停止審批外資生產線后,這一計劃就被擱淺。
吉利汽車總部的管理人士陳喜慧向法新社(AFP)表示,這次的計劃不同以往。不過陳喜慧拒絕進一步透露相關細節,但政府背景的《上海證券報》報道稱,預計該工廠2008年開始生產,第一年產量將為1萬輛。
吉利汽車在競爭殘酷的國內汽車行業中贏得了一定聲譽,該公司計劃通過在中美洲和非洲地區設廠來向海外擴張。《上海證券報》稱,吉利汽車目前正在商討對中美洲及非洲等地的出口協議,預計2008年有望落實此事。
據新華社報道,12月早些時候,吉利汽車與莫斯科的Rolf Group簽署協議,平均每年將向俄羅斯銷售30000輛汽車。吉利汽車計劃今年將海外汽車銷量提高一倍,至20000輛。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