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個不平靜之年,國是如此,車市亦如此。
通脹走高 降價減緩

從2007年末開始,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人民幣升值,中國CPI、PPI和食品指數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再次走高的勢頭。專家預測,未來短期內中國通脹不會得到明顯改觀。在這種情況下,車市的挑戰在于高成本壓力下如何發展壯大。汽車廠家今年的日子將異常艱苦,面對消費者降價的慣性思維,利潤薄的整車廠不敢輕易漲價也不敢奢談降價。
網上車市的監測顯示,2008年4月國產乘用車價格指數(CHESHI.CAPI)下降了0.3,跟往年同期相比較,降幅相對較小。所有細分市場價格走勢都是下降趨勢但相對緩和。其中,豪華車CHESHI.CAPI下降了0.24;高級車CHESHI.CAPI下降了0.25,雖多數車型價格有所下降但降幅有限,基本在1%以內;中級車CHESHI.CAPI下降了0.54;小型車CHESHI.CAPI下降0.1 9個百分點,相對去年同期和前幾個月,小型車價格降幅明顯減小;微型車CHESHI.CAPI下降了0.1 5,多數微型車的價格穩定。
進口井噴 出口升級
今年進口乘用車市場急劇增長,進口車市場擴容幅度很可能超過50%,從而出現“井噴”局面。三年來進口SUV連續“井噴”式增長,去年進口SUV數量超過了進口轎車,今年一季度進口SUV超過了全部進口汽車的50%,增幅超過了100%。2008年前兩個月累計進口車輛同比增長81.90%,增幅大大超出預期,是2007年全年37.9%增幅的2.2倍。專家表示,這種勢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得到遏制。但專家同時表示,其中有非理性的因素,并建議跨國公司適度理性訂貨。
汽車整車出口連續5年高速增長,今年1季度繼續高速增長,繼中國市場后中國車也越來越引起世界高度關注,其中自主品牌十分搶眼。關鍵一個大的變化是整車廠紛紛將出口升級為企業戰略并納入企業統籌,出口秩序由過去的無序升級到第二階段——有序。
微客加速 自主止跌
與日本相比,中國微型車大型化解決了微型客車市場多年來僅能低速增長的問題,今年微型客車市場的增長率和銷量將創歷史新高。目前,微型客車的成本控制得當,輕客與微客價格差仍較大,還沒有構成直接競爭關系。
去年很多自主品牌進入戰略調整期,市場增速減緩,經過一年多的戰略調整,雖然這個調整大多數廠家還沒有完成,但是自主品牌汽車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經停止下滑。自主品牌在狹義乘用車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重新回升到了29%以上(最高時曾達到31%以上),而且自主品牌在MPV的市場占有率上已經超過50%,除了SUV、高級轎車以外,今年自主品牌汽車在乘用車其他車型的市場占有率都在增長。
高端緊俏 二手緊張
和北京車展相對應的是,今年開年以來各地區高中端車展十分活躍,其突出特點是規模大、影響大、人氣旺,是真正的豪華展。而中國進出口數據顯示,進口車高中端車明顯增加,同時它們在售價方面也較為堅挺,事實表明高端車比較緊俏,但能否持久仍未可知。
和進口高端車同樣緊俏的是二手車市場。亞運村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表示,二手車市場資源正在形成新的問題——資源緊張。
消費者等待 經銷商反水
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因為財富效應消費者資金流入股市或基金暫不考慮購車,或者買輛保值率高的二手車先玩玩,消費者普遍等待奧運后車市降價再購車,使得車市在秋季前難于出現大的亮點。
和消費者的穩坐釣魚臺的清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不景氣讓整車廠和經銷商如今急得火燒眉毛、上下不安,再加上成本壓力,經銷商的壓力普遍加大不少,于是出現比亞迪蘇浙經銷商集體反水事件。對此,專家表示,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車展上誓師 9月后好轉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專家表示,4月北京車展可看做自主品牌汽車的“誓師大會”,特別是我國前六大汽車企業集團宏偉的研發和生產自主品牌的近500億元的投資計劃,使用戶對自主品牌汽車市場發展更具信心。國內外媒體對參展的自主品牌汽車都有很高的評價,3家調查機構的車展調研結果顯示自主品牌亮點突出:自主研發能力強勁、技術和質量的快速進步、性價比高、品牌形象提升快,這將使今后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占有率更快擴大。調查同時表明,要買自主品牌汽車的用戶比例從去年車展的37%上升到今年的65%。
同時,受消費者購車觀念改變和整體經濟形勢尤其是奧運經濟影響,車市再次發力有望在9月之后,甚至有專家稱入秋前車市將“一月不如一月”。
“多難興邦”,不知這句話是否同樣適用于車市。
鏈接:北亞市總經理蘇暉揭示車市五大趨勢
1、“買還是不買”變化為“什么時候買和買什么車”;
2、汽車市場“財富效應”明顯;
3、二手車市場資源偏緊,出行方式加快調整;
4、公交發達,市場分流加快;
5、汽車價格敏感度在增強,不信任度在增加。
鏈接: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長明建言汽車出口
1. 指導思想:不能將出口僅僅作為權宜之計,而必須將其作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
2. 產品戰略:放棄低端、低價戰略,在可接受的質量和有吸引力的價格之間尋求平衡。
3. 出口策略:確保質量,可以低端卻不能低質;必須研究進口國的市場準八條件,防止盲目;同時避免惡性競爭。